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對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研究
——以“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公眾號為例
摘要:互聯網時代,媒體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在潛意識地向用戶傳遞觀念。掌握世界話語權的西方媒體對全世界多數人世界觀的建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國媒體塑造中國國家形象時,需佔據主動權。微信在國內與國際的用戶量不斷攀升,通過微信獲取新聞信息已經成為部分用戶的習慣。本研究選取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發布的微信文章作為研究對象,了解該公眾號是如何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的,最后總結其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
關鍵詞:中國國家形象﹔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國家形象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國家本國民眾對自身國家的認知和其他國家對該國家認知的集合。對於中國而言,外國媒體向外國建構的中國國家形象是基於另一種角度。而具有一定世界話語權的新聞媒體大部分為西方國家,且英語是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以英語為載體的傳播內容更能被全世界更廣泛的人群知曉。中文雖是全球使用者最多的語言,但國際上更傾向於英語的表達。因此,語言是一大影響國家形象建構的因素。正是因為如此,既使用英語,又具有一定世界影響的媒體在展露中國國家形象新聞話語傳播的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較少。
一、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的簡介
中國日報作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是國內外高端人士首選的中國英文媒體。而根據中國日報官方網站顯示,中國日報全球發行90萬份,其中海外60萬份,另外,中國日報的全媒體用戶總數累計超過9000萬,其影響力是其他中英雙語媒體難以企及的。而隨著微信在全球的推廣,微信國際用戶數量也在逐年提升。由此,微信公眾號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在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方面上,能起到與傳統媒體相媲美的作用。而中國日報在新媒體上具有突出表現的即為“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
二、樣本的選取與具體分析
本研究即從微信公眾號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出發,主要以包含“中國”關鍵詞為標題的文章作為研究樣本。截止2018年9月30日,該公眾號有735篇相關文章,然而其中關於中國日報的自身發展、變革和慶賀,以及一些廣告推文等內容並不包含在本研究范圍內。最后,筆者根據本研究的著重點進行篩選,最終得到374個初始樣本。
由於微信文章與傳統媒體報道內容不同,且其文章結構沒有固定模式,所以筆者選取以下幾個最能抓住新媒體時代用戶關注點的要素來進行具體分析。
(一)標題
標題是抓住用戶眼球的最關鍵要素。從2015年開始,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的標題風格多與網絡熱詞相聯系。標題“累覺不愛?NO!中國日報同學奉上驚艷兩會成績單”,其中的“累覺不愛”正是網絡用語。而“熱成狗了”、“美炸了”、“太帥了”等帶有明顯情感傾向的感嘆詞也被運用在標題中,令用戶產生面對面的互動感。將標題設置為問題的標題數量也較多,豐富的標點符號與語氣詞的醇熟運用增添其神秘感。如此,標題的設置未落入陳舊樣式,適當留下懸念,吸引用戶點擊查看,又並未走向標題黨的極端。
按照標題的擬定來講,親民且能夠產生共鳴的標題促進用戶閱讀量的增加,以此吸引更多用戶關注該公眾號,形成良性循環。
(二)信息來源
新媒體對於信息來源的處理多是模糊的,從多方轉載內容、搶佔先機發布報道是信息時代新媒體平台的實際操作方式。但中國日報雙語新聞本身背靠中國日報,其專業性較之其他自媒體更高。
該公眾號文章的信息來源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為原創文章,二為轉載其他媒體文章,三為中國日報網站搬運文章。第一類文章會在其標題前面加上不同標識的“原創”字樣,或是在標題中有“獨家”字樣﹔第二類文章可以簡單地細分為兩小類,轉載引用外國報道文章和中國報道文章。國外報道文章多以西方國家的媒體為主,例如華爾街日報、CNN、BBC。而國內報道文章多轉載自官方媒體,例如新華社、中廣網、北京晚報﹔第三類文章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以跳轉至中國日報官網。除此之外,同時仍存在一定數量的未明確表明信息來源,即沒有標識“原創”也沒有轉載自某個媒體的內容。
另外,該公眾號微信文章中出現的直接引語有出處,社交媒體評論有截圖、有用戶名,不存在類似於“根據相關人士說明”等模糊的觀點表述。總體而言,中國日報雙語新聞的信息來源是明確的,且具有較高可信度。
(三)個體呈現
中國國家形象的正確塑造除了對國家方針政策、慶典大事等的描寫之外,還離不開中國人性格與精神的展現。普通中國人形象與中國國家形象緊密相連。中國老奶奶在加拿大幫助鄰居、中國父母對外國女婿的關愛、建立艾滋病兒童學校的中國第一人等都從字裡行間表現出了中國人的優秀品格。
與隻以中國人為主的文章相比,外國人個體參與的文章數量更多,例如非洲人認為中國熱、外國人理解的中國變化、老外在中國的求職困境等。美國的艾瑞克與英國小哥方丹是外國人個體呈現次數較多的特殊案例,他們全程為用戶講述不同的主題,如對兩會、十九大的理解。從作為個體的“他者”角度向更廣泛的國際個體傳播中國信息,這兩人可被視作連接中國與不了解中國的外國人中的橋梁,比國人更能打破中國與別國的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
(四)用戶反饋
移動互聯網的興盛,交互性的媒介模糊了傳者與受者的界限。用戶參與媒體報道的可能被大大增加。評論能被即時更新到報道正文之下,其表現的觀點態度儼然能被視作內容的一個特殊部分。用戶可見留言是公眾號經過篩選之后呈現出來的。被篩選之后的留言態度從另一角度可被理解為公眾號本身想要呈現的觀點。除了作者,其他用戶不能回復可見留言,但其他用戶能夠給被篩選出的留言點贊。留言的順序是按照點贊量從高到低進行的簡單排序。
按時間來看,研究樣本中的用戶可見留言是經歷公眾號的發展后才逐漸豐富起來。其中的原因有內容的進步與粉絲的增加。總體而言,留言分為兩類,一為對內容的評價,二為對微信公眾號的評價,且多為正面評價。從留言的語言形式來看,研究發現公眾號有意識將中文與英文評論篩選出來作為留言,不過中英文留言數量懸殊過大,以中文留言數量為絕對優勢。
由此可見,用戶反饋即是從不同人的觀點裡佐証了正面積極的中國國家形象,加強文章內容的可信度,引發用戶共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