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70年70問”:真誠回答時代命題
2019年9月2日至11月25日,人民網“70年70問”系列報道歷時2個多月,抽調了全網300余名編輯記者組成70個報道小組,通過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主題的70個滿懷問題意識的融媒體報道,向社會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多個歷史場景、感人故事、焦點時刻、詳實數據和權威理論,完滿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為何取得巨大治理成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之鑰。
陳福林銅像。吳楠攝(選自《中國的“小巷總理”為什麼管用?》)
2019年9月2日至11月25日,人民網“70年70問”系列報道歷時2個多月,抽調了全網300余名編輯記者組成70個報道小組,通過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主題的70個滿懷問題意識的融媒體報道,向社會展示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多個歷史場景、感人故事、焦點時刻、詳實數據和權威理論,完滿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為何取得巨大治理成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之鑰。
系列報道通過電腦網站、手機客戶端、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多個平台廣泛傳播,獲得了兩微端近7000萬次閱讀量、視頻端2.3億次播放量、微博端2.2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的良好效果。細細回顧“70年70問”系列報道的成功秘訣,不難發現,除了採取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的全媒體傳播策略外,這70組5000字左右篇幅的稿件和時長不足5分鐘的視頻,無疑都從不同的路徑回答著當今中國社會的時代命題。有的在大視角下講小故事,而有的則從小事件中見大背景﹔有的展現了世人所不知的中國成就,提出了何以可能的意外之問,有的則從身邊習以為常的現象談起,回答其背后蘊含的困難及中國的解決之道。
這些問題的發現、提出、解答、闡釋,體現出人民網編輯記者不愧為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體現著當代新聞工作者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主流媒體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有益探索和重要突破。
大題小做,直面社會關切之問題
人民網“70年70問”的收官之作《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優秀的HR》,嘗試從組織建設和組織管理的角度,回答“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這一宏大命題。報道開頭,作者從一個“網紅”切入——2018年,雲南省楚雄州委組織部發布一則州管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一位名叫李忠凱的干部出生於1980年8月,但照片上的他兩鬢蒼白、頭發花白,引發了網友熱議。李忠凱是中國萬千基層干部的普通一員,但是他的個例卻又能很好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選拔和任用的領導干部身上所負起的擔當作為精神。這篇報道通過一個又一個社會普遍熟悉的具體人物談起,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如何選拔團隊骨干、如何考核監督團隊成員、如何讓團隊成員認同價值觀、如何提高團隊凝聚力、如何為團隊吸引人才等“HR”工作的各個方面,頗為生動形象,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類似的,在社會普遍關注並且熱議的問題上,系列報道毫無回避,直面社會關切的重大重要問題,通過講述具體人物的故事、具體事件的過程、具體案例的剖析、具體結構的組成等不同角度,對《中國堅持對外援助為什麼不是“窮大方”》《為什麼有了紀委,還要設立監委》《中國的民營企業為什麼要加強黨的建設》《中國為什麼要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等問題進行了詳盡而有力的回答,具有非常顯著的解惑效果。
以小見大,闡釋現象背后之問題
中國社會日新月異,街頭巷尾發生的小事背后往往蘊藏著國家發展、社會變遷、制度完善的大問題。在《中國的“小巷總理”為什麼管用》這篇報道中,作者以1949年10月杭州市上城區上羊市街人力車夫陳福林當選居委會主任的故事,描繪了一幅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實踐的歷史畫卷。從實踐上中國首位“小巷總理”陳福林的產生,到195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規范城市居民基層民主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再到召開“諸葛亮會”的沈陽市鐵西區興工九委社區黃鳳珍、組織“民生議事會”的鞍山市靈西社區劉娟、一呼百應“社區網紅”的沈陽市沈北新區道義街道晨興社區的高雲白、創建“一網一格多功能”工作模式的沈陽市大東區萬泉街道魁星社區的朱帥,跨越時間的基層實踐逐漸也形成了中國協商民主的精神和方法論,這不僅是作為中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反照,同時更是中國在民主理念和民主模式上,對全世界提供的中國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媽經濟”為何引起國際關注》中,不僅是海外媒體創造了“dama”熱詞,受到國際關注,更是背后反映了中國普通國民的購買力和消費潛力﹔《為什麼蘭州牛肉拉面和沙縣小吃飄香中國》中,除了彌漫著吃貨香氣的牛肉面和沙縣小吃,也同樣彌散著個體經濟、縣域經濟逐漸壯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氣息﹔《中國為什麼會有“相親角”》中,青年人個體婚戀問題和婚戀觀的變遷也同樣反映著社會傳統觀念破局、相親媒介和婚戀形式變化等一系列社會發展和文化問題。
意料之外,擺出“世人不知”之問題
在“70年70問”的系列報道中,還有一些問題本身就屬意料之外,比如多個“第一”《為什麼全球第一家互聯網法院誕生在中國》《為什麼第一個自治區比新中國成立還早》《為什麼新中國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以及多個“之最”《為什麼中國是擁有“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中國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網絡》等。如果沒有人民網提出了這些問題,那或許讀者還不知道中國誕生了全球第一家互聯網法院、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社保網絡等。這些意料之外的“中國第一”和“中國之最”,其實也從多個不同的側面反映了新中國70年發展進步之歷程:第一部婚姻法的立法,體現了新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婦女解放運動的超前性﹔第一個自治區的建立,體現了新中國在世界范圍內民族解放和建設問題的先進性﹔最大的社保網絡,體現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要求﹔第一家互聯網法院,體現了當代中國在新經濟和產業革命中的領先地位……這些問題的提出和回答,其實也有力地回應了極具現實意義的性別問題、民族問題、公平問題和發展問題。
情理之中,發現“司空見慣”之問題
與頗為意外的上述問題相比,人民網“70年70問”還提及了一系列在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然而如果將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放到其他國家的社會環境下,就顯得不那麼平常了。《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過大面積停電事故》《中國為什麼幾十年來沒有發生過經濟危機》《為什麼中國沒有貧民窟》《為什麼中國快遞這麼便利》《為什麼中國偏遠山村也能上網》……這些問題的答案背后,其實都指向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公平、發展、普惠、效率等一系列理念構成了國家治理的核心觀念,真正體現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
延伸閱讀
人民網“70年70問”:重大主題報道策採編發運一體化施行的典型范本
人民網“70年70問”:主流媒體要造“爆款” 更要做“精品”
遵循新聞傳播規律 創新重大主題宣傳的成功實踐——評人民網大型全媒體系列報道“70年70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