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視角下面向青年受眾的新媒體科普【2】
二、基於公眾參與模型的新媒體科普路徑
1.科學傳播的三個發展階段
科學傳播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傳統科普階段,將受眾視作被動的、同質的,運用傳播學中的“皮下注射理論”、“函化理論”對受眾進行單純的教育灌輸﹔二是公眾理解科學階段,對受眾進行初級分類,運用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和“框架理論”,開始對受眾進行一定程度的分類科普﹔三是公眾參與科學階段,採用對話模型,將受眾視作異質的、多元的、主體間性的,運用傳播學中的“個人差異論”、“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差異化的、個性化的科學傳播[2]。
2.基於公眾參與模型的新媒體科普路徑
本文即在科學傳播的最新階段——“公眾參與科學”模型的基礎上,根據受眾差異,選擇以青年受眾為傳播對象,以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方式為研究焦點,遴選互動性高、對話感強、以UGC(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新型媒體進行科普路徑研究。
(1)基於知乎“科普”話題的研究
知乎是一個網絡問答社區,它是依托Web2.0技術發展起來的新興知識共享平台,它是一種將“提問-回答”功能與網絡社區互動功能相結合的、具有社交媒體屬性的網絡平台[3],截止2018年底,其注冊用戶數破2.2億,同比增長102%,是一個具有極高成長性的知識分享傳播平台。
知乎的用戶畫像與本文的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據知乎聯合艾瑞共同出台的《知乎用戶刻畫及媒體價值研究報告》的數據顯示,知乎用戶中,“24歲以下的新新人類和25-35歲的社會中堅,則分別佔比22%和61%”,而這兩類用戶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科普傳播對象——35歲以下的青年受眾群體,而青年用戶正是知乎的核心群體,佔到所有用戶的83%。且活躍在知乎上的青年受眾群體,不僅僅在數量上具有優勢,而且在質量上表現出極高的求知好學欲。《報告》指出,“渴望通過知乎學習知識與自我提升”的用戶佔比最多,達70.6%,還有65.5%的用戶使用知乎“提問和查找專業領域知識”,“瀏覽和搜索話題內容”是他們的主要行為。面對這樣一群具有較高的自我提升意識、求知若渴的青年受眾,無疑是科普傳播最高效最必要的陣地。
截止本文的成稿日期為止,知乎“科普”欄目的關注用戶達到了316.5萬,該話題下的提問數達到了10.5萬,可以說科普話題在知乎平台上堪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以下是對“科普”母話題下的子話題進行的窮舉羅列:“偽心理學、好奇實驗室、局部氣候、生理科普、冷知識、科普知識、物理科普、中國科普博覽、掃盲科普、飲食科普、健康科普、科普雜志、科普推廣、強行“科普”、化學科普、科普類視頻、動物科普、ELI5、少兒科普、天文科普”。從以上子話題的標簽可以看出,目前知乎的科普話題主要還是以科學分界,作為主要的科普分類依據,而獨獨缺少了對“科學思維”應有的重視。
從科普內容的角度來說,筆者將知乎“科普”話題下的用戶回答帖,按照“熱門度”進行從大到小的排序,其中最受歡迎的前三條回答內容,實際上屬於以下兩個問題:“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識是什麼?”“你知道哪些反常識的知識?”這三條回答內容分別獲得了7.4萬、6.2萬、5萬的贊同數,可見有許多用戶對於自己超出自己現有認知邊界的、自己當前知識體系框架之外的科普內容感興趣,究其原因,獵奇心理人皆有之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對受眾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體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