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5期

黨報新聞人執業的“變”與“不變”

謝建曉
2019年06月14日19:23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5期

【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媒體格局重新“洗牌”,傳統媒體的生態和從業者的生態發生了嬗變。信息傳播載體、媒體傳播規律、受眾閱讀習慣的變化,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媒介環境下,作為黨報新聞人,既不能丟了安身立命的“手藝”,也不能忘了新聞執業的初心,要守正創新,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努力佔領新的輿論場。

【關鍵詞】黨報﹔傳播方式﹔目標受眾﹔守正創新

2018年初,全國有20多家報紙停刊,2019年初又有10多家報紙停刊。一時間,紙媒發展好像進入了嚴冬,生存狀況“哀鴻遍野”。而《北京晨報》的停刊,更是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2018年的最后一天,《北京晨報》出版最后一期報紙,並在頭版刊登了悲壯的“最后一聲問候”:“《北京晨報》明起休刊,感恩這麼多年的陪伴,抱歉這個冬天的離開。”“這個冬天”聽起來是雙關語,既是時節的冬天,也是媒體的冬天。

在媒體轉型發展的當下,一大批都市報最先敗下陣來。這給黨報新聞人也敲響了警鐘。目前,新媒體已佔領傳播主渠道,傳統紙媒人必須求變,這是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黨報的性質和公信力,要求黨報新聞人必須牢牢堅守輿論主陣地,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保持定力,滾石上山,堅守陣地,融合發展,在“變”與“不變”之間進行“突圍”。

一、媒體生態環境發生巨“變”

信息傳播載體變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對受眾的叫法從“讀者”悄悄變成了“用戶”,新聞信息的載體已經不再局限於那“一疊紙”。

或許這是一次倒逼,傳統報業尤其是黨報,紛紛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從最早的網站、微博、微信到APP,再到微信公眾號,從電子閱報欄、手機報,再到網絡電視、樓宇電視等,建設新興傳播載體,推動新聞產品進入各類用戶終端,讓黨的聲音佔領新的輿論場。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正處於從“相加”到“相融”的關鍵階段,“移動優先”“用戶意識”“報網端微屏打通”,已成為黨報新聞人的共識。各級黨報紛紛設立融媒體機構,重塑採編流程,實現新聞內容“一次採集、N次加工、多元化傳播與多終端適配”。遇到重大新聞事件迅速發聲,基本做到了新媒體先行,紙媒創新宣傳形式,網上網下同發聲,推動“報、端、網”內容的全網傳播,實現立體傳播平台的特色化生長、一體化融合。信息傳播載體雖然變了,但信息傳播更強勢。

2019年2月18日一早,獲悉河南省鎮平縣鄉村教師張玉滾成功當選“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節目當晚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當天上午9:00,河南日報所屬新媒體推送了張玉滾當選的預告,並迅速採集了一批關於張玉滾的稿件,黨報的“兩微一端”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視頻、H5等多種形式,推出重磅融媒體產品,第一時間推送給移動端讀者。此外,做好融媒聯動,第二天《河南日報》刊發張玉滾相關新聞時,配發融媒體產品的二維碼,讀者拿著黨報“掃碼”,還可以閱讀到版面呈現之外的精彩圖文視頻,黨報不再只是這“一疊紙”。

信息呈現形式變了。黨報以及所有紙質媒體,以前呈現的都是文字、圖片,視覺上再創新也無非是在版式上玩點新花樣。但是自2017年底開始,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視頻成為紙媒信息呈現形式中最受歡迎的一種。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攜手騰訊公司推出“AR科技看兩會”創新產品,打開手機QQ,掃描河南日報版面上兩會報道的圖片,圖片居然在手機上“動”了起來,形成了即時動態視頻。這種AR技術巧妙打破了二維與三維的界限,讓報紙版面“秒變”屏幕,實現了平面閱讀和立體影像的無界轉換。

以前,視頻是電視台的拿手戲,但隨著信息傳播載體的變化,紙媒信息呈現從紙到屏,實現了信息呈現形式質的變化。以后,隨著人工智能和5G的發展,可能“屏”的概念也要顛覆了,比如,電冰箱前面板都可能成為黨報的傳播載體,到那時候,可視化的信息呈現將成為主流。所以,黨報新聞人要有超前意識,盡早掌握視頻拍攝和制作技術。

媒體傳播規律變了。在全媒體的傳播語境下,新聞傳播的規律變了,紙媒已經從最初的“圖文並重、兩翼齊飛”進入到讀圖時代,現在又快速進入了“讀圖與讀題”的閱讀時代。這一階段,受眾讀報更重“色”、更重標題“顏值”。一份報紙,照片色彩好,標題“一見鐘情”,就能抓住受眾的眼球,閱讀率也會大大提高。

為適應挑剔的受眾,紙媒紛紛重視刊發大幅照片,使版面上照片分量大於文字分量,照片成了版面上的視覺中心。為何?為的就是“博眼球”。版面上重點稿件的標題越來越短,字號越來越大,用詞越來越講究。為何?為的就是“醒目”。一條文字新聞能吸引讀者往往取決於新聞標題。移動終端上的標題,直接關系著一篇文章的點擊率。

當然,新聞人要爭做“標題控”,而不是“標題黨”。好標題是新聞的價值核心,做“標題黨”隻能一時吸粉,被“忽悠”幾次后,用戶自然不會再上當。黨報新聞人制作標題,既要用心琢磨措辭用語,“題”不驚人死不休,又不能跑偏做“怪題”,不靠獵奇出彩、不靠媚俗出彩、不靠模仿出彩、不靠罵人出彩。一句話,好標題不能靠炒作。

有一次,鄭州空氣質量位列全國倒數第一。這是當天省級媒體和鄭州媒體的“同題作文”比拼,結果是省級黨報新媒體的稿子登上了當天的各大新聞頭條。那次的標題制作過程很曲折,黨報紙媒編輯與新媒體編輯反復討論,大家列出了五六個標題,互相問“你看哪個標題讀者會打開看”。同時討論標題的細節處理,比如關鍵詞放在什麼地方,是陳述句還是疑問句,用不用引號……新聞人這麼執著,都是新媒體傳播規律“逼”的。

受眾閱讀習慣變了。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但在“互聯網+黨報”的角力場上,能做得出類拔萃的,絕不僅僅是勇者,還有智者。智在哪裡?即以巧妙的角度取勝。因為人們的閱讀習慣變了,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人們“閱讀”黨報,不再僅僅是為了獲取信息。

同時,也不再是你說什麼,受眾就接受什麼,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黨報記者採寫出稿件后,新聞客戶端第一時間推送,這時候,一個新穎的角度、一個獨到的切入點,往往能讓一篇新聞脫穎而出。

事實上,報紙讀者和新媒體用戶,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不能隨時將你拋棄,報紙讀者以一個訂閱季為單位作選擇,而后者看你不爽就能立即取消關注。在口味如此刁鑽的用戶面前,黨報新聞人更要精心辦好報紙,辦精品黨報,提高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

當然,年輕受眾更喜歡從手機、網絡上“閱讀”黨報,稍稍上點年紀的受眾,還是喜歡閱讀紙質的、散發著墨香的黨報。

受眾群體變了。黨報的目標讀者群定位是:黨政機關干部、公務員、社會白領,有話語權、有消費能力的讀者。在人們的印象中,黨報應該是報紙中的精品。

《人民日報》報道,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1]。

一批批拿著手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也成了黨報的目標受眾。這些年輕人從小玩手機、網絡,這是他們獲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黨報如何吸引這些“新潮”的年輕人,讓他們坐下來閱讀黨報,喜歡黨報,是黨報新聞人要研究的新課題。

二、黨報新聞人堅守的“不變”

黨報耳目喉舌的功能不能變。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的“耳目喉舌”。習近平提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報的耳目喉舌功能,啥時侯都不能變。

人民日報社前社長楊振武曾說:“記者要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站在田埂上找感覺。”他的意思是記者站位要高,格局要大,還要經常深入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黨報新聞人要研究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黨委政府關注什麼,二是老百姓關心什麼,三是實際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什麼。把這三方面研究透了,才能寫出既是黨委政府關心的,也是老百姓關心的好稿子。

立身之本的“手藝”不能變。採、寫、編、評、攝,這些都是新聞人安身立命的看家“手藝”。科技進步始終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傳播速度的同時,紙媒記者立身之本的“手藝”也面臨著退化的危險。

我們聽了無數遍類似的話:“這稿子報紙發不了,放在新聞客戶端上發吧。”“新媒體的稿子,簡單寫寫就行了。”“新媒體能隨時撤稿,要那麼細致干嗎?”……好可怕的話!

事實上,文章吸引不了新媒體用戶,用戶就能隨時取消關注。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隻有報紙上的精品,才能發到微信公眾號上。”

老一輩報人曾感嘆,過去交通通信不發達,往偏遠農村跑,得搭拖拉機,甚至馬車牛車,一跑就是十天二十幾天。那時候寫出來的稿子,非常耐品耐讀,還經常出精品。現在交通通信發達了,寫出來的東西為啥反而沒味道了?原因無他,那時的記者真正到了新聞一線,真正融入群眾了。

在當前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很多黨報記者還不習慣在“爬格子”的同時,拿起手機、相機、攝像機甚至無人機做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內容,單打一很在行,多面手卻還做不到。面對新形勢,黨報新聞人應該掌握十八般“兵器”。

目前,形勢在變化,任務在加碼,黨報新聞人要在媒體融合上下苦功夫,學習研究融媒體的輿論傳播形式,學習研究正悄悄發生變化的受眾閱讀習慣,迎著問題上,搶抓主動權,在實踐中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苦練媒體融合形勢下安身立命的真“手藝”。

新聞執業的初心不能變。這幾年每次參加紙媒同行聚會,聽到的幾乎全是對商業模式、創業轉型的渴盼,哪位記者“跳槽”,總會成為記者朋友圈熱議的話題,很少再有往年探討某篇報道寫得好壞的熱烈場景。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記者到省城某中學採訪高考狀元,聞聽該狀元欲報考大學新聞系時,竟“熱心”地勸其不要學新聞,因為學新聞“沒前途”。沒有一個行業,像新聞行業這樣自己唱衰自己。難道新聞人執業的初心“丟”了嗎?

仔細想不難發現,任何一個行業,興盛20年后,都會陷入瓶頸,甚至谷底,這是經濟周期規律所致,新聞業和房地產、汽車等行業都不例外。新媒體時代,即便行業管控更嚴,即便外界沖擊更大,新聞職業的空間並沒有萎縮。隻不過是許多新聞從業者一方面承受著職業壓力,另一方面面臨經濟困局和暴富誘惑,很難沉下心了。

2018年3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高金光領銜,對河南省域內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狀況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發現,都市報人才流失最嚴重,近5年,《大河報》流失採編人員近80人,佔採編人員總數的四分之一﹔《東方今報》流失採編人員105人,流失比例除2013年為12%,2014年為2.5%外,其余年份均為20%。調研報告顯示,流失的媒體人轉向了互聯網新媒體、企業類機構、高校或創辦自媒體,使得傳統媒體陷入了人才流失的現實困境。[2]

黨報雖然也面臨吸引力下降的問題,但黨報人才流失相對不多,採編隊伍基本保持穩定。這正說明黨報擁有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新聞執業隊伍,這既是黨報的資源“優勢”,也是黨報制勝的“法寶”。

守正創新的作風不能變。新興媒體發展勢如破竹,但黨報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一是黨報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二是黨報的政治資源優勢,三是專業人才隊伍,四是新聞產品的原創性。媒體競爭“內容為王”,爭到最后,還是要看內容的深度和高度,而這也正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黨報能夠守正創新的資本,它足以讓主流聲音傳得更開、主流輿論更響亮。

2018年,《河南日報》相繼推出數篇重磅稿件,《河南有個“塞罕壩”》聚焦民權林場申甘林帶“生態樣本”,《青山不老》聚焦商城黃柏山“三代”林工的綠色夢,《嶺上開遍呦,映山紅》聚焦最美鄉村教師李芳……稿件被各大網站紛紛轉載,一時間成為網上網下的輿論熱點。

盡管每篇稿件都是上萬字,但因為有料有用耐讀,在報紙和網絡上,這些文章均贏得“滿堂彩”。這印証了一個道理,好稿不怕長,關鍵看是否耐讀。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依然是市場的稀缺產品。是否是受眾關注的,是否對受眾有用,是新聞人選擇稿件的一把尺子。是否吸引受眾,是否能夠讓受眾的目光多停留一會兒,是衡量新聞人工作是否到位的准繩。正是這把“尺子”和這條“准繩”,保証了黨報新聞人“守正創新”能夠永不變樣。

三、結語

黨報新聞人要勇於擔當,找准自己的執業定位,找准黨報的“高光點”。黨報的“高光點”是什麼?就是它的高端、權威、有用。同樣一條新聞,黨報報道出來以后,應該成為社會受眾和新聞同行衡量其他媒體對與錯、高與低、深與淺的“行標”。黨報的不可替代性、權威性和公信力,才是黨報新聞人執業的最高追求。這既是黨報的“賣點”,也是黨報不會被時代淘汰的制勝法寶。

黨報在媒體融合過程中,不可能也不會掉隊。河南日報新媒體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口號:“在信息洪流中披沙煉金做我們專注的事情,在眾聲喧嘩中一言九鼎做負責任的新聞。”立志在媒體融合中保持定力,做到“獨樹一幟”。

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隻有早融合,才能早適應,早行動才能早主動,否則就會陷於被動。一句話,要辦精品黨報,需要融合發展,讓黨媒成為人們生活文化的必需品,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讓受眾隨時都能聽到看到黨的聲音。

參考文獻:

[1]黃小希,史競男.守正創新有“融”乃強[N].人民日報,2019-01-27.

[2]高金光,張靖,施宇,張淑華.失衡與重建:河南傳統媒體人才流失狀況調研報告[J].新聞愛好者,2018(11).

(作者為河南日報新聞出版部副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