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7期

關於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

常  敏
2018年09月18日09:5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已滲入各個領域,成為了時代的主流。高新技術的日益發展壯大,推動了媒體的變革,使得媒體領域逐漸出現多元化。互聯網與高科技媒體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媒體在人們心目中的主導地位,為了順應新時代的潮流,不被社會淘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形勢已迫在眉睫。本文將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特征、制約條件、融合的發展過程等作出分析,最后探討並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發展﹔對策及建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94-02

一、關於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勢及特征的分析

1.關於傳統媒體的主要優勢及特征的分析。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傳統媒體已存在很久,因公信力較高,傳統媒體在人們心目中佔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大多是傳統媒體。(1)信息真實,准確度高。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之前,都要經過嚴格把關,對於傳統媒體的信息收集、過濾、利用和發布都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媒體從業者必須按照相關規定操作,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實性[1]。換句話說,也就是說傳統媒體所呈現給觀眾的信息能夠最大程度避免虛假性以及負面效應。(2)社會責任較為明確。傳統媒體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機制較為成熟,與此同時,體制內的傳統媒體工作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積極主動承擔社會義務,從而使得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與社會影響力[1]。

2.關於新媒體的主要優勢及特征分析。新媒體是相對於較早的報紙、收音機、電視等的傳統媒體而言的,現在我們的新媒體技術主要依靠電子技術、互聯網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數字技術等技術的運用,通過利用計算機、數字化電視及手機等高端設備向人們傳遞豐富多彩的信息。隨著科技力量的發展壯大,新媒體逐漸向著多元化趨勢發展,比如:百度、搜狗、谷歌等的搜索引擎及門戶網站和數字電視、手機短信彩信等的日常信息渠道[2]。對於新興媒體來講,不論是信息的時效性、豐富程度、互動性亦或便利度等都具有較強的優勢,具體分析如下:(1)信息反饋機制較完善。新媒體的交互度較高,通過這種交互方式用戶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過新媒體媒介進行自由的信息反饋,既可以隨心所欲的點播、下載、閱讀、分享信息,也可以自由發表評論、留言、討論等,反饋機制較傳統媒體較為完善、方便。(2)信息的傳播速度較快。新媒體信息發布速度極快,時效性較高,信息發布后的第一時間人們就能看到信息,了解信息,並能時刻關注其變化程度,比如,現在的賽事現場直播、春晚現場直播,信息一邊在發布,人們就能通過電腦手機等分秒不差的收到,這和在現場觀看,有什麼大的區別呢?(3)信息的容量較大。新媒體信息的容量較傳統媒體來講較大,它可以通過連接、加載文件、分享下載等多種方式呈現豐富多彩、圖文並茂、各門各類的相關信息,在此同時,它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將信息全面、及時的呈現給觀眾。(4)信息融合度較高。新媒體可以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多種傳播方式,將信息的圖片、文字、數據、圖表、聲音、動畫等各式各樣的信息同時呈現給用戶,直觀形象,頗具趣味性,信息全面且不乏燥無味,給用戶帶來質的體驗。(5)發布機制較靈活。互聯網絡、計算機技術、手機電腦的普及,推動了媒體的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發布者不再是專業的發布人員,打破了傳統媒體老式套路,發布人員可以是任何網絡用戶,在遵守網絡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發布制造相關信息,自由發表言論,通過互聯網等分享給觀眾,普通群眾由被動接受者也轉變為了主動參與者。

二、關於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

1.關於從業人員意識欠缺的問題。傳媒工作人員是否重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直接影響了融合的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興媒體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傳統媒體的受眾也隨之減少,收視率下降,針對這一問題很多工作人員也發現了這一危機,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效果不明顯,雖然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屬於媒體領域,但其本質還是相差很大的,因此,從業人員缺乏意識,可能會導致其融合受阻,成為表面文章。

2.關於融合的途徑及形勢的問題。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這個問題,如何對兩者進行融合,誰將誰融合,誰佔主導地位等,也是值得研究關注的形式問題,現在,很多媒體機構表面稱已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但融合的並不徹底,各自在融合之后都承擔什麼職責,怎樣共同進步,這是值得思考的,這一問題的處理,將阻礙融合的發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