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8年·第11期

融媒時代下新聞生產特點研究【2】

——以十九大會議專題報道為例

王楠
2019年01月15日09:41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融合新聞給新聞傳播帶來的影響

融合新聞是基於信息技術創新和社會話語重組的一場深刻變革,它打破了過去的媒介信息傳播,展現自身特有的優勢,這樣一種整合對於新聞傳播行業的影響日益深刻。

(一)傳播主體趨於平民化

融合新聞的信源越來越豐富。媒介融合趨勢下,媒體對傳播者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要能在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一方面要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6﹞。另外,隨著媒介使用門檻日益降低,普通公民獲得了參與新聞傳播的技術入口,“草根記者”越來越多,這也打破了專業新聞工作者在傳播信息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二)傳播內容多元化轉變

“草根記者”的出現,使得新聞信源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來自普通民眾的新聞和言論在新聞傳播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媒體公司成立獨立的“媒體融合中心”負責篩選新聞信息,根據新聞信息特點制定相應報道策略,調配協調媒介資源,編輯完成新聞產品,選擇多種平台發布。

(三)傳播渠道的新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升級,媒介間的融合也在不斷加深,對於傳統報道方式而言這是一次通過涅槃重生佔領新時代制高點的歷史契機。例如,作為黨報的人民日報自2015年進行了“融合報道大練兵”后,隨后幾年持續發力,為滿足多元化的用戶需求進行傳播渠道創新。而在這次對於十九大的新聞報道中,各大媒體除了利用網絡平台進行“常規性”傳播之外,還推動了其他媒介形式的融合升級,利用媒體傳播方陣全方位加強對於十九大會議各個方面的綜合報道,相較以往大大提升了議題本身的影響力。

(四)受眾需求個性化

在以往的敘事關系之間,受眾是站在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的立場,而現如今媒體已無處不在,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受眾不再是過去“子彈論”裡被動的接受者,相反,現在的他們能進行自我議程設置,對於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搜索,以達到自我的使用與滿足。在如今自媒體林立的時代,我國有學者認為當下受眾坐在駕駛員的位置,控制著媒體報道的方向。融合新聞的媒介形式實質上是將新聞事件的主動權交給受眾,讓其根據各自興趣選擇,這不僅提升了新聞的廣度和深度,更提升了受眾的體驗感並加強了個性化的程度,滿足了不同終端讀者的需求,實現了全媒體聯動,產生積極反響。

四、總結

正如麥克盧漢所認為的“混合能量”的概念,媒介的交叉和混合,如同分裂或融合一樣能釋放出新的巨大能量﹝7﹞。近年來,新聞業的融合和轉型都對以往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新的形勢下倒逼傳統媒體轉型升級,不論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還是受眾需求等方面都在進行自我革命,獲得了很多成功案例。但與此同時,縱觀我國融合新聞的發展,目前處於初級階段,並且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和不足。

第一,融合新聞生產者需要擺脫傳統媒體的思維,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導致傳統的新聞人才隊伍結構失衡,傳統人才流失嚴重。因此融合新聞的發展需要創新全媒體人才的理念,擁抱互聯網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決勝在終端。要了解網絡受眾的閱讀習慣,進而做出改變﹔另外,應發揮網絡多媒體的優勢,將報道做出“質感”,生產出有思想、有溫度的優質新聞作品。

第二,融合新聞的內容是以超鏈接的方式呈現的,與傳統新聞報道的敘事文本呈現方式有明顯差別,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改變,將過去碎片化的文字、圖像內容用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展現在受眾面前。隨著今后新的報道體系日益成熟,今后將與傳統新聞更好地融合,相信未來融合新聞會更加專業化,會有更多的專業內容生產者和機構入場。

第三,融合新聞組織者需進行管理創新,新技術的出現,難免會帶來形式大於內容的新鮮期,於是對於新聞的選擇還是站在技術的角度考慮問題。但當下人們需要的是優質內容的汲取,需要的是更有新聞價值的思想和情懷,“內容為王”不會過時,隻會與新技術更好地結合,更加注重新聞價值的時代性,更加考慮新聞選題的全面性和針對性,來推動新時代融合新聞生產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瑛.網絡傳播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270.

﹝2﹞王壹,程剛,馬鑫磊.媒介融合視角下的融合新聞文獻綜述﹝J﹞.新聞知識,2016(2):26-29.

﹝3﹞顧潔.融合新聞敘事的邏輯與原則——以《雪崩》《巨鯊戲小蝦》《繼續活著》為例﹝J﹞.新聞記者,2017(1):71-77.

﹝4﹞韓士皓,彭蘭.融合新聞裡程碑之作——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雪崩》解析﹝J﹞.新聞界,2014(3):65-69.

﹝5﹞蔡雯.試論“融合新聞”的特點與運作﹝J﹞.新聞戰線,2007(1):55-57.

﹝6﹞冀芳.學術期刊媒介融合傳播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科技與出版,2017(8):91-96.

﹝7﹞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1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