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級媒體沖擊大獎應在“小”上做“文章”【2】
——以西安晚報文字系列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為例
二、地市級媒體獲第28屆中國新聞獎情況
筆者統計顯示,在此次獲獎的348件(含特等獎)作品中,地市級媒體作品共42件,佔12.1%。其中,一等獎作品62件,地市級媒體作品有4件,佔6.5%﹔二等獎作品98件,地市級媒體作品有9件,佔9.2%﹔三等獎作品183件,地市級媒體作品有29件,佔15.8%。與前兩屆相比,以上比例均有所下降。
長期以來,中國新聞獎一直被中央級甚至省級媒體壟斷。與中央級以及省級媒體高屋建瓴、平台之大、擁有豐富的新聞資源相比,地市級媒體沒有這樣的優勢,也不具這樣的平台。此次西安晚報也是時隔6年,再次有作品摘得中國新聞獎。包括該獲獎作品在內,28年來,整個報社獲此獎項的作品不過6件。由此可見,作為地市級媒體獲此獎項的難度。
筆者認真分析此次獲獎的42件地市級媒體作品,發現這些作品主要呈以下特點:
1.反映重大事件。對地市級媒體來說,這類新聞少之又少,如有這樣的機會,一定要抓住。比如珠江晚報文字消息《創造港珠澳大橋的“極致”》,榮獲一等獎。港珠澳大橋可謂世界級工程,施工難度大,對港珠澳地區的交通和發展至關重要。該作品正是在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時,記者對大橋建設過程的探秘,事件重大﹔比如克拉瑪依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消息《新疆瑪湖地區發現全球最大礫岩油田》,報道的是全球第一大礫岩油田的發現,這是國家急需的一種稀缺資源,可為我國航天和軍事工業提供豐富的油品原料,意義重大﹔比如二等獎作品常州晚報文字系列報道“三塊地”,反映的是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大膽探索,受到了中央的肯定,對全國具有導向性意義﹔開封日報文字通訊《焦裕祿干部學院的“三件寶”》,作品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焦裕祿干部學院栽下的一棵泡桐樹、為焦裕祿填寫的一首詞以及留下的一張收據講故事,反映開封人民牢記總書記囑托,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兒。
2.反映時代主題。如今的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改革開放、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等,都是這個時代的主題。緊扣時代主題的新聞作品,也容易獲獎。比如寧波日報文字系列作品《十四城紀行——探尋魅力“活化石”特別報道》,通過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探訪海內外14座“古港古城”,反映“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拉薩晚報文字通訊《基層黨組織的“主心骨” 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寫的是一位農村黨支部書記17年如一日,團結帶領群眾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故事,突出的是脫貧攻堅的時代主題﹔上饒廣播電視台與江西廣播電視台合作完成的廣播專題《幸福王家“規矩”多》,圍繞一個村庄的發展變化做“文章”,反映的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這一重大主題。
3.弘揚“正能量”。不管在任何時期,樂善好施、誠實守信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都不過時,這類新聞素材也相對常見。作為地市級媒體,在報道此類新聞方面也有優勢。如邯鄲廣播電視台的廣播系列《大愛讓生命延續》,講述一個朴實善良的80后年輕媽媽突發急病去世,家人遵照其生前遺願,將器官捐出的大愛情懷﹔新疆和田日報的文字通訊《兩袋玉米面 報恩半世紀》,記錄的是一位漢族老人在上世紀70年代遇到困難,一位維吾爾族同胞接濟了他和家人兩袋玉米面,漢族老人為報答恩情,信守承諾,傾情付出全力報恩近半個世紀的動人場景。
4.以小見大。還有一些獲獎作品表面上看寫的是小事或個例,但是都反映了一定的主題。如金華日報文字通訊《我在中國社區矯正的日子》,借外國人在義烏的真實經歷,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講述了中國司法公正的大主題﹔保山日報的文字通訊作品《山邑“三問”》,通過記者扎實的採訪和深入思考,展示的是山邑村在完善“股份合作經濟”、壯大集體經濟方面的探索﹔湖州日報文字消息《安吉九成村庄用上城市物業》,寫的是安吉縣在浙江省率先實施城市物業進農村措施,生態文明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反映的是對美麗鄉村建設中難題的有效破解。
其實,不僅僅是第28屆中國新聞獎地市級媒體獲獎作品有這樣的特點,筆者粗略分析第26屆、27屆中國新聞獎獲情況,地市級媒體獲獎作品幾乎均呈以上特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