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9期

仙俠小說傳播之“熱”探析

——以《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為例

龍艷,劉舒雯
2018年11月20日13:55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俠”文化的出現與社會不公有關,“俠”的最高境界便是“俠隱”,超脫於塵世從而完成“自我”的尋找。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和唐代的傳奇小說是仙俠文學的鼻祖。古典仙俠小說主要講述人與修仙的故事,類似於武俠小說的風格。其故事的人物在追求成仙的過程中彰顯出俠義精神和“道”的思想,以“陰柔艷麗的浪漫情調、扑朔迷離的神異色彩、高蹈避世的隱逸傾向”為主要特點﹝1﹞。而現代的仙俠小說,則常常是在架空的歷史背景中講述主人公經歷重重磨難飛升成仙的過程。

仙俠小說作為小說的題材之一,由於其故事情節的虛構性色彩與主流文化意識不符而處於邊緣地位。但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出現,仙俠文學開始逐漸被受眾關注熟知。“2012年,網絡玄幻小說和仙俠小說依然是網絡在線閱讀最火爆的類型,作品發表數量(按總字數計算增長2.7%,日更新數量達2.3億字節”﹝2﹞。仙俠小說《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下簡稱《三生三世》)由唐七公子於2016年創作,講述了青丘白淺與天族太子夜華之間三生三世的愛情糾葛。在被改編成電視劇《三生三世》之后, “街頭巷尾盡是‘三生三世’”,甚而觀眾在觀看了電視劇之后又去讀原小說。對於仙俠文學為何如此受歡迎,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受眾興趣相契合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存壓力增大,生存狀態緊繃,這促使人們在工作之余希望獲得一種消遣放鬆而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仙俠小說的出現符合受眾娛樂放鬆的需求,而小說中又往往融合了愛情、探險、個人成長、行俠仗義等因素,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受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心理需求獲得不同的審美體驗。因此“相對於所謂的仙俠小說,傳統武俠小說相對懷舊,而且不僅要求作者寫作時要具備一定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對小說讀者的文化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這樣較有深度的小說不是當今追求快餐式淺閱讀的‘手機黨’們或者網絡小說迷們願意消化的東西。”﹝3﹞

以女性觀眾為例。女性往往具有敏感、幻想、懷疑等特質,更由於社會帶給女性來自於職業、家庭婚姻等方面極大的不安全感,尤其是隨著女性教育的提高,渴望尋求理想的婚姻伴侶。而這些情感上的需求則在仙俠劇中可以得到滿足,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更容易將在現實中很難或者無法實現的感情帶入閱讀中,對劇中人物與情節更有認同感。《三生三世》中夜華的形象符合目前大多數女性對完美男性的要求:帥氣、顧家、對白淺呵護備至。因此女性往往將自己想象成白淺。因此,對白淺的不幸感到憤恨,白淺的幸福成為自己的幸福。電視劇在播出時,微博上對素錦的謾罵、對白淺的支持就成為以上這種心理的反映。而男性受眾則更追求一種“力”,一種對“他者”的主宰和控制,那麼他們閱讀仙俠小說則可以獲得懲奸除惡、行俠仗義等方面的滿足。因此男性觀眾在閱讀仙俠小說時更傾向於選擇《大主宰》《一念永恆》之類的小說。

二、跨媒介傳播:擴大受眾的范圍

2000年曾有人挑選了100部中外文學名著作了一次“現代受眾了解文學作品的途徑調查”,結果表明,有60.5%的人是先從電視、電影、廣播、戲劇等非文字傳播渠道了解這些作品的﹝4﹞。 “如小說作為傳播的母體因其攜帶方便,受眾可以反復、隨時閱讀。受眾在閱讀時可以調動起形象思維,網絡媒介的優勢則在於它擁有自己的獨特如博客、視頻、BBS等新型的信息內容的表現形式,讓受者可以自主發布信息,從而使網絡媒介作為一個平台供傳者和受者進行互動交流。”﹝5﹞。由此可以知道,文學利用影視、網絡等新媒體傳播正在取代傳統的以書籍為媒介的傳播方式。因此,仙俠小說也積極與不同的媒介傳播方式相結合從而形成最大的傳播效果。

(一)與網絡、手機等方式結合

仙俠小說邊緣地位的改變離不開新媒體對其的支持,尤其是與網絡、手機等媒介的結合。手機、網絡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截止2016年7月,中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3.04億戶,其中4G用戶總數達到6.46億戶。根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院2011 年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010年我國 18~70 周歲國民中有 23% 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6﹞。此外,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休閑時間被切割,傳統的大塊時間全身心投入文本的閱讀習慣已不適合目前的生活狀況,因此,利用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閱讀休閑成為主要的方式。鑒於此種情況,文學網站不僅推出了各種APP終端,也根據受眾的需求創作相關的內容。《三生三世》在新浪讀書、騰訊讀書頻道、紅袖添香小說等上均有連載,其每章內容在兩千字左右,內容淺顯直白,契合受眾的閱讀習慣。

(二)通過改編方式搭建影視平台

仙俠小說通過影視改編的方式轉換為電視劇或電影從而獲得影視傳播的平台,順利獲得與影視相結合的跨媒介傳播。改編自fresh果果的小說《花千骨》的同名電視劇獲得極大的反響,成為了仙俠小說影視改編的成功之作。2017年初播出的《三生三世》也改編自唐七公子的同名小說,其在國內主要的網絡視頻門戶網站上均獲得了較高的點擊率並引發熱議,如騰訊視頻的點擊率達85.6億次,優酷視頻達到120.6億次播放﹔而且以此劇為熱點的相關話題反復出現於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的熱搜榜。而對於影視的改編,為了更符合受眾的觀賞興趣,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更注重影視化的表現手法。具體表現在:

第一,人物塑造的差異性。利用影視平台來擴大仙俠文學的受眾,對於人物的創作極為重要。文學作品是通過抽象語言、文字等來進行故事的講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從而獲得讀者的共鳴,而電視劇則是利用鏡頭、光線、色彩、布景等畫面造型因素來講述一個故事。在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文學更注重給讀者“留白”,給讀者充分的想象,往往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電視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往往是導演、編劇、演員更具自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之后一個綜合呈現出來的形象,與文學相比更為直觀、具體、形象。以《三生三世》為例,原著小說《三生三世》與電視劇《三生三世》中,其主要人物都是白淺與夜華。電視劇中白淺與夜華的塑造基本上與原著相吻合。小說中白淺是一個貪玩、喝酒打架、有仇必報的少女,被譽為“四海八荒第一美人”,夜華則是“著玄色錦袍、目光冷淡深沉”之人。電視劇在呈現這兩位時基本上符合原著的,無論是從人物的化裝還是著裝等,比如電視劇中白淺的服飾以淺色偏冷色調為主,夜華的服飾則是以黑色為主。但電視劇在塑造這兩位主要人物時相比小說而言則更為立體豐富,劇中白淺在昆侖虛學藝時頑皮、不思進取、貪玩,而其失憶時迷惘、怯懦,但在恢復記憶之后決斷、狠辣,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一些。電視劇中所描寫的夜華與小說相比性格也更為立體,面對素素時的深情,初見白淺的驚喜等,都栩栩如生的刻畫出來,從而一改書中人物性格的單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