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2期

地市級媒體沖擊大獎應在“小”上做“文章”【3】

——以西安晚報文字系列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為例

張志杰
2019年02月27日13:4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在“小”上做“文章”

縱觀地市級媒體獲獎作品,“小新聞”佔了大多數。仍以西安晚報獲獎作品為例,街頭救人之類的事情並不罕見,也經常見諸各類媒體的報道,但分析採訪寫作過程,筆者認為該作品能獲獎並非偶然。

1.莫輕小事深度挖掘。接到這條新聞線索時,筆者並沒有因為此類事件常見而輕視。其實,對該事件的報道,西安晚報並非獨家,當時同城很多媒體都在採訪此事,都在想方設法尋找當事人,甚至在當事人有了消息后,有媒體同行還搶先採訪到了對方。但是多數媒體都止步於當事人被找到,唯獨筆者與同事沒有就此“罷休”,而是趁熱打鐵,繼續策劃新聞欄目《尋找身邊的感動》,讓更多的市民參與進來,講述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正能量,從而避免了僅報道新聞事件本身的單薄。從採訪寫作到策劃推進,每一個環節筆者與同事都認真對待,讓這組報道不僅有了份量,也有了深度。

2.認真寫作規避錯誤。長期以來,“無錯不成報”的說法流傳甚廣,不少新聞工作者認為新聞作品出點小差錯再所難免。但是,中國新聞獎評選非常嚴格。自2014年起,評選增加一道程序——在定評前,審核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嚴格審核,內容包括有無錯別字、有無多字或少字,有無標點符號使用不當、有無語法錯誤、有無常識性錯誤、有無重新制作,等等。一旦發現問題或錯誤,審核委員會便明確指出,並將審核意見與參評作品一並退回。

此次全國各級媒體參評的文字系列作品皆優秀之作,遺憾的是,不少作品在審核環節被淘汰“出局”。如溫州晚報的“蘭小草”系列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隱名埋姓的村醫,每年都踐行承諾,定期拿出2萬元現金扶危助困,連續行善15年。直到這位村醫因病去世,他的身份和名字才為外人知曉。該系列作品素材難得,亦屬精品,由於被審核出有錯別字,該系列作品最終折戟沉沙。西安晚報這組獲獎作品,筆者與同事認真寫作,堅決杜絕錯誤,這也是該作品能入圍中國新聞獎的前提。

總之,中央及省級媒體因為平台高,作品多鴻篇巨制,立意多高屋建瓴,地市級媒體無法與之競高下。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小”上做“文章”。一旦有好的新聞素材,要沖擊中國新聞獎,地市級媒體除須做好以上幾點之外,還要增強策劃意識,對作品要精心包裝,對語言文字也要精雕細琢。

參考文獻: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文件 記協發[2018]7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