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
電視新聞評論在新媒體時代面臨多重挑戰,其創新發展,既要結合電視媒體的特征來思考,又要融合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通過推動節目形態的多樣化、構建節目內容的多元化、建設節目播出的多平台,形成豐富多彩的節目風格,提升節目的時效性,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發揮其社會功能。
新媒體時代 電視評論節目 創新發展
電視評論節目作為一種重要節目形態,擔負著為觀眾釋疑解惑與政策解讀等重要社會職能。但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電視媒體面臨巨大的收視壓力,電視評論節目也面臨重大挑戰。因此,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值得深思。
電視評論節目的本質特征
電視評論節目是運用電視手段,以聲畫一體的電視語言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會問題發表意見、進行分析和評述的一種節目形態①。電視評論具有雙重屬性,即電視屬性與評論屬性,這使電視評論節目有如下三方面的本質特征:
信息構成要素上,聲音、圖像、文字相結合
從信息的構成要素來看,電視評論節目主要由聲音、圖像和文字等要素組成。聲音、圖像、文字是電視評論節目的基石。如今,所有的電視評論節目基本都是圖像、聲音和文字的組合,但同樣是三者的組合,不同的電視評論節目在三要素的組合比例上是有區別的。對於電視評論節目中的圖像內容,有的傾向於表現自然環境,有的更側重人物的形象及口述。此外,評論員數量也沒有統一規定,一個、兩個或者三個,在電視評論節目中都可以見到。
內容表現方式上,敘述、分析、評價相結合
電視評論節目大多是事實敘述與分析評價交錯進行,這和電視媒體的線性傳播有關,觀眾必須在節目播放的時段內完全領會節目所要表達的意義。在電視評論節目當中,節目對所評論的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的敘述相對較多,在整個節目中所佔的比例非常大,這也是由電視的傳播介質特點決定的,適當的分析和推理穿插在事實的敘述當中,有利於觀眾更直接地理解事實,明晰節目要表達的道理。除此以外,電視評論節目以敘述、分析、推理和評價等相組合的方式來表達內容,有助於把抽象的道理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來。
社會功能發揮上,解惑、引導、宣傳相結合
評論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釋疑解惑、引導輿論、解讀和宣傳政策等。電視評論節目的社會功能也是如此,盡管個別新媒體的評論有個人或小團體利益摻雜其中,但總體來看,電視評論節目肩負著正確引導輿論、釋疑解惑、解讀政策的光榮職責。
新媒體時代的挑戰
近年來,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為支撐,以互動傳播為主要特征的新媒體發展異常迅猛,這讓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電視評論節目以分析說理為主要方式,在趣味性方面存在天然的短板,新媒體的強勢崛起,更是讓其處境艱難。這種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新媒體帶給傳統媒體的壓力
新媒體的出現與普及,讓人類真正步入了信息社會,同時也給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總體來看,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滯后性、單向性、信息量的有限性等方面的局限確實難以與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交互性、信息共享性和海量性等優勢相媲美,而不斷涌現的新生代受眾對傳統媒體的情感依賴越來越弱。因此,傳統媒體必須尋求新的突破。
電視媒體對評論節目的更高要求
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電視媒體必然對電視節目的生產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隻有依托高質量的節目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今,電視媒體能夠提供給受眾的節目內容及形式,各種新媒體同樣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更便於受眾的觀看和體驗。因此,對電視評論節目的生產制作必然要求更高。
受眾對電視評論節目的更高期待
這是一個信息超載與過剩的時代,相比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擁有更高的媒介素養,他們對信息的需要也在不斷提高,甚至變得日益挑剔。電視評論類節目的受眾,多為社會的精英階層與知識分子,因此,他們對電視評論節目的要求與期待也會越來越高。電視評論節目隻有得到電視觀眾的真正認可,其針砭時弊、引導輿論的目標才能夠真正實現。
電視評論節目自身的發展需求
傳媒產業永遠處於變革與創新之中。電視評論節目也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觀察與思考》到90年代的《焦點時刻》(后改名為《焦點訪談》),再到《新聞調查》,以及如今的《新聞1+1》與《新聞周刊》等,甚至在《新聞直播間》和《中國新聞》等純新聞欄目中出現了播音員與特約評論員的直播連線。從這些節目的發展演變可見,電視評論從最初單一的口播評論到如今的多種評論樣式,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因此,新媒體時代的電視評論節目必須順應傳媒業發展趨勢,在內容選擇、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
創新發展的路徑
把握電視評論節目的本質特征,分析新媒體時代電視評論節目面臨的挑戰,有助於深刻認識電視評論節目創新發展的緊迫性。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推動電視評論節目形態的多樣化
這是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推動電視評論節目形態的多樣化,有利於緩解受眾的審美疲勞,贏得受眾青睞。
具體的電視評論節目形態類型,有人分為談話型、主持人評論型、電視述評型三種﹔有人分為主評型和述評型兩種﹔有人分為新聞述評、談話類節目兩種。不管電視評論節目形態如何區分,它應該具備一個基本內核,即須表達明確的主觀性信息,對於某事件、現象或社會問題的評價、立場是清晰無誤的。而且,電視評論在結構上也必須完整,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証三個必要的組成部分。
除了這些相對成熟的電視評論節目形態,近些年出現了一些新的節目樣式。這裡例舉三種:第一種是央視的《讀報時間》(原《馬斌讀報》),以綜覽最新的報紙評論作為節目的主要內容,主持人兼評論員,報紙評論的理論性、邏輯性得到強勢體現,再加上主持人的語音播報並輔以手勢、表情,使意見的表達更為形象,更易於被觀眾理解﹔第二種是評論的直播形式,如大家熟知的《新聞1+1》,主持人與評論員的即時連線大大提升了評論節目的時效性和可觀性﹔第三種是最新出現的電視評論節目新范式,即我國首檔融媒體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它的成功為我國電視評論創新提供了一個理想范本。《中國輿論場》於2016年3月20日首次播出,連續18期收視率超過1%,直播期間單期互動人次最高達7900萬次,深受觀眾喜歡。這些新的樣式為電視評論節目的創新發展樹立了榜樣,也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構建電視評論節目內容的多元化
電視評論節目內容的多元化,主要包括選題上的廣覆蓋和觀點上的多元化。
通常,一檔電視評論節目涉及的題材越廣,牽涉的觀眾就越多,關注度就越高。當然,在選題廣的同時也要做到選題精,選擇的題材具有典型性、普遍性,能夠反映某個領域或某個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或主要成就。同時,選題還要新鮮,網絡論壇、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每天都會有許多網民熱議的話題,這些都可以作為評論節目的目標選題。
電視評論節目觀點上的多元化,是要盡可能在節目中體現出各方利益和看法,盡量做到公正和平衡。電視評論節目在觀點上的多元,可以提升評論的被認可程度。正如有學者所指,觀點一致的評論節目,不如有不同觀點交鋒的評論節目。的確,觀點的多元化是民眾利益多元化和需求多樣化的現實體現,評論節目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必須反映民眾的多元利益訴求。
建設電視評論節目播出的多平台
目前,電視節目除了在電視媒體播出,還可以在網站、智能手機接收終端等平台上傳播,受眾在這些新媒體平台上收看節目更方便,並可通過評論、彈幕等方式進行即時反饋,也可通過轉發等方式實現人際交互傳播。
有研究認為,新媒體、自媒體都可以成為電視新聞評論的“發酵器”,拓展電視新聞評論的議題方向和節目形態,網絡評論及其他新媒體上的多種觀點在電視新聞評論的新媒體平台進行博弈,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形成多種多樣的觀點,久而久之,評論議題獲得深入挖掘。因此,拓展新的播出平台,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可以不斷擴大評論節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形成豐富多彩的電視評論節目風格
電視評論節目應該盡可能擁有豐富多彩的風格。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形成豐富多彩的電視評論節目風格呢?一是在評論語言上做文章,選擇受眾喜好的語言表達方式﹔二是評論員或主持人形成個性化風格,一個優秀的評論員或主持人能夠以其個人的魅力支撐起一檔節目﹔三是多借鑒國外的優秀電視評論節目。一般來說,國內的評論節目我們比較熟悉,而國外評論節目則接觸較少,因而可以有選擇地引進一批形式新穎、風格獨特同時又不違當前政策法規的評論節目,再結合我國觀眾的觀看習慣進行適當借鑒。
提升電視評論節目的時效性
從時效性上看,電視評論節目處於劣勢。從節目制作與播出流程來看,電視評論節目需要經過前期採訪、后期制作等一系列過程,很難像新媒體評論那樣快速播出,但依然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提升電視評論節目的時效性。
眾所周知,電視新聞節目對時效性的要求非常高,新聞現場直播的方式使得電視新聞實現零時差。同理,可以嘗試電視評論節目直播,以提升評論節目的時效性。在這方面,央視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新聞1+1》欄目在敘述新聞事實或社會現象、問題的時候,會不定期地出現主持人與相關專家學者進行音視頻連線的畫面。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電視評論節目的時效性。當然,音視頻連線方式對主持人的控場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對連線專家學者的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
(作者系中廣天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注釋:
①朱羽君、殷樂:《聲音的匯聚:電視評論節目——電視節目形態研究之五》,《現代傳播》2001年第5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