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1期

城市宣傳中的微視頻敘事特色及符號的運用

——以《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微視頻為例

王馨慧 馬弋飛
2019年11月29日16:48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遼寧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摘要:自1978年開始,中國大力實行改革開放並取得巨大成就,恰逢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了《中國一分鐘》微視頻,以一分鐘時間為單位,借助不同具有代表性的符號展現四十年來中國各個城市的巨大變化與迅猛發展。微視頻中的敘事手法以及符號的運用代表了當今新媒體環境下的城市宣傳策略,本文以《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為例,深入探究微視頻敘事和其中符號對於城市宣傳的作用。

關鍵詞:微視頻﹔敘事特色﹔視覺修辭﹔符號﹔城市媒介形象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4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城市化正在高速發展,不同城市展現出不同風貌,在新媒體環境下,城市開始建構獨一無二的城市媒介形象。傳統的城市標語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而如今,社會的快節奏與網絡時代下的信息爆炸,使人們更傾向於碎片化閱讀,這就促使了圖像與視頻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微視頻開始進入了受眾的視野。《人民日報》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推出的《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微視頻在社會各界都引起了極大的影響和極高的評價,這無疑成為了建構城市形象的范例。

本文以《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為例,從微視頻的敘事特點和在符號的運用角度來分析其對於城市媒介形象構建的作用。

一、《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的敘事特色

微視頻是時長控制在30秒至20分鐘之內的視頻短片,在短時間內呈現抓人眼球的內容並不容易,所以微視頻起碼要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微視頻中運用了許多敘事手法來展現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滄桑巨變。

(一) 短時証巨變,長鏡見未來

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時間節點,為了展現出中國的進步與發展,大多數媒體選擇了氣勢宏偉,制作精良,斥巨資打造而成的記錄片來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禮。長篇大型紀錄片在各個領域應用廣泛,例如中國傳統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后引起廣泛關注。但是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人們每天接觸的新內容層出不窮,在時間有限、信息量巨增的狀況下,信息碎片化變得尤為重要,可是這也不意味著信息要因此而失去營養。《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與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合作推出的《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以微視頻的形式,以一分鐘時間為載體,講述了中國不同城市四十年的變化。

微視頻中擺脫了傳統紀錄片的播音員配音講述故事,創新了將音樂與畫面完美結合,將中國的偉大全部用最簡單的數字表現出來,以小見大。例如該系列片中推出的第一集《黑龍江一分鐘》,以各個領域的一分鐘交出四十年來的“龍江答卷”,比如:一分鐘,1237千克五常大米流向餐桌﹔一分鐘,丹頂鶴在自然保護區滑翔500米﹔一分鐘,312人走進冰雪童話世界﹔一分鐘,對俄羅斯實現進出口20909美元等等。這些數字的運用將黑龍江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成就表現的更加具象。微視頻中以一分鐘的時長作為單位,使受眾可以將四十年來社會的進步拆分為自己能夠深刻感知的時間,再用數字將所有事物的發展具體化,讓國民可以感到驕傲,深知國家的進步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同時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如果單純用數字堆疊四十年來的進步也是不可取的方式。所以在該系列視頻中,還花了許多心思在鏡頭的運用上,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空鏡頭與長鏡頭的運用。在以往的許多紀錄片中,難免會出現空鏡頭和長鏡頭令人感覺乏味無趣的現象。但是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中,兩種鏡頭的交替運用正是點睛之筆。

空鏡頭,又叫做“景物鏡頭”,在畫面中沒有人,導演會在空鏡頭中輔助自己表達情感。長鏡頭,是相對而言較長的單一鏡頭,整個鏡頭中不會加入剪輯。將空鏡頭與長鏡頭良好結合運用在該系列片中,使情感表達更加到位,使圖像具有更深遠的意味。例如,在《內蒙古一分鐘》的視頻中,運用空鏡頭拍攝的在萬裡草原上萬匹駿馬自由馳騁、神舟飛船一瞬即沖破雲霄,極具震撼力,將草原風光一展無余。在運用長鏡頭,俯瞰草原中的大好河山,鏡頭的延伸也更烘托了中國的氣勢,就像駿馬一樣在世界舞台上馳騁。例如在《黑龍江一分鐘》的結尾部分,選擇了長鏡頭,俯瞰碩果累累的黑土地,“中國夢”的漢字用谷物呈現其中,配合著鏡頭的拉伸,體現出來的絕不僅僅是我們物資豐富,生活幸福,更是借助長鏡頭在表達“中國夢”永不停歇,改革開放仍在繼續,我們仍然為了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斷奮斗。

(二) 敘事角度緊隨城市發展,由一城及一國

城市化的進程不會停止,這也要求媒體在城市宣傳中要突出每個城市的獨特之處。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中,人民日報做到了求同存異。“求同”在於每一個城市的微視頻中都體現著四十年改革開放取得的重大成果,表現每個城市的嶄新風貌。例如所有沿海城市均在微視頻中呈現了港口的進出口貿易,為中國所帶了經濟增長數值可觀。所有城市的技術發展也都成為敘事重點,車間廠房等流水線生產的鏡頭頻頻出現在視頻之中。每個城市在環保上的進程也得以體現,例如在《河北一分鐘》裡,講述的光伏發電的新技術、濕地面積加大等等這些都順應了當下我國“金山銀山比不過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

而“存異”就在於在微視頻中體現出每個城市的獨到之處,不可千篇一律。例如在《海南一分鐘》的微視頻中,旅游業成為了重點突出的敘事角度。在解說詞中講述到:一分鐘,22名游客感受天涯海角之美﹔一分鐘,一位國際友人免簽入境海南﹔一分鐘,3.67噸生猛海鮮驚艷世人味蕾。在海南開幕的博鰲會議也呈現其中,配合圖像,完美地呈現了海南的城市形象——旅游之城,開放之都。在《遼寧一分鐘》裡,敘事重點放在了重工業發展中,在解說詞中提到的:一分鐘,鞍鋼生產2.09噸高鐵鋼軌﹔一分鐘,遼寧造機床精准運動12萬次﹔一分鐘,華晨生產線拼裝一台汽車。這些都在體現著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為國家的重工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工匠精神、遼東風情成為了遼寧的代名詞。也在回應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計劃。

在每一座城市的微視頻中都在通過各種方式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同時也在體現當今中國的許多發展觀念和發展計劃。讓觀眾意識到,中國的發展是全中國各個角落齊心協力,攜手並進的成果。

二、《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的符號運用在城市媒介形象構建中的作用

運用微視頻的形式獻禮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十分新穎獨特,並且符合當今媒介發展趨勢。將語言、圖像和音樂等多種形式緊密結合,在微視頻中運用大量符號可以極大程度地展現城市的變革與發展。城市宣傳片層出不窮,但如何能更好地運用符號表達出背后的象征意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這裡以《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的幾個微視頻舉例進行研究。

(一) 符號的象征意義

雖然在不同城市的微視頻中力求展現中國的不同風貌,但是整個系列的微視頻宗旨在於呈現四十年來整個中國的進步,所以在許多符號的選擇和運用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河北一分鐘》、《天津一分鐘》、《北京一分鐘》這三個微視頻為例,在其中都有人工智能、大數據、高鐵“復興號”、“天河三號”計算機等等出現,這些符號代表的不僅是當地的科技發展,背后的象征意義更凸顯著中國科技強國的發展理念,至2018年,中國的計算機技術遠超世界上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高鐵技術更是首屈一指,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匹敵。在這三個微視頻中也都有長城、故宮、鳥巢、古文化街等著名景點的出現。一方面這些符號代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引無數外國游客來到中國觀光,我們的生活也從生理滿足提高到精神滿足。另一方面,其背后代表的更是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我們在追趕時代的步伐的同時,也會永遠銘記歷史、銘記中國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歷史時刻。也在向世人展示,中國的成功絕非一朝一夕,而是穩步前進。

還有很多符號的運用,都不僅僅是停留在展現當下,符號背后的象征意義是多元的、具有暗示性的。這一系列的視頻與其說是不同城市的改革開放宣傳片,倒不如說是四十年中國的縮影。

(二) 微視頻中的視覺修辭

如果在視頻中僅僅是將各種符號堆疊在一起,那麼這個視頻一定不會有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所以在這個時候符號的安排和與其他元素的編排變得很重要。這就是巴特在《圖像的修辭》中所提到的視覺修辭。視覺修辭是一種以語言、圖像以及音像綜合符號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視覺效果為目的的人類傳播行為。通常考察視覺修辭從三個方面入手:語言修辭、圖像修辭、綜合視覺修辭。在這裡,以《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為例,主要從圖像修辭和綜合視覺修辭角度來分析微視頻中的特點。

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微視頻中,值得關注的同樣還有圖像修辭中的光線的運用。在多個城市的微視頻中都有用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象。日出日落展現了這一天中城市的變化,在《上海一分鐘》的微視頻中,日出后的上海迎來的是繁忙快節奏的一天,高精尖技術的無數次計算、港口貨物的無數次進出口等等。日落后的上海展現給我們的是另一個面貌,浪漫輕鬆的氛圍更令沉醉其中。日出與日落的多次運用更體現的是中國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像是初生的太陽一般蓬勃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也沒有因此而失了它溫柔可愛的一面。例如在《雲南一分鐘》的微視頻中,金光普照玉龍雪山、光影穿過叢林,再配合上延時攝影的手法,將城市獨有的韻味展現的淋漓盡致。

中國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大國,所以中國更不能用一種顏色代替。在這一系列的微視頻中,多種顏色的運用也為意義的表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國一直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也在響應習近平主席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各個城市十分重視環境的保護和發展。綠色被大量運用於微視頻之中,《貴州一分鐘》中長鏡頭呈現的4.19公頃的森林、《內蒙古一分鐘》裡駿馬奔騰的一望無際的草原、《天津一分鐘》裡面呈現的綠肺濕地等等,綠色代表了生機,代表了希望,代表的是中國可持續理念,是中國承擔起保護地球環境這個重任的責任感。

在符號中我們運用了大量中國歷史景觀,那麼紅色不可或缺。貴州的紅色足跡、上海的中共一大會址等等這些紅色回憶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足跡,同樣紅色也代表這吉祥、代表著幸福生活。還有很多顏色運用都十分重要,金黃色的油菜花和稻田代表著豐收和富足,雲南花城中五顏六色的鮮花代表的是我們生活的絢麗多彩。這些色彩要比語言更具有說服力和震撼感。

綜合視覺修辭的分析中包括語言、圖像和音樂等方面,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中音樂的作用同樣重要。一改往日其他宣傳片音樂從一而終的習慣,在《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的微視頻中,音樂多次變換,與視頻原聲也進行融合,再加入一些音效,使這個微視頻中音樂和符號、文字一樣,都在講述故事。例如在《雲南一分鐘》的微視頻中,音樂在最開始就加入了民族特色樂器,清脆的鈴鐺和沉重的大鼓結合到一起,配合上舒緩的音樂將民族風情描繪的惟妙惟肖。在《北京一分鐘》、《上海一分鐘》等微視頻中展現的激烈緊張的賽事,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上奮勇拼搏時,激昂的音樂融入進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體現了中國人民的熱血和愛國情懷。在許多城市的視頻中,手工藝人的叮叮當當的錘子聲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藝術品,更是匠人精神。音樂節奏的變換牽動著觀看者的情緒。在這一系列的微視頻中,可以總結發現,微視頻多以人文符號開始,配合柔和舒緩的音樂,如山澗流水一般沁入人心,然后隨著符號意向的變換,轉移到科技、經濟等強國興國,能展現國家形象的這些符號上時,音樂節奏加強加快,讓人熱血沸騰,這體現的更是中國永不言棄,勇往直前的意志力。

符號的堆疊並不能完成傳遞精神的使命,將所有符號與各種手段結合到一起,將修辭手法運用到影像中,而不僅僅局限在文字上,這樣傳播的效果獲得了顯而易見的提高。

三、新媒體環境中的微視頻助推傳播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媒體的運作方式,促使了新媒體的誕生,新媒體的出現又再次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深度閱讀在逐漸消失,加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所以碎片化閱讀成為主流。曾經的長視頻宣傳片已經被人們忽略甚至遺忘,所以媒體研究了新的方式進行傳播——微視頻。

微視頻即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呈現高濃度的內容,主題集中、內容短小,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另一方面視頻本身就具有真實性的特點,這種信息傳播要比文字更讓人接受和相信,微視頻通過一定的剪輯方式,讓人們一目了然視頻中核心內容,在城市宣傳中突出主題、突出特色尤為重要,冗長乏味並不適合城市宣傳。隨著技術的發展,微視頻呈現的信息量並不會受到時長的限制,技術整合可以使多種手段、多種技術集合在這一個微視頻中。可以在視頻中加入動畫、運用大數據技術、算法推薦技術整合最適合受眾,最受歡迎的內容濃縮其中,比如可以在城市宣傳中運用動畫技術還原城市歷史,擺脫了沉悶枯燥,做到了更具特色、受眾范圍更廣,實現多元化展現。

四、結語

人民日報的《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微視頻是媒介融合的巨大成果,以一分鐘為時間單位,以小見大,展現了一個日益強大的中國,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充斥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這不僅體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果,也體現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信息傳播的變化。以此為例,更好地將媒介發展與城市宣傳結合一體,以從該系列視頻的成績來看,足以說明微視頻以及其中符號的運用十分適用於城市宣傳。媒體要探索更寬廣的道路,將微視頻充分運用,促進文化信息的廣泛交流與傳播。

參考文獻:

[1]周雅紅.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宣傳片的敘事技巧與傳播策略——以人民日報《中國一分鐘•地方篇》微視頻為例[J].視聽,2019(3):145-147.

[2]顧磊,馬雲.從文化符號角度看自媒體中的城市形象傳播與塑造[J].傳播力研究,2019,3(14):11-12.

[3]劉濤.意象論:意中之象與視覺修辭分析[J].新聞大學,2018(4):1-9+149.

[4]張意軒,尚丹.“中國一分鐘•地方篇”系列視頻創作談[J].青年記者,2018(31):29-30.

(作者簡介:王馨慧,女,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媒實務、媒介素養與媒介文化、影視文化研究﹔馬弋飛,女,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傳媒實務、媒介素養與媒介文化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