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人同志》看廣東影視文化的創作與傳播【2】
(二)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
《愛人同志》的劇本創作於7年前,其創作靈感來源於江姐原型——江竹筠。編劇蒲遜、唐棟看到一些關於江竹筠的資料時,被那個時代年輕人的故事所觸動,於是寫了一個叫做《芳草碧連天》的劇本,初稿10萬字。前廣東電視台台長董智勇看了劇本以后,認為這是一個有思想性、藝術性,又不缺可看性的作品。於是在多方推動下,經過長達四年多的素材搜集,這部劇一步一步立項、孵化,走過了七年漫長而扎實的創作之路。編劇蒲遜曾說道:“我們的創作過程也是堅守的過程,很長時間也不知道這樣的題材能不能被現在的觀眾接受,我和先生(唐棟)在創作上最堅守的一點是要把打動我們的東西傳遞出去。”正是因為他們堅守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查找了浩如煙海的黨史資料,從收集資料到撰寫劇本,兩位編劇耗費了大量心血,八次修改劇本、打磨故事,挖掘到了很多打動人心的故事,匯集到主人公身上。導演毛衛寧也說:“我們希望更多的年輕觀眾通過這部劇,看到父輩祖輩年輕的時候怎麼生活、怎麼選擇。這些人物的命運,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感同身受。好好地講故事,認真地講、真誠地講,會受到年輕觀眾歡迎。”
從編劇的創作態度上不難發現,基於生活原型,又抽離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態度是一切創作的基礎,無論是文字作品、影像作品、廣播作品甚至是當下流行的網絡作品,現實生活是根基。一部作品的好與壞,不僅與作品本身有關,也與這部作品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等息息相關。常言道,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而把這一標准切切實實地落到實處,跟現實生活對接,卻不是一件容易事。現在不少影視作品為了爭奪收視率,天馬行空,靠離奇情節、奇裝異服來吸引觀眾。無論是偶像劇、歷史劇還是家庭倫理劇,甚至是一些紅色經典改編劇中,脫離現實生活的橋段、雷人台詞與細節處處可見。反觀《愛人同志》的兩位編劇,他們為了這個劇本深入基層,採訪了幾十名黨史界的老同志,沉澱七年、八易其稿,才將第一代共產黨人的“中國夢”展現出來,這也給予當下浮躁的創作界一種示范的力量。另外,現實主義並不是隻能拍今天的生活,而是一種創作手法,需要創作者通過觀摩生活,給予重新組合、審視和判斷,把他對生活的理解傳遞給觀眾,採取真實的接近於現實的創作手法,營造歷史氛圍,構建人物性格邏輯與情感邏輯,隻有這樣,才能讓觀眾信服。
三、《愛人同志》的傳播表現
(一)編排表現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愛人同志》在2017年7月底至2018年1月先后在陝西衛視、央視八套、廣東衛視、湖北衛視、河南衛視和多家地面頻道播出,其中10月份在央視八套電視劇頻道播出,這樣的編排手法很好地配合了11月份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堪稱黨代會的“獻禮片”。同時,該片在愛奇藝、搜狐、騰訊、PPTV、暴風等五家網絡平台播出,在網上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與收視表現。但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反映“廣東精神”與“廣東文化”的電視劇在廣東的電視媒體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廣東僅有廣東衛視一家在11月份進行播出,其他地面頻道都沒有安排播出。反觀河南、江蘇、四川三個省份,衛視和地面頻都有播出,尤其在河南,2018年1月15日起,河南衛視、河南影視頻道、河南國際頻道三個平台同時播出,這樣多個渠道的全方位傳播比單一平台的傳播效果表現會更好。
(二)營銷表現
以往人們常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指產品隻要質量好就不怕沒人來購買。但在新媒體環境下,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與傳播渠道的日益更新,再好的產品也要講究營銷手段,影視作品也是如此,“酒香也怕巷子深”。綜觀《愛人同志》的營銷表現,總體而言表現一般,其中線上宣傳效果高於線下宣傳。從《愛人同志》拍攝起,同名微博以及演員的粉絲群微博就在造聲勢,進行各種宣傳,比如幕前幕后花絮、導演心得、演員表現等﹔在央視八套播放過程中,同名官微也跟觀眾實時互動,通過小視頻劇透、互動等方式,吸引觀眾的關注度。線下方面,《愛人同志》在2017年9月27日在北京舉辦過開播發布會,央視綜藝頻道和電視劇頻道共同舉辦的央視推介會對《愛人同志》進行了宣傳。反觀廣東媒介,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對《愛人同志》的宣傳似乎著墨不多,這似乎是“含蓄低調、包容務實”的嶺南文化的體現,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廣東在本土文化的宣傳意識上還有待加強,“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還依然存在。
在改革開放初期,尤其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東影視圈曾一度輝煌,《公關小姐》《情滿珠江》《和平年代》《外來妹》等電視劇紅遍大江南北,“廣派電視劇”一度成為響當當的名頭。廣東本土作家江冰教授(2015)認為廣東影視作品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個創作高潮,但近年來鮮有經典,一方面是文化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廣東本土表達的宣傳力度不夠。時至2018年初,這個觀點在《愛人同志》這部劇的營銷表現上似乎仍然得以體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