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9期

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認同與傳播機制探究

2018年09月28日09:52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得文化傳播進入了全新時代,為傳承創新華夏文明、推進中原文化繁榮發展、創新傳播形式、構建中原文化傳播機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並存,隻有運用得當才能有效推動中原文化的蓬勃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中原文化﹔文化認同﹔文化傳播﹔機制

國務院下發了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的指導意見,這對中原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是一次重大機遇。中原地區的崛起需要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對此我們在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還要提升文化事業建設水平,推進中原文化的繁榮發展應該與時代相結合,充分借助當下的主流傳播技術和平台,積極開拓和創新文化傳播渠道和機制,擴大中原文化的輻射范圍,提升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獲得更多人的認同。新媒體就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數字電視終端等渠道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新媒體形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以個人為中心的新媒體成為當前社會的主流媒體[1]。即時性和多樣性是新媒體信息傳播方式的顯著特征,新媒體平台上的信息紛繁多樣,極易誘發不當言論滋生和廣泛傳播,錯誤的輿論會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對群體正確價值觀和行文方式的養成及優化極為不利。新媒體這一信息傳播平台的出現,不僅給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和沖擊,本文從新媒體這一視角探究中原文化的認同與傳播機制,研究科學地構建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認同與傳播新機制,為中原文化的廣泛傳播與繁榮發展提供動力,提高中原文化的認同感和影響力。

一、中原文化內涵體系

中原文化從某一特定的分類標准來說屬於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這一地域內的人類群體文化和生活在這一特定時空范圍內的環境文化的總和。中原地域文化的元素可以細致地劃分為環境文化、人類群體文化、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四種類型。

中原環境文化就是中原地區自然環境文化和社會環境文化,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廣大勞動人民根據中原地域的自然環境等元素創造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文化,並在勞動生產實踐中不斷地改造自然環境,中原地區有著豐富的史前文化和古都群文化,這些文化元素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中原地域獨特的社會環境文化。中原人類群體文化就是中原人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出的共同認可的文化,人類群體文化具有濃厚的姓氏文化。物質文化包含歷史性建筑文化、遺址和文物三個方面,是在一代又一代傳承和發展中原文化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卓越超群的物質文化成果。非物質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生活觀的前提下約定俗成並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技術與民俗。

中原文化的特征體現在很多方面,中原文化是中華之根,是華夏之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原文化具有多源性特征,但組成中原文化的因子之間是不完全平衡的,中原文化對其他地域文化有著支配作用,中原文化在華夏文明中佔據中心地位,早從裴李崗文化時期開始,中原文化就一直以文化領先優勢和強勁的發展態勢立足,中原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中國文化的格局是多元一體的,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其凝聚力始終在國家建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經濟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發展使得文化越來越多元化,外來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不利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必須大力傳播中原文化,發揮其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沖擊。

了解中原文化的內涵結構體系能夠豐富中原文化的構建理論,幫助人們在繁雜的信息中清晰、快速地認識中原文化的整體面貌,准確地了解中原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准確掌握中原文化的優勢,更好地在新媒體時代弘揚中原文化,鼓舞更多中華兒女的精神,提升對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認同,為祖國建設凝聚更強大的力量,這有助於推動中原文化在新媒體時代充分發揮出其原本的優勢,為中原崛起提供助力。

二、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的認同機制

文化認同這一問題是文化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核心問題,文化研究學者認為,文化認同就是個人或集體對自己所屬群體約定俗成的群體理念和行為特征的認同和接納。文化認同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集體中的每個人都是用集體共同認可的語言和文字符號,遵守集體的共同文化理念,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念,遵守集體制定的行為規范。新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增添了網民社會關系以及文化認同這兩項附加價值[2]。中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必須依靠文化認同,想讓更多的人認同中原文化,就要擴大中原文化的輻射面,對此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網絡平台,迅速將中原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培育出更多認可中原文化的群體。文化傳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文化再創造的過程,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不僅能提高人們對中原的認同,還會創新出新的文化內容和意義。

(一)掌控新媒體話語權,引導積極健康的社會主流輿論

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僅是信息接收者,還是信息制造者和傳遞者,微博、論壇、微信、QQ等新興技術為網民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建設與監督的意願提供了平台和機會。新媒體信息傳播領域內人人平等,網民利用新媒體發表和傳遞自己的想法,在廣泛的交流互動中能影響甚至左右社會輿論的走向。新媒體平台中充斥著多元文化,這些文化對中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中原文化要想在新媒體時代中繼續生存和發展,必須與時代緊密結合,將中原文化用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與受眾進行交流,用具有個性化、平和、時尚氣息的語言和理念為網民打造積極健康的主流輿論,讓廣大受眾在良莠不齊的信息中能迅速精准地識別中原文化的優秀特質,實現中原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

(二)創新豐富中原文化的文化內涵,實現中原文化價值認同

馬克思認為,理論能滿足國家和地區建設發展需求的程度決定著理論在這一地域內的實現程度。文化的認同取決於文化的價值,人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播范圍取決於中原文化的內涵在國家建設中的價值。文化價值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的依據,也是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的基礎條件。

中原文化在經過幾千年的傳承發展中沉澱了豐富的內涵,在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依舊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中原文化中的自強不息、崇尚和平、剛健有為、生活哲學和變革進取等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文化形態的性格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傳承不僅能影響過去,還能影響當下和未來,不僅影響中華民族,還將影響世界。要提升中原文化的內涵層次,吸引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認同中原文化。讓中原文化的傳播滲透到新媒體受眾群體中,借助新媒體社交平台等讓更多的人認識中原文化、了解中原民間藝術的精髓。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提高人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三、新媒體視閾下推進中原文化傳播創新機制

(一)新媒體信息跨時空傳播的優勢可以有效提升中原文化的影響面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構建中原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體系應該堅持古為今用,兼容並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深入挖掘中原文化思想潛藏的價值,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對優秀的中原文化進行整合創新,培育具有中原地方特色的、具有較強影響力的中原文化品牌,拓展文化對外交流渠道,讓中原地區成為傳播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窗口。對此,中原地區應該積極借助新媒體的信息,跨時空傳播這一優勢,借助聲音、文字、圖像、影像多種形態相結合的方式擴大中原文化的影響力,手機、移動電視、網絡等技術打破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全面的信息服務,信息不再受媒體的區域性壟斷,為媒體間的信息優化整合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當媒介成為信息的載體,媒介的影響力將會超過傳播的信息內容。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的傳播文本碎片化、表達間斷、發布方式簡單易懂,信息可以交互傳遞的優勢使新媒體迅速覆蓋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原文化的傳播可以借助新媒體平台開拓一種有效的認同和傳播渠道。[3]

中原文化承載著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驕傲和盛名,經過幾千年的沉澱和傳承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一部中原文化史,半部中華文化史。中原文化在進行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應該正確運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用生動鮮活的影像、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每位受眾都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通過新媒體平台拓展中原文化的覆蓋面。

(二)整合優化並深入挖掘創新新的中原文化資源,推進中原文化乃至整個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

5000多年的傳承與創新積澱下來了極為豐富的中原文化資源,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書院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中華民族很多文化精髓都集中於此,中原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4]中原文化的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精神使其具有極強的吸納力量,將中國其他地區和國外優秀文化都吸收進來,經過不斷地磨合貫通,最終形成獨具中原特色的文化模式。

《華豫之門》是2014年在河南電視台開辦的一檔宣傳中原文化的節目,節目內容設置以河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基礎,用新穎的形式、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電視平台向人們傳遞中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的人文思想,為人們解讀中原文化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窗口。

隨后河南電視台相繼開辦了《漢字英雄》《成語英雄》等全民都可以參與的具有一定娛樂性質和文化宣傳性質的節目。隨著節目的播出,收獲了大批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粉絲,有效地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學習興趣。

在當前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隻有將文化發展與傳播和經濟建設相結合,才能推進中原崛起。網絡時代背景下,中原經濟和文化的崛起需要借助當下的主流傳播形式,利用新媒體、網絡技術的傳播效應和廣告效應開展文化建設和傳播,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在網上開展與文化有關的主體活動,吸引網民積極參與,深入挖掘中原文化的潛在價值,豐富中原文化的內涵,提升中原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讓中原文化成為推進中原崛起的重要動力。政府部門及有關單位和組織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制作文化主題鮮明的微電影,開辦與文化有關的娛樂節目,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方式能將中原文化傳遞到各個地區,讓更多的人接觸、了解並喜愛上中原文化,逐漸對中原文化產生認同。

四、構建健全的中原文化長效傳播機制

新媒體還具有信息技術跨越幅度較大、領域較全的特征,中原文化要想在新媒體領域不斷壯大,就必須會正確運用新媒體技術,對此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傳播特征,根據特征才能創建適合中原文化傳播的科學的長效機制,逐步發展形成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文化傳播格局。

(一)明確劃分文化傳播監督與管理的責任機制,實現責任到位,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河南省一直致力於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和傳播工作,不斷塑造良好的、具有中原地方特色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提高新媒體文化傳播平台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平台推行電子政務。政府部門還應該掌握新媒體的話語主導權,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引導輿論走向,創新文化內容和宣傳方式,滿足廣大網民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網民的精神文化質量。政府部門要明確責任機制,將責任劃分到具體崗位,利用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提高新媒體網絡文化傳播平台的影響力,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中原文化認同和傳播工作,構建健全的中原文化長效傳播機制來保障新媒體網絡文化傳播環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確保政府教育和引導民眾這一社會責任的落實。

(二)改革完善有關措施,為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播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傳承與創新文化要堅持文化是為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服務的理念,文化傳承與發展應該遵循兼容並蓄、除舊革新的原則,政府部門要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加大資金、設備建設的投入力度,深入開展文化惠民工程。新媒體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實現中原文化資源共享,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原文化,繼而去學習和了解中原文化的內涵和時代價值。同時還應該大力借助群眾的力量,通過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科學的現代化文化傳播體系,為受眾提供更多免費的基本文化服務,讓中原文化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體領域,信息的傳播者不受限制,他們既是信息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這種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更能真實、客觀、詳細地反映出受眾的信息需求,也正是如此,那些貼近群眾生活、貼近實際的資訊類信息內容覆蓋范圍極為廣闊。政府部門要做好信息監管工作,確保網絡環境的健康,為廣大群眾享有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糧提供保障。

五、健全的中原文化傳播長效保障機制

新媒體時代,經濟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因此我們要健全中原文化傳播長效保障機制,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抓住機遇,積極創新,從社會的各個方面構建健全的保障機制,制定科學的傳播戰略。此外,政府各個部門之間也要加強文化交流,制造出更多文化精品,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將中原文化推送到世界各國人民眼前,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看到中原文化,從而去學習中原文化。

(一)將責任落實到位,用科學嚴謹的政策為中原文化的認同與傳播提供保障

科學嚴謹的政策制度是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導向,中原文化的認同與傳播機制的構建需要科學的文化政策支撐,隻有嚴格遵循政策及規章制度,才能保障中原文化認同與傳播機制構建中的人才、技術、資金集結的充足,使文化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實現中原崛起和中原文化的繁榮發展。

首先各級政府要積極制定科學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文化建設的財政、人力和技術的投入力度。對此,政府部門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著力打造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品牌,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力發展新媒體文化業態,創建一批獨具中原地區文化特色的產業品牌和競爭力較強的文化骨干企業。

其次是加大對文化文藝系統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提升文藝團體下基層宣傳演出的資金補助,為文藝團體提供充足的辦公經費和排練場地,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文藝團體,推進文藝事業的發展。此外,政府還應積極鼓勵企業投資中原文化事業建設,推進中原地區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繁榮[5]﹔政府還需正確引導新聞媒體之間的有效交流,通過新聞媒體的傳播優勢推進中原文化更好的“走出去”,加強海內外華人之間的文化交流,贏得海內外華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繼而帶動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傳播中原文化。政府部門還應該加強少林文化、文字沿革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的開發,豐富中原文化的內涵,提升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新聞愛好者》收錄的一篇有關中原文化傳播創新的文章中強調,傳承文化需要打造媒介品牌,因為媒體呈現的文化雖然是傳統文化的再現,但也是經過當下人們的眼光重新審視加工而成的,媒介呈現的文化是符合現代人審美習慣的歷史文化。對此政府還要提高對新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培養和提升的重視,傾力打造一系列有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文化盛典,多元化、多方面、多形式地保障中原文化持續長效地發展、推廣和傳播。

(二)提高對技術建設的重視,為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播提供技術保障

信息傳播數字化、碎片化、海量化、網絡化是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趨勢,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求各行各業必須提高對技術革新的重視,政府部門及媒體從業者也應該重視技術革新,及時掌握新媒體時代的各種新型傳播工具和傳播方式。尼葛羅龐帝曾說過,“傳統的大眾媒介正朝著個人化的雙向交流演變,信息不再需要被推動,人們會主動將自己需要的信息拉到眼前,信息消費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創造者和傳遞者。”新媒體傳播以數字技術為核心,人際傳播也有了交互性,尤其是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是當前人們最常使用,也是最習慣的一種日常交流工具。各級政府還要積極培養新媒體技術的科技人員,推進新媒體文化傳播方式的科技化發展。

六、結語

新媒體的產生和普及使文化傳播也進入了全新時代,新媒體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優勢給媒介傳播帶來了重大影響。中原文化的認同與傳播必須正確運用新媒體這一新型傳播工具,深入探索新媒體視閾下中原文化傳播創新路徑,不斷完善中原文化認同和傳播機制,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我們必須大力探究有效的傳播和發展路徑,使其發揮出潛藏的巨大時代價值,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本文為2018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傳播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182400410410)

參考文獻:

[1]李晶.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中原文化傳播新機制的構建[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2]韓曉明.培育文化認同,推進中原文化對外傳播[J].天中學刊,2013(6).

[3]鄭崇選.當代中國媒介轉型與文化形態變遷[J].當代傳播,2014(3).

[4]許春燕.繼承與改造:傳媒文化與當代民俗——以“電子紅包”現象為例[J].新聞世界,2015(8).

[5]辛欣.中原文化的媒介呈現及傳播創新[J].新聞愛好者,2013(5).

(作者為平頂山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訪問學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