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韓敬群:編輯力就是出版競爭力

李婧璇
2019年06月27日14:18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韓敬群:編輯力就是出版競爭力

 

  “出版社的總編輯應該是出版社的第一編輯。”這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最鐘情的一句話,也一直為其所堅守並踐行。

  “不要把編輯看成‘飯碗’,要看作一項職業、事業。對於浸淫其中的人,編輯的樂趣是無時無處不在的。”韓敬群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百年人生”系列叢書、《我們的老院》、《中關村筆記》、《北上》、《雲中記》……十月文藝出版社以一部部中國現當代經典文學作品滋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讀者。

  “我們在十月文藝出版社提倡編輯與作者同行共進、共同成長的專業精神,提倡‘毫發無遺憾’的編輯風格,努力把編輯力的建設作為我們出版競爭力的重要基石。看起來這似乎是卑之無甚高論,只是出版的基礎性的ABC,但我們卻在這老實笨拙的ABC的踐行中收獲良多。”韓敬群坦言,自己也是這種理念的受益者和實踐者,從1991年入社至今,他一直努力堅守並踐行自己理想的出版——造福社會,造就自己。

  用心尋找好作者好譯者

  對於“一張白紙”的年輕編輯而言,可以選擇從一個點開始,留心深挖,在作者心中樹立自己的口碑。

  “由一個點開始生發,可以無窮衍生,重要的是每個環節都要做足做透,用心用情,讓作者在其中能夠感受到編輯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這是韓敬群經常跟社裡年輕編輯們講的一句話。

  “年輕編輯最愁的是作者資源,什麼時候才能擁有自己的作者,建立自己的作者隊伍。”韓敬群坦言,從高校畢業投身出版業,對於“一張白紙”的年輕編輯而言,“可以選擇從一個點開始,留心深挖,在作者心中樹立自己的口碑。”這番感悟,源於韓敬群的自身實踐。

  1998年前后,十月文藝出版社引進出版《歐文·斯通文集》時想找人寫序,韓敬群當時找到了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兩位先生,分別是李文俊和董衡巽。前者電話沒打通,后者接到來自韓敬群的陌生電話,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其實,和董先生的純業務接觸也就這一次,但董先生對我的編輯工作卻有特別大的幫助。可以說,我的整個外國文學譯者、學者隊伍都是董先生幫我構建起來的,甚至我的外語學習,都得到董先生很多指點。”韓敬群回憶道。

  之后,韓敬群在《參考消息》上讀到法國電影明星蘇菲·瑪索寫的小說《會說謊的女人》在國外出版熱銷的消息,考慮到其在國內的觀眾緣以及作品質量,韓敬群決定引進出版。

  引進版圖書要想做出高質量,譯者是關鍵。彼時,董衡巽向韓敬群推薦羅新璋擔綱此書的翻譯。“我說羅先生那樣德高望重的人會對一個法國女明星的作品感興趣嗎?他說羅先生喜歡電影,肯定能譯好。”

  韓敬群說:“我再次去探望羅先生時,他對我說,‘那本書我看完了。我有一本比你這本更有意思的小說,故事更好玩’。”

  羅新璋說的就是戴思杰的《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我一聽故事,是關於閱讀改變人的命運的,特別有意思。再一查資料,這本書在法國火得不得了,就試圖引進,但一直沒有結果。”正在一籌莫展中,一天,韓敬群忽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裡說:“我是戴思杰,我現在在王府井,我要去你們公司找你。”大喜過望的韓敬群,馬上約了羅新璋一起去看望戴思杰。

  韓敬群至今仍記得當時的一個細節,“細心的羅先生還特別復印了一份當年傅雷先生寫給他的討論翻譯問題的信,制作成卷軸贈送給戴思杰。我們知道,《巴爾扎克與中國小裁縫》的一個核心線索就是傅雷先生翻譯的巴爾扎克作品。”

  就這樣,憑著口耳相傳以及一部部作品,韓敬群的作者隊伍和譯者隊伍不斷壯大。

  厚積薄發,善創新

  編輯要在日常工作中下更多功夫,形成規律性認識,對行業有動向性、趨勢性的觀察。

  “除了留心深挖,編輯還要勇於開拓新路。”在韓敬群看來,這其實更考驗一個編輯的功力,需要其在日常工作中下更多的功夫,有更深的領悟,能夠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對行業有動向性、趨勢性的觀察,“有自己的出版情懷和出版理念”。韓敬群表示,這需要時間來鍛煉。

  上世紀90年代末,一直關注中國傳記寫作的韓敬群,想策劃推出一套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自述叢書,“力圖匯聚各行各業的知識分子,以他們的視角和觀察,講述自己和這個世紀同行同進的故事,來盤點回望這個世紀。”於是便有了“百年人生”系列叢書,包括周一良的《畢竟是書生》、吳冠中的《生命的風景》、周汝昌的《天·地·人·我》、楊憲益的《漏船載酒憶當年》等。

  該叢書曾帶動了1997年中國知識界的反思熱。在編輯楊憲益的《漏船載酒憶當年》時,韓敬群經常有機會去楊憲益家裡陪其敘舊,“很多時候,楊先生並不說話,只是叉手安坐在沙發上,微笑頷首。這樣的瞬間,現在回想,還讓人怦然心動。”韓敬群回憶道,其中的交往,讓他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前輩知識分子的精神魅力。

  同樣,秉持“用好作品去影響更多的人,讓好作品活得更長久”的理念,韓敬群又策劃推出了“大家小書”系列叢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該叢書的序言中所寫,“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於泯沒。”

  韓敬群說:“我們出版好書,為社會提供好的精神食糧,有益於世道人心,同時因為追求做最好的出版,就會要求自己不斷與這個民族、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思想者、寫作者打交道,浸潤日久,自己做人做事都會深受影響,得到提升。”

  編輯就要活到老學到老

  編輯要終身學習。向內看,做個“有心人”,在日常工作中觀察、總結、歸納、提煉。向外看,要有世界眼光,關注國際出版趨勢及走向。

  “編輯這個職業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它必須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什麼時候你放棄了學習,你也便遠離了出版的中心。”韓敬群一語直指這個職業的發展“要害”——要活到老學到老。

  在韓敬群看來,對於編輯而言,書稿的內容是變化無窮、難以預測的,而我們的知識儲備卻是很有限的,編輯過程便是以我們有限的知識儲備應對無窮變化的書稿內容的過程。“這就逼迫著你永遠不要放棄求取新知,要像宋儒所說的那樣,‘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要有‘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精神。”

  “很多時候,你會感覺自己做的不是書,而是交到了良師益友。”韓敬群坦言,有時候,會把編輯過程看成是大學課堂的延續。“一些作者曾經是我的老師,但那個時候上的是大課,后來我又有幸成為他們的編輯,我覺得獨自面對他們書稿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形式的上課,是一個人的課堂,一對一的‘私教’。”他表示,自己是在編輯很多老師書稿的過程中,才對他們人生的一溝一壑、學問的一葉一花有了更深的了解。

  “編輯學習,既要向內看,同時也要向外看。”這是韓敬群從事編輯工作多年的學習心得。所謂向內看,就是要向周圍的同事、長輩以及自己的作者學習。“不是隻有‘手把手’地教才叫學習。事實上,通過日常工作中靜靜地觀察,並加以總結、歸納以及提煉,做一個‘有心人’,就會很有收獲。”而向外看,則要有世界眼光,關注國際出版趨勢及走向。“我剛進單位時經常去外文部資料室借閱,查閱與圖書相關的選題信息。積累都是在這些點滴學習中,慢慢積攢積澱而成。”

  當下,圖書出版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變化與挑戰,如何堅守自己作為編輯的職業理想和情懷?韓敬群表示:“具體的出版工作總是會有成與不成,在不同的時期,我們總會遭遇不同的挑戰,甚至遭逢職業的倦怠。想到我們從這個深愛的職業中的獲取,作為一名原創文學編輯,想到自己能夠始終置身於文學的現場,身臨其境地參與、見証中國當代原創文學的生成過程,或者還能在其中貢獻綿薄之力,我想,很多的挑戰都是可以坦然面對的。”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