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0期

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四力”的關系探析【2】

丁書娟
2018年12月18日09:1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 影響力是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建設的標准和主線

所謂新聞輿論影響力,一般是指“主體通過信息傳播在社會輿論界引起關注、產生反響、激起共鳴的一種能力”﹝7﹞,屬於效果范疇。傳播力、引導力建設需要以影響力作為衡量有效性的標准,公信力和影響力往往呈正相關,影響力是主流媒體獲得公信力的現實表征,具有權威性、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公信力較高。在新媒體時代,影響力作為一種軟實力,關系到我們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執政能力建設以及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因此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自覺地用“影響力標准”檢驗並推動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建設,堅持這一標准,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群眾第一的唯物史觀。影響力與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的關系具體表現在:影響力是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在傳播終端的體現,是衡量傳播效果的指標﹔引導的有效性就表現在是否按照引導者的目的對他人的認知和行為產生影響﹔影響力是公信力的直接表征,沒有影響力即傳播效果不佳,沒有傳通便難以獲得公信力。可見,“影響力”是衡量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的重要標准。

新聞輿論影響力直接影響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把提高影響力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主線有著必要性。當前輿論斗爭的陣地轉向互聯網,政黨執政日益離不開傳媒,政黨、媒體和群眾三者之間日益呈現出疊加融合趨勢,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而作為黨的喉舌的傳統媒體日漸式微,在國際上面臨著“失語”的窘境,在網絡上與群眾漸行漸遠。面對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黨中央將提高影響力、增強話語權提上議程。提高影響力根本方法就是好好說話、講好故事,把“我們想講的”變成“受眾想聽的”,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讓新聞輿論工作更具創造力、感召力、影響力。新時代我們要牢牢抓住提高影響力這一主線,搶抓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機遇,搶佔新聞輿論的制高點,樹立主流媒體在新聞輿論傳播上的權威性,努力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和公信力,真正踐行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定位。

四、 公信力是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的保障和支柱

學界對公信力的概念研究存在“信用觀”“能力觀”“資源觀”和“信任觀”四類定義。就研究對象來看,包括傳媒、政府、司法和民間組織四大領域,而黨的新聞輿論公信力根本上是群眾對黨執政能力的認同感、信任感,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權威性源於政黨充當了其“把關人”的角色,因此此處媒體的公信力實質上是政黨公信力的外在表征。

“公信力是指公共權力領域與公民社會領域中以組織形態存在的行動者(公共機構)以及具有‘公共性’的抽象存在物(主要包括語言、制度、權力、貨幣、真理等)因贏得公民的普遍信任而擁有的權威性資源”﹝8﹞,這種資源需要通過長期實踐才可能獲得,但信任的成分會隨著信任主體與信任對象間關系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在雙方關系建立的初期,信任的產生方式為基於對制度的信任﹔隨著交往時間的推移,信任的產生逐漸轉向基於情感與認知的信任機制。

公信力與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的具體關系表現在:其一,公信力為傳播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在新聞媒介與傳播渠道多樣化,傳播內容復雜化的大背景下,具有較高公信力的新聞媒介更具優勢,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中保持相當規模的受眾量,保証市場佔有率﹔其二,公信力有利於保障引導力的穩步增強。引導是影響和改變人的認知和行為的過程,引導力增強的先決條件是受眾的認同,公信力作為權威性資源,一經擁有,便會成為增強引導力的“助推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公信力是擴大影響力的心理保障。影響力作為效果范疇,也以是否改變受眾認知和行為為標准,公信力是受眾對黨和媒體的忠誠程度,是擴大影響力必不可少的支柱。有了公信力,受眾在選擇信息獲取渠道是具有主動性和排他性,在面對主流媒介傳播的信息時更易接受,從而擴大影響力﹔失去公信力,則會成為被排斥那個角色,傳播的信息也因被質疑而不被接受,導致被邊緣化。

參考文獻:

﹝1﹞ 張成良.新聞輿論:概念源流與內涵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3).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4﹞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 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群策群力把各項改革工作抓到位﹝N﹞.人民日報,2014-08-19(01).

﹝5﹞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84.

﹝6﹞張成良.新聞輿論:概念源流與內涵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3).

﹝7﹞沈正賦.新媒體時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重構﹝J﹞.現代傳播,2016(5).

﹝8﹞周治偉.公信力的概念辨析﹝J﹞.攀登,2007(1).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