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9年·第12期

兩會vlog的應用與傳播策略

熊玲
2019年12月24日10:1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陝西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陝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2019年兩會融媒體報道中,vlog成為新的傳播亮點,為適應分眾傳播時代,兩會中的vlog運用改變了傳播的政治生活報道嚴肅的話語模式,以第一視角展現不一樣的兩會。一方面vlog的運用將前台與后台區域相融合,引發了大量的觀眾,創新傳播模式,使得大眾沉浸兩會生態文化中。但另一方面vlog對於時政活動報道的適用性和傳播意義還需要優化實踐、深入思考。

關鍵詞:vlog﹔全國兩會﹔前台后台﹔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2

一、vlog與兩會創新

vlog由Blog演變而來,即video blog意為視頻博客、視頻日記,vlog主要以第一視角出鏡,分享的主要主題是視頻主角的豐富生活和個人氣質,相較於短視頻它的敘事更加從容,內容是非虛構化的。vlog隨著短視頻風口興起,具有較高流量的vlog嚴格意義上屬於PGC生產,它對於視頻制作者的審美和技術提出很高的要求,需要把控拍攝、剪輯、文字等一系列流程,所強調的是視頻內容風格態度的強化和塑造。

今年兩會,vlog引領傳播潮流,記者手持攝像頭,通過記錄兩會的台前幕后,優化主流媒體在社交網絡語境下兼顧社交和信息屬性的新聞生產方式。

微博上兩會vlog話題閱讀量達1.5億,人民日報官網開設我的上會vlog話題,將全景VR直播與短視頻相結合來記錄和展現記者的見聞,人民日報微博推送了《真實記錄兩會女主播,忙忙忙忙忙忙》,人民網視頻推出《兩會夜歸人》vlog將鏡頭對准兩會報道深夜“夜歸人“,講述兩會報道的台前幕后,同時也將目光聚焦普通群眾,反映普通人的”兩會生活“與堅守,該微博話題量超過1100萬。中國日報《小姐姐兩會初體驗》系列vlog擁有高達全網3000萬的傳播量,“我穿什麼才看起來不像是第一次報道兩會“、”那些在兩會會場的外國人究竟在干什麼?“被網友夸贊喜歡這種報道形式,有活力、可愛十足。

環球網記者制作的《憑實力圈粉的王毅國委,處處彰顯大國風范》,上百位中外記者,21個國際熱點問題,2個小時,外交部部長王毅從容面對,應答如流。vlog成為打造流量導引、構建全媒體矩陣的重要環節。通過vlog的傳播,主流媒體希冀在嚴肅話題和網絡傳播中尋找到情感共振。

二、兩會vlog的傳播實踐

(一)重視進程和體驗

兩會vlog中的記者實時參與兩會政治生活,記者以一種直觀、帶領的方式引導觀眾觀看。兩會的准備過程、與代表的採訪溝通、會議的召開時代表如何提出議案並協商、甚至包括新聞組織自身參與到媒介事件的建構中。讓觀者跟隨個人、從更獨到、有創意的視角挖掘兩會活動的方方面面,隨著場景的切換和層次變化,體現出傳播的一種流動性,增加了受眾對於政治活動實時與進程感知。此外、vlog視頻拍攝因為是“我”的視角,視頻中出現的人與物和鏡頭的距離非常近,在視覺表達上更加生動、說服力更強,讓觀眾產生仿佛我也參與到整個兩會活動中的想象,體驗感更強。

(二)前台后台與兩會文化

戈夫曼的擬劇論中把表演區域分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演員在表演時的“形勢”,以一般和固定的方式有規則地進行表演,借助標准有規則的道具和設置,為觀察表演的人限定情景,讓關注看到,和使觀眾獲得意義的一個部分。后台為前台表演做准備,限制觀眾和局外人進入的地方[1]。后台相對更加放鬆、自然。梅羅維茨提出:“台上和后台之間的風格是相互作用持續、變化的模式,而無論演練的哪個方面被觀眾看見,它們都必須與演出本身整合為一體。“[2]中國日報小彭系列vlog中描述的內容涉及到兩會著裝、向副總編尋求報道經驗,如何跑著去採訪到委員等等本屬於兩會報道中、更加后台化、隱私化的內容都和正式的採訪前台融合在一起,前台和后台模糊,都成為整體表演的一部分。

在兩會流量較高的vlog中,視頻的內容思路具有相似性,大到兩會的委員、官方代表的採訪、會場的籌備、小到兩會穿什麼、吃什麼呈現的是一種兩會文化,通過具有強社交化、移動化的視頻引發的觀眾評論、轉發、從參與引導沉浸式傳播,從細節到主干讓觀眾沉浸在關注兩會、關注主流媒體報道的社交景觀中。

(三)注意力與溫度感

兩會作為國家重要的政治活動,是各大媒體技術突破和內容創新的成果操練地。通過多維度資源的聚合,形成全息、全效、全時、全程的媒體格局,目的是要重新拿回主流媒體在網絡傳播下的麥克風,引起人民群眾的注目。

在融合傳播途徑中的重要策略便是打破其相對嚴肅的刻板印象,推出融合形態的內容產品,運用情感傳播策略,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重塑有溫度的媒體形象和持續提升輿論引導力[3]。

運用記者我的視角報道參與兩會,體現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台的話語轉變,展現了人格化的力量,從政治傳播中嚴肅、權威、流程化的話語報道,變為親切、多元的傳播形態,縮短了受眾和政治生活的心理距離。影像化和視覺化的傳播表達是為了吸引年輕受眾,梅羅維茨在講述媒介變化時角色也隨之變化的情況中,提出了“我們”與“他們”的區分,人們會考慮我們的群體隸屬、我們的身份感在哪裡,新媒介的作用在於如何改變”誰同誰分享社會信息“[2],兩會vlog中的年輕面孔、活潑顏值描述的是年輕群體在重大時政報道中的觀察、作用和力量,它所分享的信息群體也是年輕受眾,視頻語言是輕鬆化、層次豐富甚至是可愛化的,直接對接到社交媒體時代用戶對於充滿趣味、情感的內容訴求,擴大了兩會的影響力,提升了兩會時政傳播的擴散效應。

(四)內外傳播聯動 傳遞中國聲音

透過視頻傳播對內而言,是站在記者個人化的角度更加透明化、真實化地呈現兩會議程,和社交平台的互動,媒介議程和公眾議程發生交織、和持續性的共振作用。對外而言,中國日報《小姐姐》兩會初體驗裡面出現的人物幾乎全是英文的交流,出鏡中有外國記者、外國人民、外國官員等、以及字幕、貼紙的制作上以中英結合的方式探索對外傳播新的路徑和元素,期待通過不一樣的視角讓海外了解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正在發生的變化。環球日報《憑實力圈粉的王毅國委、處處彰顯大國風范》透過外交部長和中外媒體的互動展現出中國的對外傳播格局和方針。內外聯動,通過親近化的視頻語言能夠更加適宜地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范,講好中國故事。

三、vlog傳播的局限和思考

(一)時政報道的適用性有待考察

首先,vlog的傳播特點是分享個人生活的傳播方式,一條具有病毒式傳播能量的vlog與其創作者的個人魅力緊密相關,雖然vlog的運用能夠吸引人們對於兩會的關注,但人們的關注點可能更多的是視頻主人公和其中娛樂化、生活的氣質。如何將個人生活化的呈現和嚴肅的時政報道話題相結合仍然需要找到平衡點[4]。

(二)發揮專業力量 提升傳播理念

兩會中傳播內容重點是代表的發言,國家民主政治生活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方向,真正站在百姓角度具有力量性和關懷性的議題。學者譚天教授指出:“隨著互聯網新裝備的不斷出來,傳媒人和新聞界日益重視學術和使用新的報道手段,但不應本末倒置,傳播理念比傳播技術更為重要。”兩會vlog是主流媒體年輕記者的傳播實驗與媒體融合策略的新型探索,但vlog的表達是碎片化的、生活化的,並且受到時間的限制,在重大政治活動中起到的是對於真正硬核新聞的輔助作用,不能比擬基於扎實的採訪准備、文獻資料整理后做出來的嚴肅專題新聞報道的傳播力量。

主流媒體在媒介融合創新中一方面既要適應社交媒體時代的移動化形式表達,但更要堅守主流責任,發揮專業主義的力量,給百姓帶去對個體生活有影響意義的具備不可替代性的高質量的信息。

(三)變受者思維為用戶思維

vlog的傳播形式實際上還是單線的,觀眾隻能觀看、留言,傳播思維仍然是受眾思維、效果思維。在社交媒體時代變受眾為用戶,重視用戶的訴求,激發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表達的欲望,如何從激發效果關注到用戶沉澱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美)戈夫曼著.馮綱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3-55.

[2](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 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50-52.

[3]張志安,黃劍超.融合環境下的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策略、動因和影響[J].新聞與寫作,2019(3):79-80.

[4]曾祥敏,劉思琦,唐雯.2019全國兩會媒體融合產品創新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9(5)28-29.

(作者簡介:熊玲,女,陝西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主要從事新媒體傳播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