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策劃與創新
——以《圓桌派》為例
摘要:在真人秀扎堆、快餐式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今天,“跟風”、“同質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易導致觀眾產生疲倦感。而《圓桌派》、《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為綜藝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綜藝節目創新了文化的呈現形式,應用互聯網思維,打破與年輕群體之間隔閡,增強節目的傳播效果。本文將以《圓桌派》為例,從節目理念、談話形式、話題選擇與內容創新、現場設計等方面,分析新傳播生態下該節目的策劃與創新,以期為國內綜藝節目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與思路。
關鍵詞: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創新﹔儀式感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據《2018年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網絡綜藝節目從2017年的197檔大幅增長至385檔。網絡綜藝的產出數量幾近瘋狂,市場規模持續攀升,成為網絡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熱潮之下,網綜市場仍存在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單純速食類的娛樂綜藝節目早已滿足不了受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當下“娛樂過剩”與充斥著碎片化信息的環境下,大眾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食糧,來打開獨立與深度思考的閥門。因此,具有深度與內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開始興起並火熱起來。
一、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概述
網絡綜藝節目是指以電視綜藝節目形態為基礎,依托互聯網平台,制作的一種節目形態。其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的形態與樣式,但採用互聯網思維,利用全媒體進行傳播,深刻把握網絡傳播的特性與互聯網時代受眾的需求。而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則是以傳播文化知識為主要目的,兼具教育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特殊節目形態。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運用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與手段融入文化元素,始終希望能以更年輕、更放鬆、更有趣的傳播方式來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力爭不斷提升觀眾的文化素養。
二、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分析
(一)節目理念新穎創新,達到雅俗共賞
《圓桌派》從2016年10月首播到現在,已經播到了第四季。憑借高品質的內容,《圓桌派》節目口碑穩步上升,第三季也在豆瓣上獲得9.2分的高分。憑借優良的制作水准與高品質的內容廣受好評,成為很多網友的新晉下飯節目。《圓桌派》是一檔由著名媒體人、文化名嘴竇文濤攜手優酷打造的全新“活色生香”聊天真人秀節目。它延續了竇文濤一貫的主持風格,話題多樣、內容豐富,並扎根互聯網平台,嘉賓流動,開啟全新的“談論+互動”節目模式。
《圓桌派》以圓桌為名,派即π,由圓生發,無窮無盡。節目旨在體現圓桌席上人人平等,並還原生活中發生在圓桌旁、海闊天空的精彩聊天。嬉笑言談中彼此迸發出的智慧火花。一期一個引發思考的話題設置,交流價值觀點。節目中來自各行各業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豐富社會閱歷的嘉賓們拋擲觀點、各抒己見,由淺入深、由小見大,以聊天的形式去傳播文化。它是如此地雅俗共賞,讓精英通往大眾,讓大眾走近精英。
與傳統的談話節目不同,《圓桌派》的談話路徑是非線性的,沒有刻意突出主持人的話語權。嘉賓的獨到見解和個人風格通過談話得到展示,使得節目內容生動廣泛,信息知識量充足。節目並不在意觀點是否針鋒相對,而是以一種聊天的方式進行,相對輕鬆平和,使觀眾以一種虛擬參與聊天的方式收獲知識和愉悅身心。《圓桌派》為快節奏生活下焦慮的大眾提供了一個心靈休憩之所。
(二)嘉賓主持完美配合,進行思想碰撞
主持人是一檔綜藝節目的門面擔當,更是一檔談話節目的核心。尤其是作為一檔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對主持人的文化底蘊與專業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竇文濤可以說是《圓桌派》的靈魂,他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獨到的見解、廣博的知識面與高雙商讓嘉賓和觀眾都倍感舒適,聊天談話時輕鬆有趣又能准確把握住全場。由於播放平台為優酷這個網絡平台,語言環境相對開放,所以主持禁忌相對較少。節目中,竇文濤能夠用較成人化與社會化的主持方式,呈現一個老友聊天的感覺,富有人情味。聊天過程中,他總是樂呵呵地在那兒給嘉賓續茶、接話題、遞話題。在不同的選題下,竇文濤一定會提前做好准備功課,熟悉話題的相關內容,可以不用特別精深但是要廣博,這樣在節目中才能有更多的話說。此外,主持人還需要對現場嘉賓的知識背景及個人風格有所了解,在談話現場能夠針對每位嘉賓的涉及的專業領域適當地提出一些問題。同時,節目中主持人通過使用正確有效的反饋機制,往往能夠調動嘉賓的談話熱情,從而優化節目效果。在《圓桌派》中,竇文濤經常使用“誒”這個語氣詞,用二聲揚調並配合表情來表示“原來如此”或“恍然大悟”的意思,給到嘉賓有效的反饋與激勵。
《圓桌派》的特殊之處在於,聊天中的觀點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節目以“人”為核,主持人“弱化”自己的形象,與嘉賓處於平等的位置,以引導談話的身份讓嘉賓們彰顯個人形象與特色﹔以”秀“為輔,談話時輕鬆不做作,主持人和嘉賓們經常自黑,以幽默的語言讓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更好地融合,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實現雅俗共賞。
《圓桌派》告別明星當道的嘉賓陣容,大多選擇各個領域的精英人士與專業人士。例如節目的常駐嘉賓馬未都是著名收藏家、古董鑒賞家,也是個名副其實的文化雜家。節目中他以豐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帶給觀眾不少亮點與知識點。青年作家蔣方舟也是《圓桌派》的常客,她擁有深厚的寫作功底與文學素養,時而自黑顯示出自己的可愛。同時,她也是節目中年輕一代的代表,以年輕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觀點中經常冒出新時代的詞匯,促進思想的碰撞。備受觀眾好評的嘉賓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常常干貨滿滿、見解獨到。在第三季第三期關於渣男話題的分析中,李玫瑾教授則從專業的犯罪心理學、性別文化等多角度,結合現實案例進行細致地分析,她的到來極大促進了節目話題的深度解讀。當然,《圓桌派》的嘉賓陣容不固定,還有許多具有獨特風格與個人魅力的嘉賓。節目會根據話題的選擇、嘉賓的時間等各方面因素進行嘉賓的選擇和搭配,還會不定時邀請音樂界、影視界、美術界等跨界嘉賓,帶給觀眾更加多元化的解讀,帶來更精彩的“思想盛宴”。
(三)節目話題多元廣泛,注重內容品質
《圓桌派》中,聊天內容豐富多樣、包羅萬象,但始終貼近大眾生活,把握廣大觀眾的心理需求。在《圓桌派》的前三季節目中,社會熱點話題是最多的。如第三季中,有聊“人設:粉絲時代人設屬於誰”、“界限:社交時代有沒有男女之防”、“渣男:如何一眼識別渣男”,還有“佛系”、“爛片”等話題。熱度高的話題,有助於引起觀眾的注意與思考,增強代入感,也更加具有傳播意義和價值。《圓桌派》的話題著眼點並非是信息的簡單傳遞與分享,它運用理性化、多元化、深層化的解讀,有效地幫助網絡與生活中的知道分子們交換著談資與學識,並使各種官方消息和民間話語找到一個相得益彰的表達出口,各方觀點發生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面對永遠不缺乏節目的網絡市場,用戶所敬重與喜愛的永遠是有品質、有內涵的內容。在注意力經濟盛行下,優質的內容始終是增強用戶粘性、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必要保証。《圓桌派》節目有深度、有內涵,對於話題的討論突破詞語本身的限制,其將精英文化與草根文化相融合,解讀的視角通常側重平民化。每期節目都會從社會熱點事件中汲取靈感,將嘉賓的專業知識與平民化解讀視角相結合,大大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引發觀眾的共鳴。例如第三季第三期的話題是“渣男”,聊天內容則從現實案例出發,由江歌案中的陳世峰、上海殺妻藏尸案的朱曉東分析渣男的典型。從犯罪心理學、教育學、性別文化等方面進行發散性思考,打破日常對渣男的局限認識以及傳統的思維習慣,在嘉賓與觀眾的固有學識上不斷尋求突破。節目中,談話內容看似鬆散,但每個會話的背后都有其結構,且各個結構之間的邏輯緊密相連,做到節目內容“形散而神不散”。談話以小見大、以個人看整體,挖掘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人倫與社會關系,使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收獲不少知識,也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嘗試去解讀理解生活。
(四)人文元素貫穿全程,增強聊天儀式感
扎根於互聯網時代的《圓桌派》,相較於同是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更加關注聊天的儀式感,強化儀式空間的建構。節目中,主持人和嘉賓圍繞著一張圓桌進行聊天,圓桌寓意圓潤,與節目名稱中的“圓桌”完美呼應﹔而派則取π得同音字,寓意看似精准,但其實沒有明確的答案。正如每次的談話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嘉賓們發表自己的觀點,但節目中並不會給出准確的定義或是是非鮮明的論斷,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場景的設計體現出節目的主旨與其獨特的魅力。
節目現場除了一張圓桌與幾把椅子,還放置一些木質的書櫃、茶具、香爐、精美的小食等,給節目一個古朴的感覺,策劃出茶話會的味道。觀眾也仿佛身臨其境,想到跟老友喝茶閑談的情景。“講故事的藝術得益於聽故事氛圍的營造”,這樣的場景設計能讓嘉賓和觀眾都能進入一個舒適區,讓嘉賓沒有了包袱,讓觀眾緩解了焦慮。
此外,在每次談話開始前主持人都會點上一支香,為嘉賓們沏好茶。伴隨著歡快的吉他彈奏,節目鏡頭展現場景布置中精心唯美的細節,營造別樣的美感。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圓桌派》打造泛娛樂時代下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選擇將聊天場景設置於典雅寧靜的文化氛圍中,讓觀眾置身其中、靜心思考。觀眾處於參與或旁觀的狀態,可贊同可批判,從聊天中不斷受到啟發、展開自己的思考。
三、結語
在信息爆炸、觀點泛濫的時代,各式各樣的內容鋪天蓋地地襲來。《圓桌派》則挖掘垂直化的小眾審美訴求,突破傳統談話類節目的瓶頸,邀請精英人士以聊天的形式表達觀點、傳播文化,集教育功能與娛樂功能於一身,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贏得廣泛好評與優異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圓桌派》的成功無疑對於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而作為網絡綜藝浪潮中的一股清流,《圓桌派》同樣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婧.網絡談話節目的儀式表達——以優酷視頻《圓桌派》為例[J].青年記者,2017(32):79-80.
[2]沈芮妃.談話節目《圓桌派》的會話結構[J].青年記者,2017(18):72-73.
[3] 盛道利,張千.網絡談話節目《圓桌派》中的“真”“人”“秀”[J].西部廣播電視,2017(12):99-100.
[4]王欣穎.文化類網絡綜藝節目《圓桌派》的傳播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5]吳怡醇.傳播學視閾下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成功之道[J].新聞研究導刊,2018,9(5):25-26.
[6]袁麗紅.從口頭文化角度分析《圓桌派》節目成功的原因[J].新聞研究導刊,2017,8(24):90-91.
[7]黃翔宇.從《圓桌派》管窺電視節目策劃的魅力[J].傳媒論壇,2018,1(14):84-8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