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融媒時代下新聞生產特點研究

——以十九大會議專題報道為例

王楠
2019年01月15日09:4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一、融合新聞的起源

(一)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

媒介融合一詞由來已久,在中外的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媒介融合的概念可追溯到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的定義,在他看來,“所有的傳播技術正在遭受聯合變形之苦,隻有當它們作為單個事物對待時,它們才能得到適當的理解”﹝1﹞。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普爾教授1983年在他的著作《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Freedom)中提出“傳播形態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的觀點是“數碼電子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形態聚合的原因” ﹝1﹞。

在國內,喻國明、譚天、彭蘭等多位學者對媒介融合做出了許多研究。中國學者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涉及“互聯網+”“三網融合”以及“全媒體”等相關內容,重在策略研究。媒介融合是一種世界潮流,但中國的媒介融合與西方國家有不同之處。2017年8月,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在“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講道,中國的融合發展,與西方國家不同,決定我們未來的,不是什麼“商業模式”,而是“價值模式”﹔檢驗我們是否成功的,不是什麼盈利能力,而是輿論引導能力。在中國媒體融合語境下,中國媒體在不斷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用戶需求的融合新聞生產模式。

(二)融合新聞

談到融合新聞的起源,就必須溯源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美國學者達裡爾莫恩將融合新聞稱之為多樣化新聞(Multiple-journalism),運用各類媒介技術進行宣傳報道,例如將廣播、電視及報紙的信息集中於同一平台后再根據分眾化的用戶習慣進行精准投放,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類媒介的傳播優勢,更好地提高傳播效率﹝2﹞。

關於融合新聞的形式,是圍繞一個主題在一個平台上以多種媒體形式呈現,還是一個主題在多平台上呈現,學界和業界一直存在爭議。但目前也有學者認為這兩種形式都屬於“融合新聞”。另外,關於“融合新聞”和“多樣化新聞報道”的概念辨析也一直處於爭論中。學者顧潔認為,多樣化的命名反而提醒我們,在當今媒介技術不斷發展和融合的背景下,產品類型的邊界正在不斷模糊﹝3﹞。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融合新聞”不是一個既定不變的固定概念,它處於動態的發展中。但為了展開對“融合新聞”生產過程和特點的探析,筆者在本文中採用學者簡·斯蒂文森的論斷,融合新聞是文本、照片、視頻片段、音頻、圖表和交互性的某種集合。該集合以非線性結構呈現在網站上,各種媒介提供的信息相互補充而不重復﹝4﹞。

二、融合新聞的生產特點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是互聯網上最系統、全面來宣傳和介紹中國共產黨的權威網站。2017年召開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我們國家極為重要的會議,深受黨和人民的重視,十九大的專題新聞報道也一定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因而,本文選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對十九大的專題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來研究融合新聞的特點。

(一)敘事結構非線性

融合新聞打破了以往傳統新聞中傳播的線性結構,讓受眾從感官上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閱讀體驗。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十九大專題新聞報道的網頁中,頁面左方共11個版面,涉及十九大會議的會議直播、當日熱聞、黨代表發言、社會各界觀點、過去五年的成就等內容。在全媒體多介質的融合應用下,使得十九大新聞議題在表達傳播上更具層次性和個性化。

(二)依托數字技術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各種數字移動終端都可以作為新聞內容的載體,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在十九大新聞報道中開設有“黨課隨聲聽”版塊,在這一版塊中點擊任意一條新聞鏈接,即可聽到黨的相關知識,並且還有習近平總書記會議原聲的記錄﹝5﹞。融合新聞依托數字化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將單一的文字稿變成融文字、圖片、音樂、視頻、互動為一體的集合報道,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傳受雙方強互動

融合新聞搭建了一個UGC與PGC共存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可以做到在互動中補充新聞內容,出現新聞線索,増強用戶黏性。這一開放互動的理念,也體現了融合新聞的聚合理念。在十九大會議專題的新聞宣傳中,傳播者和受眾雙方的交互屬性得到凸顯,受眾不再是單一的接收信息,而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的內容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加強新聞的客觀性和准確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