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9年第7期

融媒體下民生新聞主持人播報方式的改變

毛韻婷
2019年07月11日09:53 |
小字號

來源:《視聽》2019年第7期

摘要:本文集中論述了傳統電視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應從語言、語態、評論、造型四個主要方面做出改變和創新。

關鍵詞:民生新聞﹔主持人﹔語言﹔語態﹔評論﹔造型

數字電視、手機電視已經充斥我們的生活,這對以往隻需要面對鏡頭,以電視機前的受眾作為交流對象的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這也是傳統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相融合,在大時代背景下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應做的改變和創新。

一、語言要精煉,最好一句話帶出重點和特點

現在是一個碎片化資訊過剩的時代,大多數的受眾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圍。在這些海量信息裡抓住人眼球,需要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語言簡潔,能夠突出重點。

舉兩個關於導語的例子。“今天下午發生了一起有害氣體泄漏事故”,這就是主持人現在的導語,區別在於以往導語的表述會把事件交代得很清楚,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事﹔但如今因受眾習慣的改變,在極短時間裡要獲取更有效的信息,同時也為了快速傳播消息,放棄了傳統導語裡對事件的詳細注解,而是簡單、直截了當地說出重點,引起受眾興趣。“今天啊,兩個熊孩子騎著扭扭車上了高速”,這條新聞由主持人簡短地說出導語,立刻拋出了新聞的新奇點。首先引起受眾好奇的是,騎扭扭車的孩子通常隻有2至3歲,這麼小的孩子是怎麼上的高速?其次,孩子是什麼時間跑出來的?家住在哪裡?離高速近不近?兩個這麼小的孩子跑出來,家長又在哪裡,知不知道?受眾最想知道的是兩個熊孩子在高速上有沒有出事故。這一系列的疑問都是受眾急切想知道的,引人想繼續深入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

因此,主持人簡化導語並沒有削弱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反而突出了重點,強調了新聞的關鍵詞,使人更容易也更願意看或聽新聞。

二、用更加精准的語態體現導向性

民生新聞報道的是百姓身邊的事,是接地氣的,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導向性。民生新聞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主持人傳達內容的准確和傳達內容的態度上,態度又體現在語氣、語態和節奏上。在處理新聞稿件時,稿件要表達的內容和主題思想直接確定了新聞應該用什麼語氣、語態和節奏來播報。

比如“一個老人在雨中摔倒受傷后居然沒一位路人上去幫忙,但有旁人報警,待民警來處理”這則新聞,乍一聽沒什麼問題,老人摔倒,路人報警求助。可主持人在播報前就應該給這條新聞定個基調:這是一條表揚路人報警救老人的新聞嗎?恰恰不是,這條新聞反映了當下很多社會問題,曾經發生過攙扶摔倒老人卻被訛詐的事件,使很多人不敢見義勇為。很多善良的街坊可能那一刻是想沖上去幫忙的,但卻因為僅僅一次的誣告或訛詐停下了上前救人的腳步,不想做了好人還被人冤枉,連累自己。新聞的表象和新聞背后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地方,主持人說這條新聞時內心不應該是冷漠平淡的,怕連累自己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並不鼓勵這麼做,因為這只是極少數的個案,整個社會風氣依然風清氣正,主持人應該通過自己對事件的認知以及社會影響力來傳遞正確的觀念。

因此,在新聞事件的評論裡,主持人是這麼表述的:“我們首先要表揚那位報警的群眾,但我想說的是,除了報警我們是否還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呢?雨中老人摔倒受傷,大家能不能把老人一起抬到淋不到雨水的地方?能不能看看老人的傷勢怎樣?為老人的搶救贏得時間!如果摔倒的是您的親人,您會希望周圍路人怎麼做呢?如果事件重演一遍,相信當時周圍的你我他可以做得更好。”主持人在遞進式的反問裡,心裡想要表達的是我們相信整個社會的正能量依然存在,不要被一絲負面情緒所困擾,人與人之間要建立信任和愛,所以語氣裡要充滿愛與包容,態度是堅定樂觀的,這就是一個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要給受眾傳達的正確導向。

還有一個例子,在民生新聞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因欠薪引發的跳橋秀,記者把事件曝光,引起了勞動部門的重視,通過一些行政和法律手段使逃跑欠薪的老板歸還打工者的血汗錢。老板受懲罰,打工者拿到了被欠的工資,皆大歡喜。主持人播報這條新聞時的語氣可以是同情打工者,強烈譴責欠薪的老板。但不久你就會發現,現在隻要遇到不公,或者什麼經濟、情感糾紛,常有人會採取跳樓或跳橋的形式引起公眾的注意,這已經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秀”了。這時民生新聞主持人再評論時語氣和態度就不能和之前一樣了,如果每個人遇到不順都採取這種過激的形式,豈不引來社會大亂?

所以,跳樓新聞再出現時,主持人要考慮到一味同情跳樓者會不會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需要用心分析稿件,跳橋跳樓者的實際情況是什麼,我們要如何面對這種事。這條新聞真正想傳遞的是中國是個法制社會,遇到不公或糾紛時,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才是正道,人人都要知法懂法、善於用法,不應耗費大量社會公共資源去吸引眼球,以滿足自己的私欲。

當完全吃透了稿件,確定了語態,不管使用嚴肅的還是調侃式的語氣來講述評論事件,我們的導向都不會偏離。

三、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評論面臨新的挑戰

對民生新聞而言,一個優秀的主持人不僅能對新聞事件進行准確客觀的報道,還要能對新聞內容做精准犀利的分析和評論。出色的評論既表現了主持人優秀的素養和熒屏形象,也體現了民生新聞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融媒體環境下,新興媒體的飛速迅猛發展使得廣大受眾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寬,時效性變強,互動性更直接,廣大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評價更加多元化,特別是隨著微信、微博和其他自媒體客戶端的廣泛普及,主持人的話語權不再是唯一。

就像南方電視台《今日一線》欄目,開播18年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從最初欄目、主持人和觀眾隻能以書信的方式溝通,評論也只是欄目和主持人的單向思考﹔到近幾年《今日一線》有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號,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回看新聞,上傳視頻和爆料,對熱點新聞事件闡述個人觀點,他們不會受到職業道德、身份背景和個人素養的限制,可以隨時變身“新聞評論員”。看似“話語權”的地位發生轉變,但成功的欄目和主持人應該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了解媒體發展趨勢,順勢而為,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開設以節目為主體的微博和微信,甚至是節目網站,開放新聞話題評論互動。

《今日一線》欄目的高收視率就充分得利於多媒體互動的展開,每天最新最熱辣的爆料可以讓記者第一時間獲取信息資料,網友也可以在爆料區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主持人在直播前就能分享眾多網友的評論,並有選擇地在節目直播中摘取評論,分享給廣大受眾。這不僅提升了民生新聞的評論開放度,也找到了節目、主持人和受眾同時思考的價值,還豐富了主持人的評論內容和視野,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在摘取網友的評論時一定要謹慎,有些網友對社會、對事件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很不友善的,民生新聞的主持人要用自己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加以辨別,把握不准的要和主編或把關領導溝通,確保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輿論導向不動搖。

四、民生新聞主持人的形象更要有時代感

這是一個網絡資訊發達的多元社會,如何在各類繁雜的資訊中吸引受眾眼球,也是電視主持人需要思考的。吸引眼球並不是要奇裝異服或是濃妝艷抹,而是要根據節目的定位,參考國際流行趨勢,在主持人的妝容、服裝、發型方面加入一些時尚元素,使其既大方端庄又靚麗,給人以美的享受。民生新聞主持人熒屏形象的定位,要緊緊把握“親民化”這一原則,外在形象的親民化很重要,一下子就能拉近和受眾的距離。

因此,主持人的服裝造型最好不要是一板一眼的古板,或是高高在上﹔同時還需與時政新聞的造型有所區分。比如女主持人可以用絲巾、襯衣搭配西褲、套裝裙或連衣裙替代正統的西裝,男主持可以用休閑西裝或襯衣、領結搭配馬甲替代傳統的西服。女主持的發型也應偶爾變化,可以根據服飾的不同搭配不同發型。配飾不宜過多,不要給人叮鈴哐當、珠光寶氣、很不職業的感覺。一兩件配飾往往就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人感覺不沉悶乏味,有一定的時代感。

民生新聞比較接地氣,聊的也是百姓身邊發生的事,妝容應盡量清淡自然。親切、自然、生動的播報是民生新聞與時政新聞的區別,因此主持人整體的搭配造型應避免產生距離感。好的、正確的造型有助於主持人更放鬆准確地表達內容,就如演員的造型能幫助演員更快入戲一樣,造型的調整有助於節目更貼近百姓,更生動光彩,更吸引眼球。

新時代,新的媒體環境下,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主持人既要在語言、語態、評論以及造型上,為適應整個融媒體大環境而做出適當的改變和創新,同時也要守好主流媒體的陣地,發揮主流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新媒體形成互動機制,最大程度賦予節目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