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人同志》看廣東影視文化的創作與傳播【3】
四、思考與展望
影視文化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傳播符號乃至文明符號,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表征。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他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廣東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廣東作為傳媒大省,應掌握文化傳播主動權,找准廣東文化定位,建構起覆蓋面廣、影響力強的文化傳播體系,從而打造鮮明的廣東文化形象,進而提升廣東的文化軟實力。在2017年9月25日召開的廣東省電視劇工作座談會上,相關領導也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7·26”重要講話,要以習總書記文藝思想為指引,扎實推進電視劇強省建設,再筑新時代廣東電視劇高峰。基於此,筆者認為廣東影視文化的創作與傳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一)影視創作上的“文化認同”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的民族會養成特定的生活風俗和精神文化,在影視創作上就是要用鏡頭語言反映身邊事與身邊人,從人群中千千萬萬個熟悉的“你”和“我”中去提煉既熟悉又陌生的“你”和“我”。如果說北京的影視文學是京派文化,胡同裡各個階層涇渭分明,形成“圈子化”,上海的影視文學是海派文化,追求特立獨行、風格迥異,是典型的消費文化,那麼廣東的影視文學則是粵派文化,主要表現在無處不在的“商業”和彌散生活的“感性”。粵派文化源遠流長,從晚清黃遵憲的“詩界”革命、梁啟超的“小說界”革命,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創造周刊》中的文藝大眾化、詩歌民族化的表現,再到現代以張欣、黃愛東西為代表的都市文化與都市文學的創作,廣東的本土文學一直不乏創作者。與北京、上海不同,“北上廣”裡的廣州是最低調也是最包容的,這裡是打工者的天堂、財富的聚集地,它輸出平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億萬富翁和擺地攤的人都一樣穿著拖鞋出來吃腸粉。清遠文化館的陳露館長(2017)曾談到:“廣州的‘平等精神’最為稱道,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了三次政權,所推動的民主意識與嶺南人素有的自由散漫意識契合重疊,造就現代社會的公民意識。”因此,廣東的影視文化創作要突出平民意識與務實價值觀。與此同時,廣東題材有四大優勢:近代史、改革開放、海洋文化、華僑文化,無論是年代劇、革命劇還是都市劇、偶像劇,影視作品創作都要反映鮮活的當下生活與脈動節奏,“按南方標准生活,按南方標准創作”,並引發市民對廣東影視文化的心理認同與情感認同。
(二)影視傳播上的“廣東精神”觀
有了本土創作,就得有本土傳播。不僅本土傳播,更要對外傳播,如前所述“酒深也怕巷子深”。廣東電視台曾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之一,最早在地方台中開辦早間新聞,最早進行新聞現場直播報道,最早實現新聞節目直播,最早在地方台中開辦國際新聞①,制作了全國第一個真人秀節目《生存大挑戰》,譯制了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八十年代播出了轟動全國的《萬紫千紅》《共度好時光》等綜藝節目,這一系列開先河之舉符合當時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先試先行的時代特質。然而時至今日,廣東經濟高速發展依舊,但廣東影視媒介的影響力與廣東經濟的影響力已極不匹配。尤其在互聯網語境下,現代媒介迅速發展,不僅傳播技術大大升級,傳播理念也與時俱進,廣東影視文化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實現轉型提升。
首先,在理念上,不論是政府宣傳部門,還是影視傳播機構,要認識到影視傳播的影響力,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喻國明說,傳媒作為一項產業的市場價值在於,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它的受眾,並且這種對受眾的影響力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進一步地影響社會進程,影響社會決策,影響市場消費和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②。社會的全面發展,不僅需要經濟硬實力,也需要文化軟實力與巧實力。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也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離不開媒介文化的力量。廣東按其地域劃分,可形成文化戰略上的“一核三帶”觀:“一核”即以珠三角地區為中心的廣府文化,“三帶”即以粵東地區為中心的潮汕文化帶、以粵西地區為中心的雷州文化帶、以粵北地區為中心的客家文化帶。基於“一核三帶”的布局,應發揮各自文化優勢與資源優勢,帶動廣東影視文化傳播,為“幸福廣東”塑造品牌效應。
另外,在技術上,要有競爭機制與整合營銷傳播模式。現代媒介營銷都強調“IP”理念。所謂IP化,就是圍繞一個核心產品進行相關衍生品開發和產業鏈打造,如《愛人同志》這部影視劇如果在廣東宣傳到位,與之相關的文化產品,如電影、小說、文化衫、旅游景點、手機游戲、APP等,都可以進行開發,這不僅是對這部劇的宣傳,同時也是對廣東本土文化的推廣,其傳播意義不言而喻。因此,在加強本土文化創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宣傳與整合意識,不僅要利用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媒體,還要利用新興的微博、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體對廣東本土文化進行宣傳。另外,市場永遠有盲點,關鍵是如何在一片紅海市場中尋找藍海經濟。以微信公眾號為例,以“廣州都市文化”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相關公眾號有100多個,但能琅琅上口被公眾所熟知的不多,尚未形成品牌識別,對廣州市民的影響力還有待加強。因此,如何發揮不同媒介的特長與優勢,對廣東都市文化進行整合營銷與品牌傳播,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
綜上所述,城市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人民的文化,城市影視文化創作本質上不是追求內容、形式上的“新、奇、特”,而是發現生活之美,凝聚文化之善,創造思想之真。廣東的影視創作要站在文化戰略的高度,樹立文化自信,從廣東鮮活的現實生活和脈動節奏出發,與當下日益多元的都市生活與都市文化同呼吸、共命運﹔在傳播上,擁抱新媒體,通過整合媒介來展現廣東影視文化創作的自信心與表達欲,樹立“廣東精神”,從而提升廣東對外傳播的吸引力、號召力與凝聚力。
注釋:
①徐惠如.增強“三力” 打破境外電視“不可戰勝”的神話[J].傳媒,2012(2) :27-28.
②喻國明.影響力經濟——對傳媒產業本質的一種詮釋[J].現代傳播,2003(1) :4-6.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學科共建項目“廣東影視文化的創作與傳播研究”(GD17XYS35)、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之子課題“文化傳播視域下廣州影視文化創作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