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3期

文化為核與綜藝為殼:電視綜藝類節目新主流形態的向度解析

祁家璐
2019年03月12日09:24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3期

摘要: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繁榮興盛,成為電視綜藝類節目發展的新主流形態。以綜藝為外殼、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是文化類節目的具象表現。本文從三個向度解析文化類節目的具體形態:一是建構“明星+傳統文化”節目新模式﹔二是有機融合節目的科普性、娛樂性和藝術性﹔三是喚醒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電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

從全球范圍的電視綜藝節目市場來看,綜藝節目是大眾消費明星的一種普遍性、快節奏的方式。一直以來,綜藝節目也是我國電視節目中最受觀眾追捧、點擊量最多、盈利最豐厚的類型。然而,從國外引進的真人秀節目、歌唱節目、選秀節目等綜藝節目在我國呈瘋狂蔓延增長趨勢,發展至今出現了諸如娛樂性過甚和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受眾對此類綜藝節目已經產生審美疲勞,娛樂綜藝節目面臨市場疲軟的困境。近兩年,娛樂綜藝艱難地探索著新的邊界以求突破困境時,影視領域涌現了《國家寶藏》《朗讀者》等一批包裹著新形態且制作精良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它們受到追捧並被推至制高點,成為電視綜藝類節目發展的新主流形態。作為新主流形態的綜藝節目,文化類節目最大的特色是“綜藝為外殼,文化為內核”,創造一種融文化與綜藝於一體的全新表達方式。

一、建構“明星+傳統文化”節目新模式

明星效應是指企業經營的每一種產品全部追求市場的最大效用,即需求數量的最大化,以此為目標,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邀請當紅明星出席或代言自家產品,以此獲取公眾的支持與喜愛,從而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粉絲經濟,指建立在粉絲和被關注者之間的一種經營性創收商業模式,被關注者包括明星偶像等。不可否認,電視節目邀請明星參加是吸引大眾的一種慣用手法,明星效應和粉絲經濟的雙重效果疊加,著實能提升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和市場效益。

考慮到受眾的需求和節目吸引力,文化類綜藝節目應以綜藝為外殼,具體表現為邀請一線或者當紅明星、有影響力的明星參與節目,使其成為文化傳播主體的重要成員。

節目選擇明星必須深謀遠慮,綜合思量其形象、親和力、影響力、受歡迎程度等要素。最重要的是,要讓明星真正融入到節目要傳播的傳統文化中,塑造明星版的文化偶像,巧妙賦予明星光榮的職責,通過文化偶像向大眾詮釋傳統文化,激活文化內涵,帶給觀眾關於傳統文化的深刻的認知理解,觀眾也更能接受。

例如《國家寶藏》精心挑選的主持人張國立,他是國家一級演員,公眾形象良好,深受大眾喜愛,其個人形象符合節目的文化定位。他對文物的歷史故事、藝術價值、制作工藝等都下足了功夫,能夠張弛有度地掌控舞台。並且巧用幽默語言調動全場氣氛,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對《國家寶藏》的成功有增益效果。

邀請明星主持文化類綜藝節目固然可以增加節目的曝光度,但這只是短期效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可持續生命力重在文化內涵。“文化符號是一個民族或地域中最具代表的事物、人物等,經歷時間洗滌之后自然沉澱下來的精華,是在長遠歷史發展過程中銘記下來的一種集體契約。”①究其本質,文化符號是一種能夠儲存、承載、轉達文化信息和內涵的媒介,符號包含語言、圖像、文字等。文化符號具有形態性和表意性的特點,兩個特點之間的關聯由人類文化的各自存在決定。

文化符號應該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制作基點,節目名稱、節目LOGO、舞台布景等均以節目呈現的文化符號為設計基礎。選取何種文化符號以及如何去形塑貼近受眾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則是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關鍵點。

《國家寶藏》的核心文化符號是文物,古文物代表著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多元特色的人文風貌和精湛的制作工藝。《千裡江山圖》刻畫的是大宋的多嬌江山,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關系,這與古人歷來崇尚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如出一轍﹔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時期青銅技藝的代表﹔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彰顯了唐朝的盛世繁華。節目名稱“國家寶藏”的LOGO設計具有獨特的符號意義。比如“藏”字裡的“臣”字用鼎的形態圖表示,一條盤桓的俊龍象征著草字頭,“鼎”通常被賦予“尊貴”“顯赫”“盛大”之意,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高貴”“尊榮”“權勢”,華夏兒女都是龍的傳人。

節目中設計的中國文化符號能夠喚起受眾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易於受眾接受和認同。格爾茨認為:“文化是指從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於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②由此,文化綜藝類節目應該在現有的意義模式中精心挑選有代表性的象征符號,在受眾與符號之間建立一種心理勾連,達到受眾情感共鳴的效果。

二、有機融合節目的科普性、娛樂性、藝術性

一般而言,文化類節目耗力、耗錢、耗時,還可能因說教形式,缺乏創新性、娛樂性,與受眾心理距離較大,收視率不高。更多的節目組傾向於制作娛樂綜藝節目,重金邀約當紅明星,或是包裝素人。為了獲得高收視率,大多採用迎合大眾文化消費心理的節目模式,但是這類節目往往缺乏能夠持續吸引受眾的節目文化內涵。

中央電視台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嘗試打造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類節目。以往的文化類節目就文化論文化,觀眾在節目中隻看到專家滔滔不絕地講述專業知識,模式單一,枯燥無味,沒有文化背景知識的受眾很難接受和理解,難以引發共鳴,向大眾詮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效果不佳。

近兩年文化類節目興盛,形成電視綜藝節目的主流形態,離不開文化節目的三性合一。這類節目重點關注傳統文化,具有科普性的同時又不失娛樂性,在科普性和娛樂性的基礎上致力打造節目的藝術性,緊緊抓住大眾的眼球。

首先是文化類節目的科普性。文化類節目以喚醒大眾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保護和傳承為目的。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紛繁多元的具象表現。提高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能力,首先節目應該向大眾詮釋傳統文化的歷史由來以及現今的發展,即節目的科普性。

《國家寶藏》利用當紅明星和老戲骨在舞台上演繹了國寶文化的前世與今生的傳奇故事。除了邀約9大博物館的館長,還邀請了文博界的大咖共同就文物發出權威性、專業性解釋,增強文化內涵,提高傳統文化節目的權威科普性。

其次是文化類節目的娛樂性。隻具有科普性的節目太過單調乏味,不足以在娛樂消費時代吸引大眾注意力和培養大眾對節目的歸屬感。適度的娛樂性的加入為文化類節目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不僅增加了節目的趣味風格,而且提升了大眾對節目的多元觀感。

《國家寶藏》採用精妙的虛實結合形式,以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幽默手法呈現文物的前世今生。聯系不同時代與之相關的人物、精神風貌、文化內涵、生活場景、制作工藝等,共同建構了一個個跌宕起伏、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受眾在輕鬆娛樂的氣氛下既認知了中國文物的博大精深,又激發了他們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最后是文化類節目的藝術性。它是提高節目收視率的關鍵法寶之一。節目藝術性的核心元素包括舞台設計、攝像技術、燈光切換、音響效果等視聽元素的專業化表現。人類都是視覺動物,文化類節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為觀眾帶來視覺盛宴。伴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和受眾審美需求的變化,新興科技的視覺技術不斷運用到電視節目中,增強了節目的藝術性。

《國家寶藏》使用了LED等多種現代數字技術,將中國風元素與現代舞台科技相結合,給觀眾煥然一新的視覺體驗。舞台中九根靈活運動的透明冰屏柱與巨型環幕結合,驚艷地展現了背景裝飾、空間劃分、氣氛營造等視覺效果,節目制作呈現出電影化的視聽表達追求。“戲劇舞台燈光設計與演播室燈光設計融為一體,呈現出強大的視覺表現功能﹔民樂的大量運用既符合節目的主題與內容,也為觀眾帶來聽覺上的審美享受。”③舞台上所有的元素相結合,組合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傳奇故事,塑造賞心悅目的藝術性,同時更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④

現代科技塑造的視覺藝術性和沖擊力在文化類節目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新興技術與文化類節目的融合,將是我國原創文化類節目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和突破點。

三、喚醒大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保護和傳承

費孝通在1997年提出了“文化自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勢。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⑤。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建構中國文化的世界話語體系,這與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如出一轍,都強調了新時代自主選擇文化的重要性,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家形象的有力舉措。

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形態之一,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媒介。拉斯韋爾將大眾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三個方面:環境監視功能、社會協調功能以及社會遺產傳承功能。⑥其中,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是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繼承和創新的基礎之上的,即記載、保存前人留下的知識和經驗,后人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延伸和創新。文化類綜藝節目應當自覺承擔起社會遺產傳承的責任,創造新穎的節目模式使大眾了解並認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最終目的不僅要喚起國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還要喚起大眾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文化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作為我國原創文化綜藝類節目,其定位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主要圍繞“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兩條敘事主線展開,向受眾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價值。在堅守我國文化自信的政策之下,演繹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冷冰冰的文物充滿生命力,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受眾眼前,感受文物的人文氣息,既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也有“中華第一古物”之稱的石鼓。它們是中華5000年文明史沉澱的精華,見証了我國悠久歷史的優良傳統,透過它們,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明,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垂不朽的精神。

節目巧妙運用鏡頭語言,光輝燦爛的歷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和能言善辯的曾侯乙等在歷史上寫下傳奇故事的人與物,讓受眾盡收眼底,心領神會。該節目深刻激發我國積澱千年的文化自信,引領大眾重新走入博物館,去感受那看似陌生冷冰冰的文物中蘊藏著的歷史厚度和人文內涵,那是有人情味的、有溫度的。

四、結語

作為新主流形態的文化類節目以綜藝為框架,以民族傳統文化為核心內容,實現了科普性、娛樂性與藝術性的平衡。文化類節目應該憑借傳統文化的具象體現,如博物館、長城、故宮、武術、中醫等,讓受眾能親身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內涵和中華民族的擔當。我國眾多優秀文化精髓亟待挖掘,在制作文化類綜藝節目時,除了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要求外,仍要持續創新內容,更新節目模式。節目設置還應該緊扣時代主題,注重屏內屏外和受眾的雙向互動。

注釋:

①康澄.文本——洛特曼文化符號學的核心概念[J].當代外國文學,2005(04):45-53.

②[美]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03.

③劉臨春.亙古綿延 生生不息——談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的傳承與革新[J].當代電視,2018(04):16-17.

④宋超.探析《國家寶藏》的生產創新與價值內涵[J].當代電視,2018(04):14-15.

⑤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3):15-22.

⑥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1.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