變革與重構:互聯網技術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2】
二、互聯網最新技術對當代傳媒業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最新技術通過對大數據的掌控和對“時度效”的升級,傳媒生態系統也隨之發生質的變化。傳播主體從專業媒體主導到專業媒體和用戶聯動,再到專業媒體生成內容、用戶生成內容和機器生成內容“三位一體”共動,傳播主體的外延不斷實現擴展。互聯網視角下,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演變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傳播主體也從“受眾思維”向著“用戶思維”邁進,社會化媒體的繁榮模糊了傳受角色的邊界,用戶生成內容成為了媒體生成內容的強大補充。互聯網傳播中傳播主體實現擴展,受眾定位發生變化,互聯網就躍入傳媒市場參與競爭,通過互聯網共享傳媒市場。
1.互聯網最新技術帶來了傳播主體的擴展。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是大眾傳播的升級,在日趨復雜的傳播生態環境中,脫胎於傳統專業媒體的新聞分發平台話語權力正呈下降趨勢,而用戶生成新聞、機器生成新聞成為重要的新聞補充源。新華社在兩會期間所應用的“媒體大腦”是由新華社和阿裡巴巴共同研發的國內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可以迅速瀏覽學習上億個網頁並從中收集數據,自動分析輿情和熱點,還可以自行完成視頻剪輯和可視化圖表制作,15秒的生成速度再次實現了媒體端以往的不可能。移動直播技術將傳播從擬態化帶向了體驗感更強大的“現場化”,資訊視頻化和直播視頻兩種形態成為主流媒體競相發力的方向。
2.互聯網最新技術使受眾參與傳播的熱情空前高漲。傳統媒體技術力量日漸強大,出現增強現實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虛實結合、實時交互的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也使受眾參與傳播的熱情空前高漲。傳輸終端的移動化和輕便化使用戶參與傳播的成本越來越低,用戶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追蹤熱點並參與討論,每一次傳播轉發都會促進議題的再擴散,還誕生了“公民新聞”、“公民記者”的概念。用戶生成的新聞內容也為專業媒體為獲取新聞線索提供了方向,成為發現新聞的重要補充源。
快手、美拍、抖音等短視頻分享平台的掀起了全民傳播的熱潮,短平快的特點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點,粉絲除了“單兵直播”,還進行創意花式剪輯,在新媒體平台上迅速形成熱點話題。3月7日,人民日報通過“兩微兩端”發布的短視頻音樂MV《中國很贊》,用充滿活力的手指舞表達了對新時代的祝福和期盼,網民自足上傳手指舞短視頻,網絡大V作為新意見領袖,參與擴散更加劇了話題的熱度、傳播的力度、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基於用戶變化著的情緒生理和心理數據,新華網引入了生理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首次把互聯網情感交互技術應用於時政領域,分析出在總理做政府報告時,受眾的情緒變化過程和情緒最激動的瞬間,生成了首條生理傳感新聞。用戶還可通過可穿戴設備實現互聯網與物聯網的交互,將生成的數據上傳,成為重要的數據庫資源。
3.互聯網最新技術促使傳媒市場由獨佔走向合作共享。互聯網最新技術催生了新的傳播方式,也使傳媒市場的業態環境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長於增強公信力和權威性,新媒體則更注重提升用戶體驗。過去專業的傳統媒體獨佔傳媒市場早已一去不復返,新舊媒體聯動、專業媒體與非專業媒體共生、媒體內容和用戶與機器生成內容兼在的格局使得傳媒市場走向多元傳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態格局。
共享的傳媒市場不僅帶來新聞資源的流動,還帶來了傳媒力量的合作。央視和微博的合作聯合推出“兩會”24小時新聞頻道,微博雲剪提供素材庫、快速剪輯、追蹤大數據分析,央視新聞中心借助微博的強大的傳播力和巨大的用戶規模取得了良好的傳播和輿論引導效果。
互聯網+其他產業的模式也擴展了互聯網傳播的外延,企業通過互聯網拓展傳統產業鏈,線上線下的“雙線互補”為品牌建設和打造開啟了新的天地。O2O模式(Oline To Oline)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線上線下一體化並“雙線互補”,具備獨立的網上商城、權威行業可信網站認証、在線網絡廣告營銷推廣、全面社交媒體與客戶在線互動和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會員營銷系統五大要素,實現了商家、消費者、服務提供商三者之間的“三贏”。
三、互聯網最新技術對媒體隊伍產生的影響
繼網絡化的web1.0和數字化的web2.0之后,智能化的web3.0在傳媒業的滲透和交融中實現了與傳媒業的聯姻。媒體精英生產內容和用戶生成內容到機器和算法生成內容,傳播范式的變革下,新聞記者如何面對互聯網最新技術的沖擊,迎來融媒背景下蝶變,成為學界和業界探究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連接產生意義,人工智能的出現促使媒體隊伍進行反思,學者喻國明指出,“人工智能並非萬能:機器人寫作不是新聞記者的‘終結者’,人機協同是未來媒體生產的主流模式。”目前,人工智能在傳媒領域主要應用於體育賽事報道和財經報道等高透明度。低語境要求的新聞報道中,模板化的寫作方式還容易引起數據失真、版權糾紛等問題,在新聞評論領域引導輿論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
與其讓技術“倒逼”,媒體隊伍的建設不如順勢而為,搭乘互聯網最新發展技術的快車,提升媒體隊伍的媒介素養,直面技術對媒體隊伍造成的沖擊。
1.紙媒如何實現在互聯網技術下的轉型。“紙媒未死, 我們邀你讀到地老天荒”。2013年年末,《東方早報》頭版打出的這則征訂廣告讓人唏噓不已,讓人感嘆在互聯網時代紙媒的突圍步履蹣跚。移動互聯網最新技術所帶來的新一輪技術浪潮正在推動著紙媒隊伍再一次進行變革探索。過去的十年裡,憑借體制紅利使得紙媒在過去的十年達到發展的巔峰,如今的紙媒不得不面對互聯網浪潮進行創新和改革。
原本機構細分、分工明確的紙媒工作者不得不培養全媒體思維,向著“單兵報道”的方向精化人員結構,“紙媒觸網”是紙媒最先在互聯網平台上的延伸,把過去手中報紙實體的內容“復制”到互聯網中,實現的“紙媒觸網”只是紙媒的數字化轉場。但紙媒開設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矩陣、報紙客戶端等基於新媒體不同的傳播特點進行傳播,客戶端還保留了報紙版面的內容,新技術下多樣的傳播方式使得傳播效果大大增強,多元的流量入口也推動著紙媒由過去單純依靠發行量和廣告投放的盈利模式進一步轉型升級。
為彌補紙媒的先天不足的互聯網基因,培養互聯網思維成為紙媒在互聯網最新技術下轉型的關鍵所在和題中之義。最大限度地紙媒資源整合可以聚攏成強大的傳媒力量,強強聯合可以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技術地沖擊。內容付費也是紙媒經營運作的方向,但國內讀者普遍沒有建立起內容付費的習慣,內容付費之路仍來日方長。
2.電視媒體如何直面互聯網技術的沖擊。學者喻國明指出,電視行業是一個重成、高投入、人員密集型行業,相較於報業的輕質成本,電視業的成本基點較高,作為主流媒體市場佔有率的臨界值在30%-35%。央視索福瑞(CSM)公布的高收視數據並不能証明電視業依然如從前一樣繁榮。
互聯網電視作為互聯網技術與電視行業結合的產物,已迅速普及到用戶家中,電視機已實現了互聯網化。互聯網電視不再是單一的播放平台,還成為了多樣化的服務終端。互聯網電視對於傳統電視台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內容之爭、廣告之爭和收視率之爭。隨著互聯網電視普及率的提高,視頻網站和電視台的收視人群出現重疊,收視習慣也走向趨同,傳統電視台和互聯網視頻網站對內容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互聯網電視的交互式體驗、智能點播和多屏互動等優勢意味著傳統電視收視率的流失,進而導致廣告的流失。
傳統電視媒體如何應對互聯網電視時代的沖擊,業界工作者正在探索可行的應對之策。各終端配合,實現平台化建設,打造具有媒體屬性的互聯網電視平台,進一步發揮傳統電視直播優勢,加強台網互動是可行的對策。此外,打造大數據平台,提升用戶分析精度和力度,比較傳統電視與互聯網電視收視差異性,發揮數據的價值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3.廣播媒體如何在互聯網技術下跟進創新。隨著汽車行業給車載廣播帶來的發展紅利開始退散,廣播要想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在互聯網最新技術下跟進和創新,謀求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成為廣播發展新的驅動力。傳統廣播區域覆蓋的特點束縛了廣播的發展,互聯網形態下的廣播突破了傳統廣播區域覆蓋的弱點,實現了超時空傳播,廣播的價值由此飆升。
互聯網形態下的廣播集成了有聲讀物、公開課、音樂節目、演講等,構成了大音頻的傳播范疇。傳統廣播媒體將現有的傳播優勢轉化為在互聯網上延伸是廣播媒體對互聯網技術跟進的關鍵所在,打造大平台進行品牌建設,整合分散的廣播資源,將廣播的形態嵌套到聽眾生活領域、分析聽眾大數據進行精准廣播推送等都是傳統廣播媒體創造新市場的可行舉措。無論是紙媒、電視媒體還是廣播媒體,創新、融合加跟進是應對互聯網最新技術沖擊的三大方向。理念和技術是傳媒這顆大樹上的並蒂果,創新理念,跟進技術,整合資源才能使傳媒隊伍建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傳媒市場獲得持久的繁榮。5G目前還只是一個技術概念,5G技術問世后,不僅可以支撐高速互聯網的訴求,還將呈現更加優質的內容,甚至超越國際傳播的舊格局,使得國際傳播格局得以重塑。互聯網最新技術影響下,傳媒邊界的消失和版圖的重構,帶給傳媒工作和輿論引導工作的不僅是可觀的發展機遇,更是險峻的生存挑戰。
參考文獻:
[1] 傅瓊.互聯網電視時代傳統電視媒體的應對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
[2] 劉暢.論傳統紙媒互聯網時代的轉型[J].現代經濟信息,2014(13):400.
[3] 徐峰.彭蘭:未來媒體發展趨勢是“萬物皆媒”[J].新聞論壇,2015(06):40-43.
[4] 彭蘭:移動媒體發展呈現5大趨勢[J].新聞記者,2015(07):92.
[5] 林沛.喻國明:電視業真正的好日子沒幾天了,不要被收視數據迷惑[J].中國廣播,2017(02):96.
[6] 曹毅.互聯網下的廣播新形態[J].中國廣播,2016(03):38-42.
[7] 馮雯璐.區塊鏈在傳媒領域的應用探索[J].科技傳播,2018(04):142-143.
[8] 張征,陳海峰.簡論“兩個輿論場”的內涵與價值[J].當代傳播,2014(03):12-14.
[9] 余秀才.網絡輿論傳播的行為與動因[D].華中科技大學,2010.
[10] 隋海鵬.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傳媒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新聞傳播,2016(03):116-117.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