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6期

提升影響力 塑造新形象——數字時代高校媒體的發展與對策研究【2】

王昆  彭志翔
2019年07月09日09:29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三、數字時代高校媒體融合發展的對策

在新形勢下,幾乎所有高校也在積極探索校園媒體的全面整合之道,其中不乏有建設性的做法。據調查所得,不少名校在新媒體探索方面已初具成效,但為數眾多的高校,在媒體整合方面依然沒有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身處數字時代,海量信息席卷每一位師生,同時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呈現碎片化趨勢,為此校園媒體整合勢在必行。

(一)實現校內媒體管理機構的整合

所謂媒體管理是指對媒體傳播過程中相關的一切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高校媒體整合要有效率,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體制,淡化以往各黨政部門管理的格局。要破除單一指導觀念,確立指導就是服務的觀念,把新聞的指導性和新聞的服務性結合起來,寓指導性於新聞報道之中。

高校媒體亟需建立和完善新聞中心,將校報、團刊、廣播、校園網、官方微博等分屬不同部門管理的媒體,在不改變隸屬情況的前提下,劃歸新聞中心管理,統籌匯總、採編各種校園信息和新聞。通過這樣一種途徑,將各媒體統一納入到學校新聞傳播體系之中,實現傳播優勢的發揮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再完成機構設置的同時,還要進行機構內的制度完善,將校園媒體的管理方式以具體的規章制度的形式進行明確,使媒體工作人員有章可循。此外,在新聞中心下,各媒體使用統一的採編隊伍,但是各自有獨立的運營團隊,分工職責更明確,實現內容生產與經營管理上的區分。雲南民族大學商山通訊社在這方面率先實現社會化,通訊社採用社長負責制,其運營部門與採編部門分離,各司其職,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二)實施差異化定位和發展

互聯網和新媒體出現以后,媒體的生態環境出現巨大的變化,麥克盧漢“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分類啟示我們,不同媒體作用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媒體整合也應當應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保住原有的“傳播高地”。校園媒體需要調整自身的傳播理念,選擇不同的主攻點發揮自身優勢,逐漸找准自身的定位。

1.紙質媒體:強化公信力和權威性

高校紙質媒體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影響較大。但作為歷史悠久的高校媒體,高校紙媒近百年積累的傳播公信力和專業的採編隊伍確是互聯網和新媒體難以匹敵的。因此,一方面高校紙媒要堅持內容為王,利用其公信力和權威性,依靠專業的採編隊伍,採寫獨家新聞,擴充新聞報道面,引入時政新聞、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等。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學生報刊《青春報》,作為一份以深度報道為長的報紙,敢於觸及校外新聞,從學生視角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層原因,2014年4月其學生記者採寫的針對周一見事件“狗仔記者”的專訪《膿包破了,也許會壞事變好事》獲得廣泛關注,社會媒體《人物》雜志也在微信公眾平台轉載。另一方面將紙媒內容數字化,通過校園網、微博、微信推送高質量的獨家新聞。如,北京大學學生刊物《此間》上線微信平台,官方網站,推送專欄,不斷擴大校園影響力,成為校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2.廣播媒體:主導娛樂

通過調查,目前校園廣播很難穩定受眾群,人均收聽時間也在進一步萎縮。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即時性的沖擊下,校園廣播的新聞節目已無人問津,大部分高校師生僅僅是利用零碎的時間,如,吃飯、午休、睡眠前等,收聽校園廣播的音樂,且大多不是主動收聽。因而,校園廣播應將受眾定位為音樂發燒友,以娛樂立台,強化節目內容,做專業化的音樂頻道。廣播要力爭全部節目設主持人,突出主持人個人魅力,通過主持人與受眾互動,增強粘性,聚集忠實“粉絲”。此外,校園廣播也應積極“觸網”,探索利用微信、手機APP等新形式,依靠優質的用戶體驗來吸引受眾。如,華中科技大學官方微信,將媒體人格化,通過“萌妹子”主持人推送語音廣播,聚攏學生群體,其推送文章平均點擊量在5000人以上。

3.網絡媒體:主打動態新聞

高校網絡媒體目前也一直是校內最及時和最受認可的信息發布平台。校園網應定位面向全社會,以服務師生為落腳點,主打動態新聞和校園公告的發布,在准確性和即時性上做努力,為全校師生投送需要的各類資訊﹔為社會各界關注該校的人士提供最新校園動態,發展狀況。與此同時,網絡媒體也應與紙媒、廣播、手機媒體互動,積極轉載精品內容,對公民新聞更是要主動引導,一方面豐富校園網板塊,營造活潑青春的氛圍,提升校園網關注度﹔另一方面以校園網為龍頭,帶動其他媒體影響力的擴大,形成各媒體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4.手機媒體:互動傳播的平台

由於受眾決定著媒體內容的取舍,決定著新聞媒體的風格定位。以受眾為中心,不僅要積極傳受互動,更要基於人口統計學、受眾心理、群體歸屬之上,了解受眾差異。根據受眾不同需要和興趣,探索有針對性的傳播方式,從而留住核心受眾,發掘潛在受眾。因此,高校新媒體運營,要把研究受眾最為一項基本任務,開展受眾調查,關注師生媒體接觸時段、接觸媒體原因,有針對性的投送信息,從而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此外,高校更應積極探索本校師生群體歸屬差異,形成獨樹一幟的媒體風格,打造媒體品牌。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公眾為新平台,根據本校男多女少的特點,通過“萌妹子”的語音廣播,吸引男生關注,效果明顯。

(三)發展校園媒體的市場化運營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運行,高校校園媒體應該緊跟腳步,加快轉型,積極面向市場。通過市場機制,高校媒體多方考慮受眾,激活高校媒體活力。

雖然現有高校媒體是行政力量管控體制,需要防止商業邏輯的越位,但是市場化和實現校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並不矛盾,師生接觸到媒體,才有可能實現校媒的宣傳功能。校媒可以進行有益的商業運作嘗試,而且,高校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實踐。如,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清新時報》,採用編營分離的二元管理模式,設立編輯部與公關廣告部,廣告以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為主,並未受到學生的排斥。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更是可以成為商業化運營的試驗場,針對高校特性,可以嘗試通過舉辦線上線下活動的軟廣告形式,降低受眾的敏感度,做一些有益的探索。譬如,河北工業大學與電信運營商合作,贈送學生SIM卡,並且卡裡植入該校校報的手機版,在盈利的同時,擴大校報數字版的影響力。

此外,品牌概念早已引入傳媒領域,高校媒體必須搞好策劃與創作,通過一系列的包裝手段,打造品牌形象,將品牌概念植入受眾心中。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春報》依靠深度報道,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2013年獲評高校傳媒聯盟五星會員,四次蟬聯首都高校傳媒聯盟主席團單位,普利策新聞獎得主Amy Goldstein寄語《青春報》“有好奇心,有恆心,獨立自主,好好玩兒!”其不愧為高校校媒第一品牌。隻有通過市場大潮,錘煉校媒,使其意識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吸引受眾,提升傳播效果,更好的服務於高校的宣傳目的。

(四)創新人力資源的整合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人力資源的整合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是高校媒體創新發展中所面臨的重要挑戰。沒有一支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隊伍,將會很難實現校園新聞報道的總體目標,也就沒有充足的能力深入研究高校新聞工作的規律,提高校園媒體傳播質量。除此之外,校園媒體的從業人員與相關專業的師生要相互配合,協同作戰,發揮出最大的整體協作效果。

1.建立專業媒體工作團隊

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媒體隊伍是實現人力資源整合的關鍵。以優勢互補、實現高校媒體的高質量傳播為整合目標,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化的媒體團隊是提高校園媒體整合傳播能力必須解決的問題。校園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化不僅有利於實現高校媒體的專業化,而且能夠通過內容質量的提升,重新聚集閱讀人,擴大影響力,實現傳播目的。建立專業媒體工作團隊不僅需要招攬媒體採編人才,當今,高校更加缺乏的是新媒體的技術人才和運營人才。如,能夠編寫微信代碼,開發手機客戶端,后台操作等專業人員。

2.完善高校媒體從業人員培訓機制

在網絡時代,新媒介技術不斷出現,不僅僅是新媒體的內容制作、節目編排、互動反饋等都在升級創新,傳統媒體的採編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而,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是提高高校媒體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高校從社會媒體聘任優秀的新聞從業人員或從新聞專業選取專業老師擔任媒體指導老師,負責日常的指導和培訓﹔另一方面,邀請專家學者、優秀的自媒體運營者開展講座、培訓會,將最新的理念、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帶入校園媒體中,指導廣大學生。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已有邀請優秀自媒體開展講座,指導校媒的實踐。此外,為適應日益多變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模式,必須將高校的媒體隊伍培訓長期化、制度化、規范化,永葆高校媒體的生機和活力。

四、結語

在數字時代,建設一流的大學必須建設一流的校園媒體。高校媒體不僅僅是實現國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提升高校影響力,打造名校品牌,塑造校園形象的重要方式,是高校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校園媒體的運用、拓展和整合方面不夠深入與全面。

本文的研究為充分發揮高效校園媒體和深度整合發揮最大功效,從而提升高校媒體總體質量和傳播效果提供借鑒。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高效校園媒體將完成從一個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為中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李良榮.新聞系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3]馮彥武.網絡時代高校媒體資源的整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4]蔣含平,謝鼎新.簡明中外新聞事業史[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5]王宏.數字媒體解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劉祥玖,張發揚.融合與區分:紙媒移動路徑探索[J].新聞與寫作,2012(10).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