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8年第10期

“心靈雞湯”的媒介框架與受眾解讀

——以人民日報公眾號《夜讀》欄目為例

周雲倩 辛藍霄 張楚婷
2018年09月26日08:41 | 來源:視聽
小字號

摘要:“心靈雞湯”的生產和傳播具有一定的工具理性,較好滿足當代社會人們的情感訴求,已在網絡傳播中佔據一席之地。人民日報公眾號《夜讀》欄目將其納入傳播框架,豐富了網絡正能量的傳播形式和內容。本文通過對其媒介框架與受眾框架的雙重解讀,評析了雞湯文的框架呈現和傳播效果,得出雞湯文也可登上主流媒體的大雅之堂,並且具有積極的正外部性的結論。

關鍵詞:心靈雞湯﹔《夜讀》欄目﹔框架理論

一、研究背景

情感社會學認為“心靈雞湯”是一種刻意制造的情感文本①,其生產和傳播具有一定的工具理性。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與碎片化閱讀時代的到來,心靈雞湯在網絡傳播中佔據一席之地。“心靈雞湯”一詞源於美國作家杰克·坎菲爾德 (Jack Canfield) 寫作、策劃、出版的一系列名為 《心靈雞湯》 (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 的書籍,由具有啟發性或激勵性的短篇故事和哲理散文組成。后來人們將其引申至具有勵志和情感慰藉作用的書籍、文章或其他形式的文本。②它們通過積極向上的表達方式向人們講述生活中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哲理,從而幫助受眾緩解焦慮和不安感等。根據凱度集團發布的2015年《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心靈雞湯類文章是微信上最受歡迎的文章種類。③微信朋友圈中心靈雞湯的文章大受歡迎,引發網民瘋狂轉發。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在2017年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7%的受訪者曾購買過“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51.0%受訪者喜歡“雞湯文學”。④

社交媒體既是觀點、意見交換的空間,也是情感連接的平台。隨著互聯網的日常化,網絡傳播的情感維度日益凸顯,使得包含強烈情感的內容更能獲得互聯網“病毒式”傳播。⑤雞湯文較好滿足當代社會人們的情感訴求,積極傳播了網絡正能量,因此也被納入了主流媒體的傳播框架中。以人民日報公眾號《夜讀》欄目為例,發布的每篇具有正能量的“心靈雞湯”文章常常能獲得10萬+的閱讀量,呈現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也拉近了與受眾的心靈距離。那麼從編碼和解碼的角度來看,心靈雞湯在主流媒體是一種怎樣的框架呈現?受眾又如何加以解讀?“框架”的概念最早由貝特森(Bateson)提出,包含媒介框架和受眾框架兩種,“第一種是傳播框架或稱為媒介框架,它涉及到的是當有關議題或事件的信息傳遞給某聽眾時,講述者所使用的字詞、圖像、短語和講述風格﹔第二種是思維框架或者受眾框架,它涉及到的是某受眾對事件情況的認知性理解”⑥。本文以框架理論加以分析和深入觀察,以期有所發現。

二、研究方法

2013年1月1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面世,是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產物。據統計,人民日報微信號2017年總閱讀數超過5.8億,總點贊數超過5000萬,居微信公眾號500強年榜首位。作為主流新聞門戶,《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以突出真實、原創、親和為理念,堅持為廣大受眾提供高質量、精內容的信息服務﹔而《夜讀》欄目提供的心靈雞湯則為忙碌了一天的受眾放鬆心情、舒壓解悶,兼備娛樂性和實用性⑦,不僅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慰藉,也會引發廣大勤勞拼搏的讀者的共鳴,主要包括情感、逆境、生活、奮斗、成長五大主題。《夜讀》欄目自2016年5月16日推出第一篇雞湯文《別錯把平台當成了你的本事》,截止到2017年底已有五百多篇文章。

研究團隊以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為研究時間段,採取等距抽樣的方法,每隔7天選定一個樣本,最終選取52篇文本。基於框架理論的研究視域,團隊對《夜讀》文章進行定性研究,來分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如何選擇、呈現內容﹔並通過對讀者發表的相關評論以及與媒體的互動文本進行內容分析,以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研究讀者的評論與心靈雞湯媒介文本傾向的同一性或對立性。

三、研究結論

(一)媒介框架的內容設置

吉特林認為“媒介框架是選擇、強調和表達的原則……是篩選、強調和排除新聞報道的過程”⑧。通過對選取樣本的分析,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夜讀》欄目的內容框架中,基本集中於三大類型,即撫慰框架、激勵框架和建議框架,其中撫慰框架佔27%,激勵框架佔43%,建議框架佔30%。

從文本數量比例可以發現激勵框架內容佔樣本比重最大,建議框架次之,撫慰框架類型內容最少。激勵框架以“夢想”“人生”為話題,激發人們的正確行為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善用例子說服,讓網民產生共情﹔建議框架的內容旨在提供為人處世、學習工作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給受眾提供人生奮斗的具體方略,是激勵框架下的延伸﹔撫慰框架的內容則針對性地對心靈予以安撫與勸慰(見表1)。 

(二)媒介框架的設置動因

媒體承擔社會教化之責。從框架的內容類型不難看出《夜讀》對心靈雞湯報道是呈現傾向性的,首先體現在對社會公眾的價值引導和心理疏導。一些新媒體為了博眼球或追求點擊量,發表很多“毒雞湯”內容,比如“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然后就去洗洗睡了”“假如今天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哭泣,因為明天生活還會繼續欺騙你”等,這些“毒雞湯”被詬病的同時,也給受眾帶來負面的影響。《夜讀》欄目激濁揚清,多圍繞著“青春”“夢想”“奮斗”“親情”等主題,肯定個體的奮斗,認為成功是個體的奮發向上、不懈努力造就的,強調“幸運,總是離努力的人更近一些”“用力活著才有分量,向前奔跑才能抵達”等。根據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高的效能感會使個體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樂觀的性格和創造性的思維力量,從而激發自身的潛能力與動力。⑨《夜讀》充滿正能量的雞湯文,促使受眾進行積極的歸因,相信“事在人為”,從而利於個體保持積極態度,促進自我發展,以此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

其次,內容框架的設置與受眾需求相對接。當前,人們在轉型期快節奏的壓力之下,容易產生焦慮、壓抑等心緒,所以基於緩解緊張等現實的需要,激勵、安撫的心靈雞湯文章無疑是符合受眾偏好的。以夜讀的形式,每晚十點推送雞湯暖文,可以驅散一天的勞乏,調整好心靈狀態。例如“願你也有化軟肋為盔甲的勇氣,金甲披身,一路勇往直前,做自己的主人,也做生活的英雄”“別總是畏懼黑暗的日子,你若在黑暗中自省、自拔,你也可以穿透黑暗,綻放光芒”等文章都飽含“溫暖”和“治愈”感,在一定程度上喚起讀者的勇氣和力量。

(三)受眾框架的解碼分析

在傳播過程中,受眾框架在接收到媒體信息后,會進行認知性處理。英國著名傳播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在《制碼/解碼》(Encode/Decode)一文中提出了 “三個假想的解碼立場”,分別為主導-霸權立場、協商立場、對抗立場,由此三種解碼立場而來的信息解讀則相應形成“優勢解讀”“協商解讀”或“對抗解讀”⑩(見表2)。

依據《夜讀》欄目下方的受眾評論,可以發現受眾對媒介文本的解讀傾向。研究發現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評論最多,大都響應雞湯文的主旨,表達自身“決不放棄”“堅持到底”等﹔或者直接將文章的觀點轉化成行動——“不說了,我要去學習了”等。由此看來,受眾較為認同媒體傳播的觀點。由於受眾留言由公眾號篩選后才能顯示,因此鮮見協商及對抗性的評論,多為受眾贊同心靈雞湯所講的道理與觀點。但在眾多評論中也存在少量消極、失望的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眾框架與媒介框架存在非一致性,也就是媒介框架並不能完全左右受眾框架。

此外,對媒介內容的點贊數,在一定程度可以體現出受眾對不同類型的雞湯文的認同差異。其中激勵框架、建議框架、撫慰框架的平均點贊數量分別為8550、8536、8034。通過統計分析,顯著性水平>0.05,說明點贊數量多少和框架類型之間不存在顯著性相關關系(見表3、表4、表5、表6)。但依據傳播學的“選擇性定律”,網民傾向於選擇跟自己觀點和態度相近的信息⑪,也有更大或然率加入到評論等反饋式傳播活動中。

四、結語

一方面緊密貼合受眾的信息需求和心理需要,另一方面依托紙媒的強勢品牌和微信公眾號的廣泛影響力,《夜讀》欄目在雞湯文的正能量傳播上號召力強,受眾對其真實性、權威性的認可度都較高。另外,欄目編輯選擇性回復受眾評論,與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建立情感連接,可以進一步加大媒介框架對受眾的影響力,受到廣大受眾的熱愛和追捧。

李普曼在《輿論學》中第一次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大眾傳播媒介所塑造的象征性環境世界可以影響民眾的社會認知。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社會主義新聞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原則,也是社會主義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要求。《夜讀》欄目的雞湯文引導受眾建立對社會和人生的積極認知,疏導現實的心理壓力,提升大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動力和感受力,發揮了媒體正確地引導人、激勵人的重要作用。由此看來,雞湯文也可登上主流媒體的大雅之堂,並且具有積極的正外部性。

注釋:

①⑤黃月琴.“心靈雞湯”:官微的理性與情感[N].中國教育報,2016-02-25(005).

②汪凱.從刻奇到戲謔:“反雞湯”作為一種感覺結構[J].新聞與傳播究,2017(10):32-48+127.

③許民彤.“心靈雞湯”為何成為流行文化[N].安徽日報,2016-04-01(011).

④崔艷宇.68.7%受訪者購買過“心靈雞湯”類勵志書籍[N].中國青年報,2017-03-21(007).

⑥Dennis Chong, James N. Druckman.A Theory of Framing and Opinion Formation in Competitive Elite Environments﹝J﹞.Jounal of Communication,2007(1).

⑦蘇沉思.《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運營特性及內容建設[J].傳媒,2016(01):69-70.

⑧張帆,李輝.“合謀”還是“博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新聞建構比較分析[J].新聞界,2013(17):21-24.

⑨何小青,郭曉蓓.歸因偏差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J].科教導刊,2016(8):161-162.

⑩黃順銘.一個詮釋典范:霍爾模式[J].新聞大學,2002(74):15-19+9.

⑪謝新洲.發揮新媒體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作用[N].人民日報,2016-08-29(00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網絡正能量傳播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XW17106。

(周雲倩: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辛藍霄、張楚婷:南昌大學前湖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