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4期

我國媒介融合的發展:從內生型到外張型

張  萍
2019年05月15日09:13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要:內生型媒介融合是當下最常見的媒介融合類型,內生型媒介融合中各媒介平台從屬於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外張型媒介融合超越了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的邊界,體現了該媒體或媒體集團同外界的協作。外張型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不同媒體之間、媒體與受眾之間、媒體與社會之間。從內生型媒介融合向外擴型媒介融合的推進,體現了傳播的互動性、公共性實質。

關鍵詞:媒介融合﹔內生型﹔外張型﹔公共性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4-0000-03

媒介融合發展至今,已出現了多種傳媒實踐,從內容融合、技術融合到組織融合等。眾多媒介融合實踐的核心在於消融不同媒介之間的界限,“一次採集、多次發布”推動媒體降低新聞產品生產成本,增大其市場產出。更多媒介融合實踐關注同一媒體內部不同媒介平台的融合,卻忽視了媒介融合從發展范圍而言其實有兩大類型。

一、內生型媒介融合:以大眾媒介為主體的界限消解

內生型媒介融合是當下最常見的媒介融合類型。煙台日報傳媒集團的全媒體平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中央編輯部”、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南方日報報業集團等傳媒集團類似於“中央廚房”採編平台的嘗試,都屬於內生型媒介融合。

內生型媒介融合中各媒介平台從屬於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形成了同源關系或母子媒體體系,本著共享資源的經濟利益驅動,通過共享模式和產品鏈模式實現新聞資源的增值和媒介形式的交融。內生型媒介融合是當下媒體自我發展的重要路徑。

採用內生型媒介融合類型的傳媒採用“一次採集、多個渠道、多種形態、多次發布”的波紋式生產與傳播,在降低成本、增大產出的同時,也形成輿論合力。內生型媒介融合的內在驅動力來自於傳媒作為贏利工具和宣傳工具的屬性追求。

內生型媒介融合因內部各媒介平台的同源關系以及同一記者圍繞同一選題採集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介形式素材的“一次採集”環節的設置,也易出現不同媒體形態的報道同質化問題。而全媒體報道同質化問題的規避需不同媒體平台突出各自傳播特性,不僅在傳播符號上有所不同,更要在報道內容、傳播重點等方面形成差異。紙媒以深度取勝,廣播電視突出直觀性與現場感,而新媒體則以其報道的速度、信息量及個性化取勝。而要實現不同媒體形態報道內容的異質化,對全媒體記者和編輯的專業素質及跨媒體運作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

二、外張型媒介融合: 以大眾媒介為中介的社會融合

外張型媒介融合並不著眼於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內部,而超越了該媒體或媒體集團的邊界,體現了該媒體或媒體集團同外界的協作。外張型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不同媒體之間、媒體與受眾之間、媒體與社會之間。之所以外張型媒介融合不限於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內部,其原因可從“融合”及“媒介”的概念入手。

美國學者約瑟夫•R•多米尼克把融合定義為各種傳播技術的混合。 既然媒介融合強調的是技術的融合,那麼其范圍就可不局限於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內部,不同媒體或媒體集團之間也可出現媒介融合。丹麥學者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在論述媒介融合問題時,把媒介分為三個維度:一是人的身體以及它們在工具中的延伸﹔二是大眾傳播媒介﹔三是數字技術。 按此定義,受眾及社會均可視為“媒介”概念的第一個維度,即人的身體以及它們在工具中的延伸。瑞典學者安德列斯尼爾森等也把用戶參與視為媒介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媒介融合包括三方面:“媒體業務和媒體本身的融合,規制和規則的融合,用戶對媒體的互動使用與參與的融合” 。因此外張型媒介融合中“媒介融合”的概念可突破同一媒體或媒體集團的范圍,不僅涉及不同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融,也涵蓋媒體與受眾之間、媒體與社會之間的界限模糊。

不同媒體之間的融合包括了制度性媒體協作與臨時性媒體協作。制度性媒體協作主要體現在聚合型“中央廚房”。所謂聚合型“中央廚房”即“通過聚合其他媒體、機構的內容生產資源,搭建平台,再將內容分發給其他媒體、機構的生產模式” 。人民日報社“中央廚房”就是其典型代表,它既為人民日報社內部子媒體提供服務,也為其他媒體提供新聞產品。

臨時性媒體協作通常由一家媒體主動圍繞另一家媒體的傳播內容進行角度延展和跨媒體報道轉化,衍生出多角度、多文類、多媒介形態的報道,共同形成融合新聞報道。因報道主體分屬兩家不同媒體,故此種媒介融合不易出現報道同質化問題。

澎湃新聞對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的協作性報道就屬於不同媒體之間的外張型媒介融合。2017年央視推出有關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成就的大型紀錄片《輝煌中國》。澎湃新聞成立了專門報道小組,根據央視相關報道計劃和傳播內容開展多媒體形式的協作式報道,不僅推出了包括“書寫中國”、“青春中國”等在內的H5產品,還積極跟蹤央視播出內容,以評論和跟進報道拓展深度、延展角度,並把《輝煌中國》二次加工為若干短視頻,配合央視每天播出的相關紀錄片內容,在新媒體平台上發布這些短視頻,充分利用新媒體碎片化傳播特色,拓展了央視《輝煌中國》的傳播廣度。澎湃新聞這一系列配合性報道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與央視紀錄片《輝煌中國》形成媒介融合態勢。央視與澎湃新聞這兩家不同媒體的大小屏互補聯動,模糊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界限,突破了以往媒介融合常局限於同一媒體內部的做法。

在澎湃新聞主動與央視《輝煌中國》協作報道的案例中,也不乏媒體與受眾、媒體與社會的融合。無論是澎湃新聞根據紀錄片每一集所做的交互式H5,還是央視紀錄片播出后澎湃新聞緊隨其后所做的街採報道,抑或是《厲害了我的國》眾籌視頻在央視及澎湃新聞的同步展播,均可見受眾對大眾傳媒的全方位參與。

澎湃新聞的此次傳播實踐還從線上擴展到線下,澎湃新聞攜手共享單車平台、團中央、高校、電商企業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厲害了我的國”主題活動,涉及單車標識、主題曲、主題游戲、跑步活動、快遞包裝標識等多方面。 此次大眾傳媒與社會之間的跨界活動形成了社會價值引領的輿論合力,也表明媒介融合已開始突破純粹的傳媒領域,向社會領域進一步擴展。

通過大眾傳媒與社會之間聯結所實現的新型媒介融合,在一些地方媒體中也初見端倪。一些地方媒體致力於打造“媒體+X ”的集合型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借助於媒體+政務、媒體+治理、媒體+服務等媒體與社會聯動的多種模式,使媒體與政務部門、基層治理部門以及水、電、氣等城市服務部門互動交融,充分發揮大眾媒介作為公共聯結中介的功能。例如四川省仁壽縣融媒體中心通過“有獎報料平台”建立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機制,對網民反映的問題予以獎勵,並及時將問題交由有關部門處理。 地方融媒體中心的“媒體+X”模式,以媒體作為民眾參與政務、介入公共事務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會自我管理發展趨勢。

三、從內生型到外張型媒介融合:公共性的提升

內生型與外張型並非兩種相互對立的媒介融合類型。內生型媒介融合不排除會存在大眾傳媒與受眾的融合,只是內生型媒介融合的關注點在於媒體集團內部不同媒介平台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傳媒與受眾的互動。外張型媒介融合也需要以內生型媒介融合為基礎,倘若沒有內生型媒介融合的跨媒體運作能力,不同大眾媒介之間的外張型媒介融合也無法實現,畢竟在不同大眾媒介之間完成融合報道的核心還是在於跨媒體運作能力。

內生型媒介融合注重強化同一媒體內部不同媒介平台的互動,通過規模化傳播和產品鏈模式實現新聞增值,經濟效益是內生型媒介融合的主要追求目標,內生型媒介融合體現了大眾媒介的自利性。外張型媒介融合重視發掘媒體與外部世界的聯系,通過強化媒介作為社會系統中介這一角色,凸顯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職責及公共聯結的功能,體現了大眾媒介自利性與他利性兼顧的發展走向。

外張型媒介融合中不同媒介之間的融合可豐富媒體的報道內容,並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內生型媒介融合易出現的全媒體報道同質化問題。外張型媒介融合中大眾媒介與受眾、大眾媒介與社會的融合則充分體現了媒體的公共性。公共性的重要內涵是共享性和開放性。媒體與受眾、媒體與社會的融合實現了大眾媒介向民眾、向社會的開放。“隻要公共事務存在,公共性就客觀存在”。 大眾傳媒受民眾委托使用稀有的公共傳播資源,為民眾的信息需要提供公共服務,也為社會的公共生活提供價值引領與精神支持,由此,公共性成為大眾傳媒的重要屬性。而事實上在傳媒實踐中,媒體對經營目標和宣傳目標的片面追求,往往導致大眾傳媒公共性的弱化與被遮蔽。這既不利於大眾傳媒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社會的良性運行。外張型媒介融合雖然也關注經濟效益,不過通過提升公共性以實現社會效益更是其致力實現的目標。事實上,社會效益的實現又會反過來提升媒體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從而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

當下媒介融合的發展應在重視內生型媒介融合的同時,也注重向外張型媒介融合拓展。外張型媒介融合的發展不要盲目追求對大眾媒介外部邊界的突破,而要著力尋找大眾媒介與外部世界的聯接點。比如不同媒介之間的外張型媒介融合並不能隨意形成,需致力於媒體對社會的價值引領並發現不同媒介之間的耦合性。澎湃新聞與央視《輝煌中國》的融合式新聞報道充分激發了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傳播了社會正能量,而兩家媒體也正因在時政性上有所契合,才使兩家媒體的報道能形成內在性相吻合的全媒體報道體系,產生1+1〉2的傳播效應。大眾媒介與受眾之間的外張型媒介融合需發掘媒介與受眾的互動點與互動形式,吸引受眾參與新聞傳播的各個環節,強化新聞生產的社會化,利用參與式文化的魅力增強受眾的黏性,強化其公共意識。大眾媒介與社會之間的外張型媒介融合有必要找到媒介參與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的空間及方式,避免媒介因追求萬能而變得無能。

內生型媒介融合雖然是媒介融合的主要類型,但在一定程度而言,外張型媒介融合有利於彌補內生型媒介融合的一些不足,比如全媒體報道同質化問題、公共性問題等。尤其從傳媒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來看,外張型媒介融合可以增強媒體的公共精神及社會責任感,吸引受眾參與公共事務,實現從作為消費者的受眾向作為公眾的受眾的角色轉型。從內生型媒介融合向外擴型媒介融合的推進,體現了傳播的互動性、公共性實質,使媒介融合雖以技術為基礎,但不會以技術為核心,而以人為核心。“在某種意義上,重塑媒介的公共性,也就是人類自身公共性的回歸與重構。” 媒介融合從內生型向外張型的發展也推動大眾媒介功能從盈利性、宣傳性到公共性的全方位實現。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R•多米尼克.蔡騏譯.大眾傳播動力學——數字時代的媒介(第七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18.

2、(丹麥)克勞斯·布魯恩·延森.劉君譯.媒介融合:網絡傳播、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三重維度[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3-4.

3、蔡雯.媒體融合與融合新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

4、陳國權.中國媒體“中央廚房”發展報告[J].新聞記者,2018(1):53.

5、夏正玉.走向“公眾聯結”——以澎湃新聞對《輝煌中國》的創新融合報道為例[J].新聞記者,2018(7):12-16.

6、房方.四川以實現功能為突破 扎實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N].人民網-傳媒頻道,2018-09-29.

7、郭湛.社會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8、劉振磊.媒介融合過程中的公共性重構[J].傳媒,2017(4)下:84.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