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融媒體向智媒體飛躍 你准備好了嗎?

杜一娜
2018年11月20日13:2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融媒體向智媒體飛躍 你准備好了嗎?

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大數據應用,雲計算推送,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新技術顛覆了傳統媒體的格局,也顛覆了人們對媒體的舊有概念。傳媒領域正在進行著一場深度的、革命性的變革,不少專家學者從當下的媒體發展態勢中看到一種趨勢——媒體正從融媒體走向智媒體。

融媒體如何實現向智媒體飛躍?11月16日—17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的主題論壇上,行業管理者、行業從業者、業內專家學者等共同聚焦邁向智媒體的路徑與可行性方案,從而共同探討融合產品到融合體系的目標路徑,傳統媒體到智能媒體的技術路線和價值准則。

多元成分進入 方能開啟智媒體時代

“有很多人一提到智能媒體、智媒體時代,常常第一印象就是所謂的技術植入。當然這裡有很多跟技術相關的,包括雲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但它所帶來的改變並不僅僅是結構性重組,更大程度上是傳媒領域發展范式、運作范式的一場深刻的革命性改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在主題演講中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數字媒體技術支撐下,信息的擴增帶來了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和海量信息的產生。如果用傳統的人工編輯把關,能處理的信息不足百萬分之一。”喻國明以數字化媒介支撐下信息生產方式的擴增為例,指出了時代發展對人工智能的必然呼喚。

在喻國明看來,確立一種生態級的傳媒理念頗為重要,傳媒領域不僅僅是內容傳播,還應該包括社會、市場、生活、資源的方方面面。“不但要有傳統媒介,還要有更多的技術公司,以及更多學術性的、研究性的咨詢公司,要比過去傳統媒介時代和融媒體時代有更上一層樓的多元性的成分進入,才有可能開啟智媒體時代。”

“我們傳媒要做的是什麼?首先要做好新聞內容,然后將做新聞內容的能力延伸到泛內容,通過內容創意結合項目、產業,擺脫經營困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作出了這樣的論斷。

范以錦認為,應對當前的狀況,媒體應進行“雙連接”,即以優質新聞內容、泛內容連接用戶。相對應可以帶來兩個價值提升,即新聞內容產生強大影響力后帶來社會價值提升、泛內容運營產生的商業價值提升。

“媒體對接人工智能后,隨著媒體邊界的不斷擴展,能形成兩個模式,即智能化思維下的新聞生產模式和智能化泛內容生產盈利模式。”范以錦認為,將兩個連接很好地結合起來,力求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同時增值,是媒體在轉型過程中實現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實現從化學反應到基因進化的轉變

在技術驅動下,當前媒體融合發展已進入智媒體化發展的全新階段。個別媒體的探索和實踐,使媒體發展呈現出智能化、智慧化、智庫化三大特征。

媒體智庫建設是邁向智媒體的路徑之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紅兵分享了他對媒體智庫與智庫媒體建設的思考和實踐。

為什麼要建設媒體智庫?劉紅兵認為,主流媒體開展智庫建設,是基於傳統媒體實施融合轉型的內在需要。他說,步入移動傳播時代之后,隨時化、輕閱讀、強互動的社交媒體快速崛起,使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領域優勢不再,迫切需要通過媒體智庫的建設推出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的思想產品,將媒體服務領域由單純的信息傳播向思想挖掘、戰略研判、方案供給、價值傳遞延伸,推動主流媒體通過智慧轉型在新時代提升新的服務能力,增創新的服務價值。

據介紹,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大力推進以智庫化、智能化為主的智庫轉型,不斷打造出了十大傳媒智庫體系,形成了傳媒智庫矩陣。對於接下來的打算,劉紅兵說:“以智庫倒逼傳媒的轉型升級,真正實現融媒到智媒的脫胎換骨,打造智慧媒體,這是我們下一步的方向。”

在智媒體探索的路上,脫胎於傳統媒體的封面傳媒一直領行業之先,提出建設智媒體。對此,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封面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鵬認為,人機協同是媒體融合的新趨勢,媒體人的專業優勢和人工智能的高效智能生產將會完美結合。他認為,全媒體是媒體的物理反應,融媒體是化學反應,智媒體則是媒體的基因進化。封面傳媒開啟的智媒體探索,主要包括“小封”機器人寫作、打造封巢、機器合成語音播報、構建“引領人工智能時代的泛內容生態平台”和智能實驗室等。

面對新技術的日新月異,李鵬非常感慨地表示,技術變化太快,即使目前擁有80多人的技術團隊,感覺還是有些跟不上變化,這讓他很惶恐。因此,未來封面傳媒的方向就是繼續擴大技術團隊,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術。李鵬說:“通過這兩三年的努力,發現自建的技術團隊用起來還是更順手,溝通交流起來也很順暢,對媒體的導向、傳播規律等把握也都更到位。我們整個團隊天天在一起磨合、天天在一起碰撞、天天在一起爭吵,天天在一起辯論,經過這種碰撞,也更有利於建成一支更懂媒體、更懂傳播規律的技術團隊。”

關鍵是從空間整合走向體系聚合

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陸小華看來,媒體深度融合的難點大致有三點,包括重構採編發網絡、再造採編發流程、提升傳播的整體能力。而破解這樣的難點,把編輯部各部分整合在一個空間中是遠遠不夠的。他認為,媒體要從融媒體走向智媒體,從空間整合走向體系聚合。

陸小華向與會嘉賓介紹了新華社全球視頻智媒體平台。“因為有這個系統,我們以往處理一個新聞要兩個小時,現在隻需15分鐘。有這樣的系統,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在全球任何地點,短短幾個小時就構建起一個編輯部。此前的廈門金磚峰會,我們就在廈門構建了一個編輯部,這是新華社建社87年以來的第一次。”

因此,陸小華認為,實現體系聚合就要實現多媒體採集、內容生產、內容產品分發、內容服務等,在一定技術系統支撐下實現體系聚合,這樣就能夠提升體系競爭能力,從而有效提升整體傳播力。他認為,體系聚合是關鍵,用更直白一點的話說,不能僅僅把編輯部這一部分人抓在手裡,還必須把整個採集網絡、記者、信息提供者都通過一個技術平台整合到一個體系中,把每一個散兵游勇都變成一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不過,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媒體領域正發生著變革,但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領域中的應用並不算太好。人民網董事會秘書李奇就持有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個別領域應用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但更廣泛的媒體領域應用效果並不理想。人民網在未來會尋找幾個細分的領域,進行精准的大數據應用和人工智能開發。比如,在內容風險控制方面,通過技術連接和管理更多的數據,與一些商業網站、自媒體賬號等建立聯系,獲得比原有媒體更多的內容資源,逐漸打造更加龐大的內容體系。

在李奇看來,目前行業存在著三大焦慮,即內容如何做好傳播和引導,如何爭奪互聯網用戶,對新技術的認知、應用以及技術人才的引進與薪酬分配。這三大焦慮讓人民網開始思考,也作出一些判斷:優質內容仍然稀缺,現有媒體生產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媒體融合不是單向的,可以向內融合,也可以向外融合。

李奇根據人民網近兩年的實踐以及對媒體行業的觀察,提醒從業者要重視技術,“任何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自己的,技術是新媒體發展的工具。我們要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術。”

不得不說,新技術給傳媒產業和輿論傳播帶來的變革顛覆了過去所有時期人們對媒介的認知。區塊鏈、5G、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必將重塑新聞傳媒業的生態。建立在新技術之上的智媒體將會讓如今匍匐前行的媒體看到光亮。正如喻國明所言,“傳統媒介擁有地方深耕多年的優勢,信譽、影響力、人才和團隊也是我們的優勢。在過去一輪的發展中,我們很大程度是因為傳播解決方案的不同造成弱勢。但在新一輪發展中,優勢如果能架構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礎之上,我們或許就能夠獲得巨大的、全新的發展機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