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9年第10期

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基於贛州市媒體融合發展情況的實地調研

謝新洲 杜燕
2019年12月09日16:46 |
小字號

【摘要】相較於省、縣級媒體融合發展,地市級媒體融合呈現空心化、邊緣化態勢。地市級媒體融合,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媒體融合實踐的快速發展,是媒體融合戰略全面鋪開並向縱深發展的關鍵一環。通過對江西省贛州市媒體融合發展情況的實地調研,從媒介內外部資源協作視角出發,對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發展中不同媒介資源的獲取、利用及配置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並基於動態能力理論,結合當地的政策與市場環境,就如何提高主流媒體感知、整合、學習、創新資源能力,優化媒介資源配置,提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地市級媒體融合﹔老少邊窮地區﹔資源配置﹔動態能力

一、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如何更好地將黨的聲音向基層傳播,成為目前我國肩負宣傳工作的各級媒體機構的共同職責和重要使命。當前,我國各級媒體融合實踐已“全面鋪開”並向“縱深發展”。而在地方媒體融合實踐中,現有的政策重點都落實到了省、縣級媒體層面,針對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在政策引導和支持上還處於“空心”地帶。當下各地的地市級媒體是基於我國行政區域劃分以及鼓勵“地方辦報”“四級辦台”的歷史上的方針和政策,逐漸形成的媒體機構。針對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處於“空心”地帶的困境,研究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現狀與問題有其特殊意義。

(一)背景: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與特殊性

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在於,相較於省、縣級媒體,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緩慢,問題較多,且當前學界及業界的關注相對較少。在具體實踐中,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面臨著扶持政策及資金短缺化﹝1﹞、信息內容同質化﹝2﹞、體制機制僵硬化、人員結構老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地市級媒體的融合發展。

而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特殊性,一方面在於地市級媒體在我國四級媒體機構格局中肩負著承上啟下的角色,是思想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在於地市級媒體用戶群體的差異性,不同級別的城市用戶在媒介使用和信息消費習慣上有所不同。﹝3﹞因此,基於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在政治邏輯以及市場邏輯下的特殊性,面向當前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現狀及問題,提供符合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特色的實施方案與對策建議顯得尤為重要。

(二)意義:老少邊窮地區媒體轉型是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關鍵一步

當前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研究者多集中於地方媒體管理者及從業人員,其研究對象多集中於地市級黨報與電視台,研究內容主要是:不同類型地市級媒體的戰略轉型與創新機制研究,現實困境與問題研究,發展策略與建議研究等。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一是當前地市級媒體融合的現狀研究多為局部研究,缺乏對現狀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二是問題研究多停留在表層,缺乏透徹的理論分析與實証數據支持﹔三是缺乏以問題為導向的對策及建議研究,其策略研究可操作性不強,難以真正助力融合效率的提高。因此,需要學界從理論及實踐層面給予地市級媒體融合發展更多關注。

媒體發展與當地社會經濟水平密切相關﹝4﹞,我國區域傳媒產業發展呈現出非均衡的態勢﹝5﹞。東南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信息化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市場化程度較高,媒介資源與生產要素較為豐富,能夠較好地滿足媒體融合戰略對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的需求。而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發展緩慢,信息與通信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6﹞,人才流失嚴重﹝7﹞,資源匱乏,成為融媒體快速發展的掣肘。在媒體融合戰略向縱深發展的關鍵時期,推進老少邊窮地區媒體融合發展,一是能夠有效破解當地傳統媒體的生存困境,為其戰略轉型提供方向,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達成媒介資源配置最優化﹔二是提高老少邊窮地區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弘揚地區文化與精神,掌握輿論主導權﹔三是媒體融合的快速發展也有助於當地黨和政府對其相關扶持政策的宣傳與落實工作,例如西部大開發政策、老區扶持政策、精准扶貧政策等。通過思想宣傳與輿論滲透,發揮新媒體凝聚社會共識優勢,充分調動當地社會各界參與建設的積極性,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攻堅合力。

(三)問題的提出、理論框架與方法

“一城多媒”﹝8﹞是影響地市級媒體快速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不同媒體為爭奪有限資源,在市場機制不健全、制度設計不完善的前提下,難免出現惡性競爭,形成“囚徒困境”的局面,資源利用率難以實現最大化,導致資源浪費。這也成為探討地市級各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可能性的現實基礎。

本文基於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緊迫性與特殊性,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融媒體發展對媒體融合戰略向縱深發展的特殊意義,以贛州市為樣本,對當地宣傳管理機構及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

1.構建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分析框架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研究進路主要圍繞“技術—市場—政策”向前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均是圍繞著政治邏輯、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而展開。﹝9﹞通過回溯媒體融合的歷史可以發現,技術觸發了社會信息秩序的轉變,而市場與政治邏輯相互平衡共建了信息資源的社會分配制度。﹝10﹞

首先,媒體融合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戰略轉型,隸屬於企業戰略管理的范疇。從這一視角出發,媒體融合就是傳統媒體為應對信息環境的變化,在政治邏輯與市場邏輯的調節下,對媒介資源的重新獲取與優化配置的過程。因此,影響媒體融合的核心因素便是媒介資源配置問題。媒介資源的外延十分廣泛,依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媒介資源的類型不同,包括媒介信息資源、組織資源、技術資源、用戶資源﹝11﹞、物質及人力資源﹝12﹞等。結合地市級主流媒體的實地調研情況,本研究將重點關注媒介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用戶資源以及人力資源。

其次,在信息技術快速更迭的背景下,媒體融合戰略並非是一個靜態的、階段性戰略,而應該與時俱進,隨信息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管理模式,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動態能力理論是當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中較為流行的一個理論主張,具體指通過“整合、構建、重置公司內外部資源的能力,以適應快速的環境變化”﹝13﹞。

因此,結合以上觀點,本文從媒介內外部資源協作視角出發,對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發展中媒介資源的獲取與配置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並基於動態能力理論,結合地市級媒體當地的政策與市場環境,就如何優化媒介資源配置提出對策建議。

2.樣本選擇與研究方法

樣本選擇遵循典型性和重要性並重的原則,選取江西省贛州市作為調研目標,贛南地區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全市共轄14個縣級行政區,2018年戶籍人口總數為981.46萬,是江西省人口基數最大的地級市。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807.24億元,在江西省各地區生產總值排名中位列第二,但由於人口基數較大,其人均GDP在全省排名末位,全省13個國家級貧困縣中贛州市佔了7個。雖然贛南地區肩負著沉重的歷史負擔,經濟社會資源有限,但隨著《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台,贛州市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時代機遇。本研究選擇贛州市作為調研對象,一方面是因為贛州能夠反映出老、少、邊、窮地區媒體融合發展的普遍情況﹔另一方面,由於贛南地區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水平,在媒體融合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更具有代表性。對贛州市主流媒體及相關管理部門的深入調研,有助於揭示地級市媒體融合發展的現實情況和突出問題。

為全面、深入了解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在媒介資源獲取及配置上的現狀及問題,本次調研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及訪談的方法。調研單位包括贛州市委宣傳部、贛州市網信辦、贛州市文廣新旅局、贛南日報社、贛州廣播電視台、客家新聞網等。調查問卷主要涵蓋兩方面內容:一是贛州市媒體發展現狀調研問卷,旨在獲取贛州市互聯網及本地媒介資源的基本數據,由贛州市委宣傳部及相關管理部門填寫。二是贛州市級媒體及媒體融合建設效果調研問卷,效果問卷又分為A、B兩卷,分別針對媒體從業人員及當地群眾。其中,針對媒體從業人員對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建設效果的評價以及職業滿意度問卷調查,共收回電子版問卷144份,針對當地群眾對本地媒體及新媒體的使用情況和評價的問卷調查,共回收電子問卷188份。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本研究分別從媒體、政府服務、文化旅游三個方面出發,通過對調研單位管理層、實際工作層以及當地用戶層三個方面的人員進行訪談,共計訪談20人。其中,管理層訪談人員共計7人,側重點在於媒體融合的整體方案及規劃,包括相關機構的組織形式、經營管理模式等﹔實際工作層共計訪談13人,焦點在於三家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具體實踐,包括線上線下的媒介產品、服務、活動策劃等。

二、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現狀

目前,贛州市主流媒體呈三足鼎立態勢,由贛州廣播電視台、贛南日報社以及客家新聞網共同承擔黨和政府的思想宣傳及新聞輿論工作。其中,贛南日報社從2015年起成立新媒體中心,2017年新媒體中心改名為新媒體編輯部,從2019年1月起,贛州晚報停刊並全面轉向融媒體,結束了日報、晚報和新媒體部各自為政的局面。贛州廣播電視台是2014年由贛州廣播台和電視台合並而成,在職人數最多,人員結構復雜,自2015年起,嘗試從體制機制、平台建設、技術升級等方面入手推進融媒體發展。客家新聞網最早是《贛州日報》的一個網站,后單獨拆分並在此基礎上籌建而成,成為全國重點新聞網站,相較而言,因成立時間最晚,歷史遺留問題少,人才隊伍較為年輕,媒體融合進程較快。三家主流媒體內部融合進程快慢不一,圍繞平台、技術、信息、人才等,在媒介資源獲取與分配方面各有側重。

(一)平台搭建:為實現媒介資源整合提供基礎

為應對信息環境的變化,贛州市三家主流媒體一方面借助“微博”“微信”“今日頭條”“抖音”“澎湃新聞”等新媒體平台,共建新媒體傳播矩陣,基本實現了各平台之間信息內容的傳播共享。

另一方面,或引進融媒體系統平台,或自建基礎機房,各主流媒體期望建成集信息採集、生產、分發、交互、分析於一體的地市級媒體版的“中央廚房”,為實現媒介資源的聚合及轉換提供技術平台。例如,贛州廣播電視台計劃自主建設並分三步實現“中央廚房”的設計與功能,第一步已經完成了贛州網絡台APP和基礎硬件的建設﹔第二步預期在原有技術架構基礎上進行升級和改造自建“贛州雲”﹔第三步計劃將不同的“雲端”結合起來,打通不同運營商用戶的使用功能與服務。而贛南日報社則與北京太極技術公司合作自建基礎機房,建設“中央廚房”全媒體採編平台,目前基礎機房已搭建完成,下一步計劃進行技術升級,加入用戶互動、政府服務和電子商城,同時增加視頻系統和記者定位功能,加強與縣級媒體從業人員的溝通與聯系。與前兩家主流媒體相比,客家新聞網採用了“輕資產”模式,即通過引進第三方融媒體系統平台“津雲”,進行媒體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從而規避技術自主建設資金投入大的問題,而將重點放在新媒體產品的設計與內容生產等方面。三家主流媒體依據自身優勢資源,通過不同的策略選擇,推進融媒體的技術平台建設。無論是新媒體傳播矩陣還是融媒體技術平台,已基本完成搭建,將傳統媒介資源與新媒介資源聚合在一起,但還未涉及媒介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

(二)媒介產品:聚集媒介信息、技術與用戶資源

媒介產品的生產是媒介經營活動的基礎,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當地主流媒體能夠以媒介產品的形式較好地聚集媒介信息資源、技術資源以及用戶資源。首先,三家主流媒體能夠較好地利用新聞採編權,圍繞當地黨政宣傳以及本地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本地信息資源,設計媒介產品與服務。其次,當地主流媒體能夠有意識地將媒介用戶轉變為內容提供者,提高用戶資源參與度,擴大了信息來源與內容生產能力﹝14﹞。

客家新聞網創新性採用“H5+定制服務”的模式,通過H5技術加強用戶參與,扎根本地特色文化,如為贛州市紀委定制了系列個性化H5互動媒介產品,“好家風在我家——客家門匾的秘密”H5媒介產品,就是整合了媒介技術、信息與用戶資源於一體。門匾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個代表,每一個門匾代表一個姓氏,通過挖掘姓氏背后的廉政故事,以爺爺給小孫子講故事的形式,通過H5呈現出來,吸引當地群眾尋找自己姓氏背后的廉政故事。而《贛南日報》則更多地發揮黨報作用,從2017年開始策劃“主題誦讀”,以十九大報告、總書記重要講話、紅色故事、紅色家書等主題內容為主,每天一篇,邀請全市黨員參與內容生產,以音頻形式呈現。贛州廣播電視台在其時空贛州網頁上設置了“爆料”一欄,鼓勵當地群眾通過熱線電話或留言方式提供新聞線索,並由記者負責核實、跟進及深挖,加強與當地群眾互動,提高用戶參與度。

(三)人力資源管理:打通考核機制,促進人才轉型

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方面,為加速推進傳統媒體人向新媒體轉型,調動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三家主流媒體積極制定各種考核管理辦法推動媒體融合進程。一是取消傳統媒體記者身份,打通考核機制。例如,《贛南日報》為了增強採編人員的全媒體意識,保証稿件的質量和創新,制定了《贛南日報社(集團)全媒體採編部門考核細則》,從制度上培養記者的媒體融合意識。二是優化考評機制,提高採編人員積極性。例如,《贛州廣播電視台宣傳質量考核辦法》《贛南日報社(集團)全媒體採編部門考核細則》——記者見報、見網稿件積分辦法,《客家新聞網技術部崗位考核辦法》《客家新聞網新媒體部崗位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考核辦法的頒發,將新媒體內容生產與產品服務的數量、質量與崗位績效、薪酬體系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明確各崗位的工作職責,而且建立健全採編審流程、發稿規范、績效量化管理等。三是推出爆款新聞獎勵辦法,鼓勵採編人員創新實踐。

三、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地市級傳統媒體進行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媒介資源的獲取和配置利用問題是影響地市級主流媒體融合效果的關鍵問題,而媒介資源的配置與內外部環境的調適對媒介戰略轉型至關重要。因此,在對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現狀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贛南地區當地的政策與市場環境,以不同媒介資源的獲取、利用及配置為框架,分析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發展與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人力資源流失嚴重,新型人才引進難

媒介人力資源是媒介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15﹞,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傳媒業人才發展陷入困境。首先,受行業形勢影響,大量媒體人離職,人力資源流失嚴重。通過對贛州三大主流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滿意度調查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從業人員認識到行業人員流失嚴重的問題。通過訪談進一步發現,造成地市級主流媒體從業人員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從業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壓力與收入不對等。在問卷調查中,92.25%的從業者認為薪酬福利水平較低是人員流失的最主要原因,而工作壓力過大被認為是次要原因。雖然包括《贛南日報》、廣播電視台在內的主流媒體已經對考核機制、績效機制進行了改革,但是,由於當前本地區事業單位薪酬總量受到經營情況和市委宣傳預算層面控制,工資仍舊低於市同級事業單位,從業人員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二是媒體行業環境發生變化,從業人員對主流媒體發展前景喪失職業信心,缺乏安全感。在調研中,造成人員流失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從業者對自己所在單位以及媒體發展前景沒有信心。

其次,行政激勵機制下,無法充分調動現有從業者的積極性與創新性,難以滿足媒體融合轉型對人才的新需求。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從業者年齡結構偏大,對新媒體不敏感,學習動力不足,人才轉型遭遇瓶頸。

再次,地市級媒體職業經濟、社會地位下降,難以吸引符合媒體融合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在訪談中,媒體管理層及工作實踐層的從業人員普遍反映,與當年傳統媒體興盛時期相比,當前在與社會、經濟各部門進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明顯感知職業地位降低,缺乏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此外,受制於有限的編制名額與財政預算,媒體機構很難吸引真正掌握新媒體傳播規律與技能的人才,尤其是技術型人才,與互聯網公司的薪酬待遇相差懸殊。

(二)另起爐灶,未實現資金與技術資源利用最大化

當前,贛州市及所轄縣級媒體或另起爐灶、自主建設融媒體系統,或引進第三方系統平台,同一地區缺乏統一的技術規劃。其中,贛南日報社與北京太極合作自建了全媒體採編系統,客家新聞網引進“津雲”作為融媒體底層技術架構,而贛州廣播電視台則計劃分步自主建設“贛州雲”融媒體系統,而“贛州政務雲”則由華為與電信共建,“前端”APP則依托阿裡雲進行系統維護和運營。而與此同時,贛州市所轄縣域又分別採用了《江西日報》“贛鄱雲”以及江西廣電的“贛雲”融媒體中心系統,最終形成目前“贛州雲”“津雲”“贛鄱雲”“贛雲”“華為雲”“阿裡雲”以及自主建設全媒體採編系統等多個融媒體技術系統平台共存的局面。

各融媒體系統之間的實質性差別並不顯著,多為重復性建設,造成資源浪費,更為突出的問題是這些融媒體系統彼此之間互不相通。例如,“贛州政務雲”由華為和電信共建,其功能與服務無法在不同運營商用戶之間形成互通。而融媒體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形成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機構在思想宣傳與新聞輿論工作上相通相融,讓黨中央的聲音能夠更好地到達基層群眾,因此技術標准的統一和相融是必要條件。

同時,融媒體技術系統的研發、升級與維護均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另起爐灶、自主建設融媒體技術系統對地市級媒體將形成較大的資金壓力,資金投入不足,技術融合也難以為繼。

(三)信息內容同質化,內外部資源缺乏互動

受“一城多媒”現狀的影響,地市級各主流媒體面對同一信息源、用戶源、廣告源,競爭較為激烈。首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各主流媒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以各自融合為主,造成平台的重復性建設,導致內容的大量同質化,形成資源浪費。在調研中發現,三家主流媒體各自都有新媒體中心,並且均圍繞當前熱門的第三方平台建立了傳播矩陣,由於地市級媒體新聞信息資源有限,三家主流媒體作為黨媒,在內容上難有差異。通過對比《贛南日報》《贛州晚報》、贛州發布、贛州網絡台等四個微信公眾號文章,發現內容同質化嚴重,其標題內容重復率高達50%以上。平台的重復性建設,造成媒體資源浪費。

其次,對媒介資源的配置利用缺乏與當地政策和市場環境的互動,信息資源利用與外部政策資源以及市場資源缺乏有效嫁接,內外部資源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現在,當前贛州主流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難以走出當地范圍,與贛南地區作為贛粵閩湘通衢的關鍵節點城市地位不相匹配,未充分將媒體融合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另外,在街頭訪談中獲悉,當地群眾對本地信息及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醫療、教育、政務等社會公共服務領域。而當前主流媒體對本地信息的內容生產與傳播,仍主要圍繞黨政新聞展開,難與用戶形成互動。

四、贛州市媒體融合對策與建議

面對快速變化的信息環境,如何保持地市級主流媒體的競爭優勢,是當前媒體融合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所共同關注的問題。動態能力理論就是要解決在動態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如何不斷保有核心競爭優勢的問題,其核心是強調修正、整合及重新配置企業組織內部與外部資源以應對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16﹞從該理論出發,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應抓住贛南蘇區振興戰略帶來的時代機遇,通過提高主流媒體的動態能力,使得不同媒介資源的獲取、利用及配置達到最優,並與外部政策和市場環境及時匹配,通過資源配置與動態能力之間的協作,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實現地市級主流媒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對於動態能力的具體內涵和維度,盡管不同學派之間視角不同,但其共同點基本可以歸納為“感知、整合、學習和創新能力”﹝17﹞。“以市場為導向的感知能力”是動態能力的首要構成要素﹝18﹞,通過對贛州市的實地調研發現,主流媒體的感知能力尚可。在訪談中,管理者及業務骨干都明確能夠感知到“國家政策風向的轉變”及“市場機遇”,即媒體融合逐漸向縱深發展。但是,感知能力只是低階能力,隻有實現進階能力的轉化,才能保証持續競爭優勢。而贛州市主流媒體在“整合資源能力”“組織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因此,筆者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一是以產品為突破口提高整合能力,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地市級媒體,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媒體融合在相關政策、技術、人才、機制等方面遇到較大困難。在調研過程中,主流媒體管理者對於資金、技術、體制問題的訴求較大,認為媒體融合是需要高投入的戰略,而這些問題在當前都難以快速解決,因此,融合發展的推進速度也較為緩慢。在資源獲取難度高的情況下,為推進融合實踐工作,可以通過調整現有資源的配置模式來提高資源利用率。

一方面,通過媒介產品的形式將媒介信息資源、媒介技術資源以及用戶資源等進行有效融合,從小處入手,基於現有媒介資源,在媒介產品及服務創新方面下功夫,推動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融媒體技術系統雖“四處開花”,但系統間缺乏互動。在實地調研中,部分主流媒體管理者與技術骨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可以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減少對融媒體技術的高投入。在訪談中,技術骨干說道,“雖然,當前各主流媒體採用的是不同的融媒體技術系統,但是就底層架構而言是相同的”,這就為不同融媒體技術系統的交互提供了可實現的技術。可以通過特定節點技術以及定制技術服務將各“雲端”打通,並就統一的融媒體技術系統進行升級、維護及運營,以節約成本,提高資源效率。

二是通過建立跨地區、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流通與內部培訓機制,提高組織學習能力,滿足地市級融媒體對人才的新需求。媒體行業的變化對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更為多元化、專業化的需求。而對贛州市等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的地市級來說,新媒體人才,尤其是新媒體技術人才的引進以及長期的物質保障工作難度較大,因此主流媒體的轉型主要依靠原有傳統媒體人才的轉型。因此,在資源有限且短期內難以突破體制機制桎梏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建立省—市—縣新媒體專項人才流通機制和內部培訓機制組織跨地區、跨領域的學習,以緩解人才資源匱乏的壓力。

一方面,通過跨省、省—市、市—市、市—縣的人才流通,或引進新媒體人才,或讓內部人才走出去,進行跨地域的交流、學習﹔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聘請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問題為導向對內部人才進行講授,主流媒體就能夠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組織內部學習,提高從業者的整體學習及創新能力,將獲悉的新知識、新模式運用到產品與服務創新中去。例如,客家新聞網實施了“走出去,請進來”+“青藍結對”的人才培育機制。不定時選拔骨干力量去北方網等媒體融合實踐先進的地方學習,其民生欄目《我有料》就是從龍虎網學習后進行改造升級的,同時聘請名教授、專家等到客家新聞網授課,還通過“青藍結對”的方式,進行內部培訓,每周五下午定期開課,每期主題不同,採用自願報名的方式,讓“有經驗的人做師傅、沒經驗的人做學生”,人力資源部對學習成果進行跟蹤問效,以防止培訓流於形式,並結合學習反饋改進培訓課程設計。

三是在政策與市場環境調節下,盤活內外部媒介資源,提高創新能力。針對贛州市主流媒體融合的現實問題,扎根本地特色,以提供公共服務為突破口,在當前階段,緊緊圍繞精准扶貧,不僅為對口縣以及當地群眾提供及時、精准的新聞信息,同時也為群眾提供多元化、高質量、個性化的信息產品及服務。同時,結合贛南地區在區域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充分發揮空間結構優勢與區域輻射能力,利用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包括革命歷史、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通過建立特色數據庫,發展大數據產業,實現信息增值服務業務的開發,將媒介資產轉換為盈利手段,反哺融媒體發展,以此建立地區品牌,擴大當地主流媒體在區域范圍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林喦,鄭婉瑤.論地市級“一城多媒”現狀的有效改革: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戰略轉型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03):68-72.

﹝2﹞柯澤,李紅斌,尹勇,劉權鋒.媒介轉型背景下的同質化問題以及考核評價體系研究:來自對重慶地方媒體的調查報告(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0(03):104-109+152.

﹝3﹞張天莉.不同層級城市,不同媒介使用[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1(2):22-24.

﹝4﹞向志強,黃盈.中國傳媒產業區域非均衡發展實証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16(06):77-86+108.

﹝5﹞吳信訓.中國東西部傳媒經濟的失衡及其對策[J].新聞記者,2004(1):30-32.

﹝6﹞張毅.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緩慢、差距擴大[J].調研世界,2004(6):41-42.

﹝7﹞王煜洲.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人才本土化培養途徑探究:以四川三州為例[J].交通企業管理,2014,29(06):75-76.

﹝8﹞林喦,鄭婉瑤.論地市級“一城多媒”現狀的有效改革: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戰略轉型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03):68-72.

﹝9﹞林如鵬,湯景泰.政治邏輯、技術邏輯與市場邏輯:論習近平的媒體融合發展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3(11):5-15+126.

﹝10﹞郝建國.媒體融合的三重邏輯及其走向:以上海報業集團的組建實踐為例[J].理論探索,2014(6):92-96.

﹝11﹞張君浩,謝譽元.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媒介資源的融合與競爭[J].當代電視,2013(9):62-64.

﹝12﹞明安香.新聞大戰還是媒介大戰?——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新聞媒介資源配置[J].新聞界,1993(6):4-6.

﹝13﹞寧燁,樊治平.知識能力:演化過程與提升路徑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30.

﹝14﹞蔡雯.資源整合:媒介融合進程中的一道難題[J].新聞記者,2009(9):18-21.

﹝15﹞張立勇.媒介資源管理是媒介戰略管理的核心因素[J].新聞傳播,2006(7):66.

﹝16﹞羅珉,劉永俊.企業動態能力的理論架構與構成要素[J].中國工業經濟,2009(1):75-86.

﹝17﹞Winter S G.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1-995.

﹝18﹞羅珉,劉永俊.企業動態能力的理論架構與構成要素[J].中國工業經濟,2009(1):75-86.

(謝新洲為北京大學新媒體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杜燕為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在讀博士)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