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6期

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的時代媒介意義

劉穎璨
2019年06月12日09:48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6期

摘要:《媒介即按摩》一書中的“媒介即按摩”觀點作為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之后的又一傳播學觀點,具有超前的時代目光和媒介意義。麥克盧漢作為傳播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學者,其主要觀點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探究。本文將從媒介即膜以及媒介即環境等方面去理解“媒介即按摩”這個觀點的時代媒介意義,探討媒介如何構建人類社會環境以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影響。

關鍵詞:馬歇爾·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媒介意義﹔媒介環境

一、媒介即按摩的時代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傳播學領域有著頗高建樹和超前的媒介眼光。《媒介即按摩》是麥克盧漢繼《媒介即訊息》后的又一力作,他在書中用獨到的媒介眼光和詩意化文字犀利地評判了媒介與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全書以圖文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媒介環境變遷史,即人類所發明的媒介機器是如何構建人類環境的,而被構建的環境又是如何影響人類自身的。媒介即按摩這一觀點,作為麥克盧漢對媒介的又一思索蘊含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麥克盧漢在他的后視鏡觀點中說:“我們用后視鏡看現在,我們向后看而走向未來。”

“通過新環境的鏡子去看舊環境,卻忽視了新鏡子。新技術造成文化的布魯斯樂,就像舊技術消亡后仍然激發‘幻覺痛’一樣。”從口語時代到文字時代再到互聯時代,人類經歷了從印刷術帶來的“公眾意識”,再到電報產生的“大眾觀點”,每一種媒介的產生總是會帶來某種程度上的恐慌,計算機的產生再次顛覆了傳統媒體時代傳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習慣了單一輸出模式的受眾再次被拉回輿論中心,他們學習思考而不只是接受,他們發聲而不只是認同。

二、按摩?如何按摩!

“按摩?如何按摩!”這是麥克盧漢在書中首先提出的問題,與其說這是一個問題,不如理解為一種警示。媒介改變人,總是以一種麻痺人意識的效果對其施以影響,在字母表出現以前的社會,耳朵統治著我們認識世界的觀點,莎草紙的出現結束了耳朵統治的文明,印刷術帶來的文字崇拜消除了感性認知的神秘,宗教不再是少數牧師才能掌握的高級知識,印刷術所遵從的線性編輯和連貫性組成了理性的生活,文字構成的線形文本正悄然改變著我們感性的思維方式。如果感覺器官都能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那麼媒介的變遷必定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我們生活在不停地被媒介重新構建和重塑的時代,把媒介環境作為一種生態環境來理解有其重要的意義。在媒介所構建的環境中,我們適應、習慣以至於沉溺,人類所表現出的這種超凡適應力正是在媒介環境下的延伸能力,不同媒介作為感官的不同延伸,更全面地幫助我們認識環境。麥克盧漢認為,“由於媒介或技術的添加,在某種程度上身體向外延伸一直進入環境,作為一種媒介,這種延伸在身體和環境之間進行,從而保護身體不受環境的傷害,並成為身體的新環境。”媒介作為人接觸環境的觸角影響了其感知世界的模式,每一次觸角的延伸也是一次人類自我的截肢行為,我們用媒介代替感官機能,從真實感受進入到虛擬體會,這種媒介按摩正在麻痺自我意識,接受媒介所構建的擬態環境,在媒介這場漩渦中,我們正心甘情願地漩於中心。

三、媒介搭建環境,環境創造人格

麥克盧漢說:“人創造的環境成為他的媒介,借此,人界定自己在環境中的角色。”我們是用什麼來定義自己?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提出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相關概念,而后心理學家喬治·赫特·米德又從傳播學角度提出了主我和客我的概念,表明在社會環境中的“我”有不同層面,媒介在自我認知過程中充當反饋者的角色,不同的媒介使我們感受到不同環境的自我,不同媒介環境造就不同時代的自我。

媒介即按摩,即媒介即膜。媒介即膜,顯現出媒介為我們感知環境提供了一種具有保護意味和溫度、濕度兼顧的延伸形態。環境是看不見的,但是五官可以感知,媒介除了作為五官的延伸,至今還延伸成為包裹全身的“皮膚”,媒介皮膚以媒介的溫度測量現實社會,再以具體的感受傳回大腦,最終形成我們理解的環境。不同媒介所構成的環境是由媒介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不同媒介有不同的皮膚溫度,這種溫度決定我們感知環境的差異性。

然而媒介在延伸成為皮膚的同時它也搭建環境。媒介即按摩也即証明媒介即環境,媒介正在改變我們對周圍環境的認知,以一種使人麻木的方式潛入我們的內心、思維、行動中。印刷術的產生帶來童年、宗教自由、公眾觀點﹔電子技術改變神學統治地位、促進科學發展,但也造成“童年的消逝”,猶如回到莎草紙時期﹔網絡時代改變傳統模式下受眾單向接收消息的傳播方式,不同媒介搭建不同環境,並且媒介所搭建的環境是人類無可逃避的,我們可以選擇違背媒介本身偏向性的方式去使用媒介或者遠離媒介,但是我們無法逃離既定的社會媒介環境。每一種媒介的產生都會搭建與其所匹配的媒介環境,這種媒介環境最終會在媒介這層膜的保護下表現出越發契合人體機能和屬性的貼合感,讓我們在這種陌生的環境之下表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和配合能力,我們不僅不會對技術的創新感到意外,同時對其帶來的影響也麻木不仁。

書虫、電視人、容器人、鼠標手、低頭族……這些新型詞匯在不同媒介環境下產生,不同媒介環境創造不同媒介人格,不同媒介人格又從虛擬世界反作用於現實社會,最終完成一次傳播閉環。每一次的作用與反作用總會帶來一連串傷害,媒介和技術不僅僅為我們提供服務,帶來更多的是不易察覺的影響。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為角色扮演提供可能,至此,混淆不清的多重人格得以產生。媒介即按摩正體現了這種媒介的細膩手法在不同媒介環境下使我們表現出不同的真實的自我人格或者多重人格,這些人格的出現總是完美地契合當前媒介所搭建的環境。

媒介即按摩,也提醒我們要更多地去關注媒介背后所隱藏的含義,而不只是盯著媒介的技術手段或媒介傳遞的信息。媒介技術就像一雙無形的手,按照它的標准捏造人類的認知和思維,這雙無形手總是無形地按摩,以消除日常生活的疲勞,體會虛擬的快感,這種快感在電子集成板和中央處理器中不停切換,和媒體單方面的交往讓我們逐漸從現實抽離,媒介扮演生活裡所需的各種角色,混淆了日常生活所需的是機器還是人。

四、結語

媒介即按摩意味著媒介對於環境而言,無論現實還是虛擬都施以影響,我們創造媒介,媒介提供環境,環境構建品格。環境的本質是人類集體在媒介的反射,環境實質是人類的共同投射。今天新舊環境的尖銳沖突不僅表現在傳統媒體環境和新媒體環境之間,更表現在現實環境和虛擬環境之間。正因如此,每一種技術的誕生都會對我們所處的環境產生類似於蝴蝶效應的作用,即每一種媒介技術的產生都會引起除自身領域之外的更大范圍內的環境變化。媒介即按摩正是在描述這樣一種事實。

在互聯網社會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到來自於互聯網所產生的這種互聯性遠遠高於其在電子屏幕上所推送的內容。媒介技術本身所產生的各種相關性推動著社會環境的變化發展,推動著作為“媒介”與“人性”之間這種復雜的虛擬環境的變化。詹姆斯·凱裡說過: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意識結構被重新塑造,以便跟傳播結構相匹配,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已經成為我們所創造的東西。技術的后果總是不可預測,但在信息極速流通的時代,信息和反饋總是共同產生結果,不給予人等待發現的時間,后果不可預見但並不代表它不可避免。

最后借用麥克盧漢的一句話:“隻要樂於思考,正在發生的事情就絕對不會是什麼必然的事情。”隻要在信息的漩渦之中保持清醒,我們就能明白信息涌動的背后,媒介為我們構建的環境是如何讓我們變得痴狂的。

參考文獻: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美]昆廷·菲奧裡,[美]杰羅姆·阿吉爾.媒介即按摩:麥克盧漢媒介效應一覽[M].何道寬 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2.[美]蘭斯·斯特拉特.麥克盧漢與媒介生態學[M].胡菊蘭 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

3.[美]尼爾·波茲曼.見識城邦·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 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