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0年70问”:构建具有理论自信的新叙事
“70年70问”是创新主题宣传的一次生动实践,其体现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尤为引人瞩目。当前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喧哗沸腾,但主流媒体依然是引领思想舆论的核心力量,而增强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扩大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在于主流媒体及新闻工作者。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选自《中国坚持对外援助为什么不是“穷大方”?》)
2019年9月-11月,人民网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上线,围绕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主题,选取70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答,获得如潮好评,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报道中一个货真价实的“爆款”,也在各大主流媒体的70周年系列报道中成功突围。
“70年70问”是创新主题宣传的一次生动实践,其体现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尤为引人瞩目。当前的传播生态和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喧哗沸腾,但主流媒体依然是引领思想舆论的核心力量,而增强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扩大舆论话语权的关键,在于主流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提高思想水平和叙事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真懂真信真践行”,如此方能向广大民众和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真正做到“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就此而言,人民网“70年70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理论自信:主流媒体发挥思想舆论引领作用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HR?”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中国’?”
“为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写入联合国?”
……
这些理论问题主题深刻、立意高远、复杂宏大,通过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呈现出了鲜活清新又大气恢弘的面貌,视角独特、角度新颖、纵横捭阖,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理论自信。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此,人民网对一些政治性、专业性极强的话题如“为什么有了纪委,还要设立监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活’的?”等,在保持专业严谨性的同时兼顾到普通大众的理解,从专业性转向可读性,让政治论述展现“通俗”的一面。
在策划70周年系列稿件时,人民网专门成立编写工作组,围绕五大主题,分别邀请专家学者,举行多场闭门会议,深入讨论、反复商榷、策划酝酿、共同打磨,为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有的选题还邀请专家进行深入的暑期专题调研。经过多次的研判和推敲,形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选题框架,为主题报道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诸如“中国坚持对外援助为什么不是‘穷大方’?”“中国为什么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等问题,对社会关切进行了正面回应,用新闻事实对人们熟悉但可能有误解的领域展开深入分析。而“中国为什么会有‘相亲角’?”“中国的‘小巷总理’为什么管用?”“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厕所革命’?”“为什么兰州牛肉拉面和沙县小吃飘香中国?”“中国人为什么爱跳广场舞?”等问题,则贴合群众实际和日常生活,将人们身边的“小”事与社会发展变革的“大”势进行了有机结合,立体化呈现出当代中国的脉络,既严肃深刻地表达问题的重点,又通过“接地气”的语言吸引人们的阅读兴趣。
“70年70问”系列报道精耕内容,将中国的发展进步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和横向的全球视野中来观察思考,纵深感强、视野广阔,客观公正地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讲清楚了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优势。
“70年70问”以小切口梳理大历史,用小故事讲述大时代,触摸的是每一个普通人正在亲身感受到的中国脉搏,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反映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生动细腻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使读者在生动的故事中深化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识和信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创新表达:增强主流媒体“四力”的生动实践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人民网在“70年70问”系列报道的安排上,举全网之力抽调30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70个报道小组,在技术上适应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规律,图文音视频多媒体采集,同时在角度和写法上改变过去主题报道高大上的刻板模式,将历史、理论化为大众熟悉的问答模式,运用丰富的故事、新闻语言和技巧,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每个人对新中国70年的成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融媒体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好故事是根本,而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已经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优秀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0年70问”系列报道以5000字文字、3-5张图片和5分钟视频的“标配”呈现在人们眼前,突破了以往网站新闻报道碎片化、报道形式单一的刻板印象,在PC端、手机端等不同媒介因“媒”制宜,运用合适的编辑方法如添加导读、穿插图片等。
同时,“70年70问”采用全网多平台发送,除了自有的人民网PC端、手机端、人民视频、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全媒体终端外,还在第三方平台上的人民网法人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快手账号、学习强国客户端、今日头条、百家号、腾讯新闻、爱奇艺、UC大鱼号、华为手机负一屏、腾讯企鹅号等发布,还有一些媒体平台自发转载,形成了广泛的强势传播。而从9月至11月底长达80余天的发布周期,使整个系列报道有了连贯性,保持了持续的热度和关注度——新浪微博的“#70年70问#”话题,共计获得了2.3亿的阅读量,4.5万的讨论数。
作为主流媒体,人民网通过“70年70问”系列报道生动践行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系列报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方向,遵循了客观真实的新闻传播规律,创新了融媒体时代的多种传播形式,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互动效果。可以说,“70年70问”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主流媒体创新主题宣传报道的一次成功实践,以主流媒体的理论自信和创新表达,提高了思想舆论的引导水平。
延伸阅读
人民网“70年70问”:重大主题报道策采编发运一体化施行的典型范本
人民网“70年70问”:主流媒体要造“爆款” 更要做“精品”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成功实践——评人民网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