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媒介新環境下傳媒教育的新理念
——訪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歐陽明教授
編者按:長期以來,傳媒業以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主,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逐漸引領了傳媒產業。我國的傳媒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走過了西方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程,這對傳媒教育來說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挑戰,而如今信息技術的高速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出現,使得今天的傳媒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傳媒教育必須積極應對專業教學與社會人才需求不平衡等現實問題,革新理念,轉變思路,探索傳媒教育的新道路。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堅持“文理交叉見長,復合特色取勝”的宗旨,狠抓師資,狠抓實習,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傳媒教育中碩果累累。本期我們有幸採訪到學院博士生導師歐陽明教授,歐陽教授從事新聞工作三十余載,在新聞學、編輯學等領域建樹頗豐,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位優秀教育者的前沿理論和先進經驗。
歐陽明,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現任中國編輯出版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委宣傳部閱評專家。主要著作有《新聞報道敘事原理研究》《宏觀新聞編輯學》《深度報道採寫概論》《深度報道作品評析原理》《新聞報道主體的三方構成及其相互關系》《新聞報道人情化手法的運用》《深度報道寫作原理》《書刊編輯學》《外國新聞傳播業史稿》等。主持的省級等各類社科科研課題10項以上,出版新聞傳播學學科專著7部,主要研究方向有應用新聞學等,研究領域涉及深度報道、編輯學、新聞敘事與新聞話語研究。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近年來,傳媒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發展很快,隨著多網融合、多屏融合理念的提出,融媒時代對高等教育也提出更高要求,您認為高校的傳媒教育應如何應對當前傳媒業這個大環境呢?
歐陽明:近年來,我國傳媒業變化很大。這個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技術。技術帶來工具的巨大變化,進而推動傳媒業變化,對社會產生前所未有的作用。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媒體所成就的傳媒業的巨大變化,體量巨大,反控制個人與社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體現了歷史走向。不過,傳媒業的變化又不限於技術因素。傳媒業還屬於社會現象,本質是社會工具。我們千萬不要忽視社會因素的強大作用。
面對當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的傳媒業的大環境,我國高校的傳媒教育應該一是高度重視,積極行動﹔二是尊重規律,講求科學﹔三是教學上有所改進,有所完善,又要有所堅守。
第一,高度重視,積極行動。近年“兩會”期間,新聞界出現了“傅瑩邀請您加入群聊”“總理給你送快遞”,出現“背包記者”,記者不但會採訪,寫文字稿,能攝影,還要能夠錄音頻、拍視頻。社會在變化,傳媒業隨之變化,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亦需適當調整,向胸懷理想的全能化方向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現實走向要求提供人才支援的傳媒高等教育界必須轉變觀念,進行相應調整,強化前瞻性,否則就難以從根本上滿足行業與社會的要求。
第二,尊重規律,講求科學。重視是必須的,但不能盲目﹔行動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沒有方向,沒有節操,沒有節奏。這裡有若干要點值得注意:一是研究受眾,尊重受眾,滿足受眾,引導受眾,避免傳者的自彈自唱。新媒體在我國的高速發展,說到底是社會因素。正是當道的傳統媒體在向受眾提供信息服務上存在明顯的空缺、不足,與新媒體對信息服務空白的填補,才形成廣大受眾熱情擁抱新媒體的局面。即使這樣,當前在信息供過於求的同時,也仍舊存在信息供需缺失。這就要改進傳媒業供給側的工作,在信息供給的質量和結構上下功夫,增添有效供給。這樣的觀察視野,應有助於增進高等專業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當然,傳媒供給側的調整事關社會環境與社會管理。那種企望大船在海洋中前行而沒有波濤洶涌和風暴沖擊的認識是脫離實際的,無益於我國新聞業的健康發展與輿論引導工作﹔二是研究信息的性質與結構分布,尊重傳媒業信息服務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的性質,信息服務的多樣性。對於國家乃至於人類社會,傳媒業的要害難道是做賺錢的工具嗎?離開了傳媒業的利潤,一個國家是否生存艱難呢?稍有頭腦,答案就不言自明。只是業界、學界與管理層,對此是否有足夠的清醒,這樣的清醒是否成為主流。傳媒業的變化、進化,未能更動其基本的社會功能﹔三是研究媒體,尊重傳媒業的實際。一方面,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工具的進步不僅豐富了人類的傳媒種類,而且觸動了傳媒業的格局甚至信息的結構、性質。另一方面,應該樹立大傳媒業的教育意識。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推動媒介融合。這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因此,傳媒業教育應該適當打破既有的新聞、廣電、出版、新媒體的傳媒教育分割的局面。比如,告別計劃經濟而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和出版專業碩士似以合為一處為上。傳媒教育思考的維度應該多一些,立體一點,縱深一些。
第三,教學上有所堅持,有所改進,有所完善。這裡有若干要點值得注意:一是專業的理想教育。現在的學生選擇傳媒類專業學習,大多是承受傳媒業的強大社會影響力與由此而來的出名等動機,聚焦於個人利益與個人索取,而常不懂得寄個人利益於共同利益之中,收獲寄於貢獻之中的道理。我們的專業理想教育要避免說教,強化針對性。二是吃苦意識的培育。傳媒業的工作,是艱苦的,危險的,這種危險是包括誘惑在內所帶來的極大風險。如果僅僅企望個人享福,或將新聞工作、大眾傳媒工作視作人生捷徑,那就最好放棄傳媒類的專業學習。同時,一個人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要允許失敗。三是技能學習。這樣的技能學習,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到傳媒一線學習,講求前店后廠式的學習。學校、教師與學生要密切與業界聯系,業界也要加強密切聯系學校的主動性。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實驗室教學,尤其是學校實驗室教學,是無助於專業技能學習的。傳媒教育最好的實驗室不是在教學樓內,而是在傳媒的編輯室,在新聞現場。同時,傳媒教育必須放棄包打一切的思想。傳媒業人才的成長是需要時間和磨難的,更為重要的關口是媒體歷練。同時,媒體本身有培育英才的社會職責,而不應只是用人。學校的專業教育是不應缺少的,但又不是萬能的。四是理論學習。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強化前瞻研究,把握傳媒業的發展規律,既要應時而動,又要全局在胸,有足夠的定力。培養專業綜合高素養的學生,必須強化理論學習。五是國情學習。中國與中國的傳媒業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切。六是學習外國的傳媒業情況。有比較,才有鑒別,從而學習他人長處,改進自己的不足。
記者:新聞學是一個非常講求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學科,而我國當前的高校傳媒教育還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及實踐性不足等問題,針對此問題,貴院是如何改進的?
歐陽明: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育至今有35年,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那就是在工科院校辦文科,辦新聞傳播學教育,因此綜合性大學所遭遇的常規阻力在華中科技大學是比較小的。我院有高度重視專業教育的傳統,一向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狠抓師資。學院有從業界引入精英人才的熱情與歷史。我們要求從事業務教學而又沒有媒介經驗的教師必須拿出一定的時間到媒體兼職,按照國家要求,學院教師到媒體兼職與媒體專家到學院兼職已經形成慣例﹔二是狠抓學生的實習。比如,我院規定本科生必須進行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有小實習和大實習之分。所謂小實習就是到市場化程度高的媒體進行鍛煉,所謂大實習就是到喉舌媒體去實習。實習之前有動員,實習當中有巡視,實習之后有總結,有評比﹔三是重視與業界保持密切聯系。一方面,我院教師參加各種業界的專業活動,做好智庫,另一方面,注意請業界專家到校給師生作報告,及時進行業務交流﹔四是重視新聞傳播學教育研究。我院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進行不少於一次的學科建設研討活動,還常常邀請校內外或業界專家與會。同時,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教育分會的秘書處長期設在我院,我院教師出版了不少高水平的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專著、學術論文﹔五是重視實驗室建設。最近一次的學科評估,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學得A,位列前3,應該與我們的追求是密切相關的。
當然,我們離盡善盡美還遠得很。現在高校教師面臨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教師在提升業界實踐方面還是存在拓展空間的,也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細化。
記者:從在新聞出版局工作到現在在華中科技大學任教,三十年彈指一揮間,能談談您最初接觸新聞學的感受嗎?
歐陽明:最初的感受是新聞學有變化,但變化不大,格局依舊。我從事新聞教育工作之前,曾以學生的身份接觸過新聞教育。我1979年考入河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記得河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新聞專業招生。這之前,從事新聞學專業教育的老師給我們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上過一兩門新聞學的課程。我到華中科技大學從事新聞傳播學教學工作時,感覺當時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基本格局沒有變化,積澱較為單薄。新聞學詮釋多,外在束縛力強勁,獨立思考存在欠缺﹔傳播學開始引進,但學術影響還極為有限。另外,那時我校新聞傳播學的整個教學條件遠不能跟現在比,招生、師資規模等都不大,沒有博士研究生教育層次,碩士研究生開始不久,數量少,碩士學位授予還需要借用外校的資源。我院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內的傳媒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的進步,主要完成在吳廷俊擔任學院院長期間。現在,新聞傳播學已經成為顯學。看到今天我院新聞傳播學教研的規模、結構、水平與影響,不能不感謝幾代華中科技大學新聞人的薪火相傳,持續努力,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們並不滿足,還有不足,總想檢討,必須繼續努力。
記者:自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孜孜不倦的教誨使得一批批學子為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能否談談,長期以來您從事新聞教育的追求及多年教學中您的育人理念?
歐陽明:《左轉》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作為教師,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學生是最大的功德,可謂立德、立功融於一體。就教學工作而言,我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一方面,隻要可能,我則身體力行,自己的工作自己做。另一方面,研究學生需求,把握好學生的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平衡。在實際教學中,一是協商,相互平等﹔二是注意思想教育﹔三是規范、嚴格,講求理性。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對自己的學生要管好底線。四是鼓勵質疑,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從“立言”的角度來說,就是努力科研,撰寫質優的學術論文與調查報告,有所發現,努力創新,說明白話,對社會有用,對行業有用,對教學有用,對師生有用。
記者:當前新科技和全球化的發展對傳統教育產生很大沖擊,其未來的發展和變化並不能被完全洞察,面對挑戰,您在日常教學中是如何應對的?教學方式又有哪些變化呢?
歐陽明:首先,端正思想,高度重視。為此,及時了解相關信息,歸納特點,總結得失,分析原因,注意在妥善處理變化與守恆之間關系的同時適度結合新變化安排教學。
其次,講求方法,因材施教。講求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了解教學工作對象的特點,明確服務對象的需求,從而提升方法的適用性﹔講求因材施教,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對象的特點與服務對象的需求,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及其表達,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在本科生的教學中,注意根據專業初級入門群體的特點,適當採取案例教學與模擬教學,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時代性與前瞻性,將課堂視作傳媒編輯部,觀察社會變化,分析傳媒業變化,把握新聞業務動靜,領會主流社會的底線規范,分析媒介競爭對手,強化採編互動,重啟發而忌空談。在碩士生的教學中,根據實際而注意學術型碩士生和專業型碩士生的異同,在強化理論修養培育的同時,重視學碩的學術訓練,明確專業學術共同體的旨趣,堅定應用新聞學學術化研究路徑,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興奮點,打好基礎﹔重視專業碩士的技能訓練,明確行業共同體的追求,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操守,培養腳踏實地、不怕吃苦的工作態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博士生的教學中,強化專業的規范化的學術訓練,培養其學術創新的發現能力、踐行能力,狠抓實事求是、踏實刻苦的學風養成,結合個人的研究方向強化專業經典著作學習,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打好學術基礎,培養博士生學術視野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增強其學術研究的洞察力、思辨力、創新力。在碩士生、博士生的聯合教學中,注意學術與實際密切聯系。我們主要通過定期研討會的平台,或研讀新聞傳播學名著,或剖析論文個案。其中的論文個案剖析,盡可能選取同學們自己撰寫且樂於供大家解剖的論文初稿,一是注意把握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常見病,強化針對性,二是集中目標,每次以個別問題為解決重點。
記者:目前國內高等院校基本都開設新聞傳播專業,但畢業生就業境況呈尷尬狀態,傳媒教育所培養的學生與媒體的需求不對接是主要原因,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您覺得我國新聞教育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歐陽明:新聞傳播學學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第一,現有的專業教育規模過大,結構失衡,也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漠視用人市場而自我行為的盲目趨向,以至於常規人才培養遠遠超出我國傳媒業的實際用人容納量,其專業、學科基礎與大眾傳媒所需人才的要求距離過遠﹔第二,培養的人才距離傳媒業的要求存在明顯落差。這種差距不僅僅是技能上的,也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和意志、作風等的情商范圍,主要體現為畢業生的以專業為中心的綜合基礎不太合乎大眾傳媒業的職場需求,職場前景不明﹔三是我國傳媒業的發展與變化非常快,用了不過30年左右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百年甚至數百年的歷程,這對高等教育的自我調整的挑戰是非常大的。總之,我們需要理性、冷靜和決心、行動,而不是隻有熱情、焦慮,需要過程,而不是畢其功於一役。
在培育學生就業能力上,我國新聞教育應該進行多方面的系統的調整,打持久戰。
第一,國家管理與教學點的設置上,應適當控制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發展規模,縮減人才的低效甚至無效供給。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基本上由公辦高校承擔,畢業生就業難不僅容易造成國家資金的浪費和國有資產的流失,而且干擾每一位青少年鮮活的人生軌跡,沖擊學生的家庭幸福。我國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的投入產出,是不宜單純依托市場化道路予以自動調節的。
第二,教師環節上,須大力培養合格的專業師資隊伍。這具體表現為:一是專業教師招聘、晉升應主要面向新聞傳播學專業出身者,或真正轉行轉“業”成功者。目前,其他學科、專業畢業生就任新聞傳播學教職的問題是突出的。一些專業教師不僅並未真正懂得新聞傳播學,容易產生學科、專業的誤判,而且常沿襲過去所學專業科研,而難務甚至不務新聞傳播學的正業,在崗不愛崗。這種頗易誤人子弟的師資局面必須改變。二是注意專業教師的思想教育與學科教育。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一些專業教師忽視中國國情、歷史、傳統而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新聞業,認識新聞傳播學教育,領會理論,紙上談兵,不少判斷不僅不符合實際,而且是非顛倒。同時,不注意條件,忽視研究目的,其中將定量研究絕對化的學科傾向也是值得注意的。以這樣的思想、學科理念與學生互動,不可能隻產生積極結果。不過,思想問題,學科建設問題,應該通過思想交流、學術爭鳴的方式進行,張揚百家爭鳴學風,而不宜單純依靠行政力隔斷。三是大力推進黨委宣傳部和媒體的專家進課堂,科學規劃,形成制度,大力推進,強化用人方對專業教育的科學、系統引領,減少甚至消除不必要的人為障礙。四是建設統一的教師培養平台。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總體師資水平,目前離教學要求還是有明顯差距的。為了解決師資,尤其是弱勢院系師資、教學諸方面的不足,國家可以建立統一的教師培訓平台,由黨委宣傳部、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媒體與學校齊心協力主辦。這樣的平台可以二分:其一,基礎平台,由省級黨委和政府統一安排,在本省內選擇個別較為優秀的新聞傳播院系予以建設,著重於本省、市、自治區的新聞傳播學院系的師資建設。其二,優化平台,由中央統一安排,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個別優秀的新聞傳播院系予以建設,進行師資的高級培訓。四是教師入職考試。這樣的考試是綜合的,既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又包括世界觀、新聞觀。五是積極對外學術交流,而又注意引導。新聞傳播學教育,不能止於國門之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意識形態特點與文化屬性,又要求中外學術交流不能迷失自我,不能食洋不化。我們的大腦不能僅成為他人跑馬佔地的空間,我們的嘴巴不僅隻會背書,不宜單純玩弄概念、術語嚇唬人,糊弄人。
第三,學生環節上,注意分類,注重應用。首先,注意分類。我國高校傳媒院系辦學任務、使命、條件、環境、水平等是不一樣的,加之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實行差異化、等級化發展,各個傳媒教育院系之間很難一致,故辦學應實事求是,揚長避短。一般說來,具有傳媒教育優勢院系或教研型院系可以傳媒實務與傳媒學術兩翼齊飛,教學、科研兩不誤,多承擔專業師資的培育任務。教學型為主的傳媒教育院系以教為主,注重傳媒實務教學。其次,注重應用。新聞傳播學不同於哲學、文學與歷史,本身就是應用性強的學科,社會需要的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絕大多數屬於應用性人才。那麼,如何提升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工作本領呢?除了理論、歷史和一定的綜合知識修養,還應著重於實務學習。其具體舉措可以如下:一是抓好學生的實習活動。學生的實習應講求媒體性質、種類、時間、指導等的有機配合,注意實習的深度。其中,強化學生到主流媒體,尤其是黨委機關報刊、機關性質的頻道、欄目、網站板塊的實習,有助於增強學生對我國大眾傳媒業的完整而准確認識。國家從中央到地方可以遴選媒體,建設專門用於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的實習基地,以縮小專業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的差距。二是完善提升學生實務能力大賽的設置、組織。針對新聞傳播學學生的包括全國范圍內的專業比賽是存在的,如廣告大賽等,但用於新聞傳播學學生交流與提升的專業比賽又是不完整的,至今一直缺乏適合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全國性專業競賽。新聞學專業的意識形態色彩是鮮明的,但唯其色彩鮮明才更有必要通過專業比賽推動學生密切與業界互動,與社會互動,認識國情,告別閉門造車。從新聞學專業學生的實際看,設置全國新聞院系學生自辦報紙競賽,或新聞特稿比賽,或微博設計及其新聞採編賽事等是有必要的。這樣的專業比賽平台,除了促進高校間院系的合作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促進全國范圍內的新聞學專業教學水平,激發師生專業熱情,強化學科、專業魅力,有助於完善、提升學生的整體專業技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