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8期

基於國內短視頻行業發展的思考【2】

劉儒田
2018年10月18日09:3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二)“內容沉浸”

“短視頻”預存一套表達的語法邏輯。視頻具有了獨立的文本形態,就如同文字一般,可以被自由地拼貼組合,隨取隨用,隨心表達﹝13﹞。剪輯、濾鏡、配樂、人像等是組成“內容沉浸”的句點,花費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就可以掌握這種視頻語言。實際上,“短視頻”的“沉浸感內容”與市場消費力之間已經形成了內在的邏輯線條:一方把控與分發用戶的“視頻生產”,另一方提供與助推用戶的“消費動力”,在實關利益的情境下,“短視頻”內容已經不再重要,體驗與感知力度才是“沉浸媒介”的重要內核。

“短視頻”內容承載的有效信息資源越來越稀缺,充斥著群體宣泄的極致歡樂情緒,推銷“短平快”甚至無需復雜思考的“音容笑貌”等視頻內容,對產生增強感知與固化體驗的使用效果事半功倍。“短視頻”內容大部分是圍繞著“展示美好生活”主題進行向細眾推銷如何公開表現生活蘊含的多重精彩意義:“美拍”作為美圖秀秀公司的重要視頻產品,在內容上緊緊圍繞“女性化生態”進行分發舞蹈、美妝、寶寶、運動、萌寵、手工、穿搭、美食等八大核心媒介內容。另根據調查顯示:“51.35%的人經常觀看短視頻,82.43%收看為10分鐘以內的短視頻,綜藝搞笑類69.37%,奇聞異事65.32%,新聞資訊類59.01%。點贊或者評論為59.91%﹝14﹞。”,可以更直觀地看出短視頻迎合與重組著人們的視覺興奮的源點。人們也逐漸無法逃離出這種視頻娛樂模式的突觸禁閉之中,快感被局限在更小意義范圍內進行選擇加工,不可阻擋的同質化問題也在昭示“短視頻”廣陷創新難題。

三、“媒介即中毒”

幾十年前,麥克盧漢對於媒介發展的新奇思考角度和近乎夢囈的寓言表達方式傳遞著一種現代憂慮。“媒介即訊息”“媒介即延伸”“媒介即按摩”等頻頻點擊著當下“人與媒介”共生共榮的脈搏。

媒介技術比以往的任何一個歷史階段更為緊張激烈地爭奪著生存地盤,這種爭奪是基於對人的獨特存在價值理解層面上發起的一次次挑戰:如何讓受眾更為依賴技術,如何使得受眾更加接受“中毒”的狀態。日漸發展並嘗試擁有“自我意識”的媒介技術引發一些學者的思考,清華大學的彭蘭教授提出:“我們正在進入智媒時代”。她認為“智媒時代”具有著三個方面的特征:萬物皆媒、人機共生、自我進化﹝15﹞。人類似乎也要被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從接觸到依賴,從依賴變為改造。柏拉圖在洞穴寓言中談到,人類的處境很可能就像終生困守在洞穴中的囚徒那樣,由於隻能看到透過身后火光投射在眼前石壁上的影像,就相信這些影像即真實世界的樣子﹝16﹞。在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媒介世界中,提供泛在的“沉浸觀景”場域機會,每個使用者似乎隻剩余了視覺的部分。“短視頻”泛濫,誘發新一輪的“遍在沉浸”,致使出現“媒介中毒”趨勢:

首先,“短視頻”為代表的媒介技術努力消弭虛擬與現實的邊界意識,塑化人們對二者關系的認知偏誤,這種消解是對於人們生活的緩慢浸毒。“短視頻”中有些作品將惡搞、整蠱、霸凌、猥褻等“毒性內容”包裝上“軟化表達”:輕鬆背景音樂、夢幻濾鏡色彩、高效剪輯方式等,弱化人們對於其具有的毒性的認識,在表面“祛毒”下掩蓋著“施毒”行徑。武漢一名男子模仿短視頻裡“高手”的高難度動作,抓住兩歲的女兒往上翻轉180度,突然失手,孩子頭部著地,嚴重受傷。還有人效仿“惡搞”視頻,將透明膠帶橫在門前絆倒他人,用整蠱小道具驚嚇孩子﹝17﹞。“短視頻”媒介承擔著應有的過濾淨化功能反而一再失靈。

而且,“短視頻”帶有著其他新型媒介形式的“上癮”特性,但是更是一種“浸入神經毒藥”的重度“上癮”。以“快手”短視頻為例,每天快手的用戶會上傳1千萬量級的視頻,每日在快手上播放的短視頻有150億次﹝18﹞。而且,內容也主要集中於“秀秀寵物重模仿、拍拍風景要合影、打打游戲做解說、唱唱歌來跳舞﹝19﹞。”同質化嚴重的扁平式生活內容分享,相繼的“毒性成癮”行為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一種“沉浸成癮”流行環境。活躍在各個“短視頻”分區的用戶也形成相應的鏈群,當出現一種新的“短視頻”玩法時,內部規約對於這種新鮮的視頻表達方式與內容生產進行吸納,進行更廣范圍內的二次創造,並且成為新一輪的“短視頻”熱榜。

“麻痺效果”不僅是作為一種“短視頻”帶來的負面效果,更是受眾對這種“沉浸媒介”普遍浸入所產生的聲勢下的“截除效果”。對於以往的媒介所可以延伸到的功能范圍進行再次忖度,媒介不斷地在進行“截除”人的多層面上的能動價值,不僅只是“麻痺”,更多為“截除”。

“短視頻”可以看做是人們多種感覺的延伸與補充,無論是鏡頭代替觀察,語言代替說話,濾鏡、剪輯等美化代替審美。在媒介延伸我們聽覺、嗅覺、觸覺、視覺等感官極限上是無需置疑的,但是面對著其不斷替代與截除我們的自主機能是不容忽視的,媒介代替我們表達喜怒哀樂,代替著大部分的我們“出席”現實。過去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是比較穩定,但是如今在大量短視頻娛樂化的背景下,理性似乎在逐步消散,而感性的態度情緒等越來越扮演著引領的角色。

四、規訓與“解毒”

福柯將“技術”作為理解世界的一面透鏡,在不斷的討論之中強化著關於權力技術的哲學認識。但“技術”通常被認為是關於技術物及其制作活動的“硬技術”,而不是把技術理解為與“治理術”相關的實踐理性﹝20﹞。當代媒介技術既可以是“硬技術”的具象物:VR、AR、AI、算法等充實新媒介外延的相關科技成果,也可視為“軟技術”:這種通過“規范”人們的娛樂可觸及的邊界,積極定義人們如何進行參與娛樂形式的制作、傳遞、編輯等活動。潛移默化地對民眾“娛樂訴求”進行“訓誡”:以往人們消遣還滿足於報紙上的笑話,如今被媒介技術“拔高”的內化審“娛”標准成為了娛樂消費的普遍邏輯,隻有滿足“挑剔的眼睛”后才可以進入繼續使用和滿足方考察。媒介的威力再不簡單的是進行淘汰與進化舊有的娛樂對象,也在對人關於“如何生活”的總體觀念進行消解與重組。

熱門“短視頻”軟件:“快手”“抖音”等爭取成為頭牌流量小將的同時卻忽略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廣電總局於3月22日頒布針對“短視頻”行業的政策規制:《關於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直播短視頻平台被國家網信辦依法約談后責令全部整改。且本次清理的賬號主體大多為低俗、庸俗、惡俗等用戶,觸動行業規制力量對其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清洗”。從政府層面幫助廣大受眾進行“解毒”,平台內部隨后也加強了審核和監管力度,配合此次“解毒”措施行動。

從“放毒”再到“解毒”,未來“短視頻”為代表的媒介市場更應該思考如何健康平穩運作,不應盲目迎合市場口味而忽視自身的價值導向。在技術應用的引領下謹慎的把握產品旋律,力圖避免出現“過度娛樂”“崇拜娛樂”的現象,同時也應積極思考如何培養與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依靠內容與形式的雙重發力進行更好的前進。任何媒介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媒介中毒”現象,希望媒介未來繼續為我們的“美好生活”議題提供更多實質進步的可能。

參考文獻:

﹝1﹞2018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P020180305409870339136.pdf.

﹝2﹞王曉紅,包圓圓,呂強.移動短視頻的發展現狀及趨勢觀察﹝J﹞.中國編輯,2015(3):7.

﹝3﹞姬德強,杜學志.短視頻規制 :國際實踐與中國對策﹝J﹞.中國出版,2017(16):13.

﹝4﹞聞進.自媒體短視頻版權化的探索﹝J﹞.新聞愛好者,2017(7):29.

﹝5﹞2017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EB/OL﹞.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712/3118.shtml.

﹝6﹞常江,徐帥.短視頻新聞:從事實導向到體驗導向﹝J﹞.青年記者,2017(21):20.

﹝7﹞李銀河.福柯與性﹝M﹞.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57.

﹝8﹞朱邦凌.今日頭條低俗的背后是流量變現利益鏈﹝J﹞.青年記者,2018(3):5.

﹝9﹞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義媒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J﹞.國際新聞界,2017(8):115.

﹝10﹞2017:快手月活增長強勁飆升至前8 全年傲居戶均消耗流量榜首_中華網﹝EB/OL﹞.http://tech.china.com/article/20171226/2017122692305.html.

﹝11﹞為何總看見“吸貓”視頻?揭秘短視頻推薦邏輯_互聯網_艾瑞網﹝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8/05/274745.shtml.

﹝12﹞王海榮,夏國燕.VR助陣,直播視頻能否引領時代風騷?﹝J﹞.新聞與寫作,2016(10):112.

﹝13﹞王曉紅,任垚媞.我國短視頻生產的新特征與新問題﹝J﹞.新聞戰線,2016(17):72.

﹝14﹞劉冰,徐鑫.受眾短視頻視頻消費行為及習慣調查﹝J﹞.青年記者,2016(31):27.

﹝15﹞智春麗.人工智能,內容生產者的敵人還是伙伴?﹝J﹞.青年記者,2017(21):13.

﹝16﹞劉宏宇,袁子涵,鄭晴怡.認識VR實質的哲學進路﹝J﹞.國際新聞界,2017(11):10.

﹝17﹞人民日報評“短視頻上癮”:警惕短視頻的負面效應_互聯網_艾瑞網﹝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8/04/273942.shtml.

﹝18﹞為何總看見“吸貓”視頻?揭秘短視頻推薦邏輯_互聯網_艾瑞網﹝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8/05/274745.shtml.

﹝19﹞梅寧華,支庭榮等著.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7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2):75.

﹝20﹞劉錚.“硬技術”與“軟技術”:論米歇爾·福柯的技術哲學﹝J﹞.自然辯証法研究,2016(5):28.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