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能 構建融合出版新生態
“贊,數字出版國獎!”“今天我最閃耀”“何必低調 我就驕傲”“是時候展現真正的實力了”……在12月6日舉行的“數字出版精品專題研討班”上,95個精品數字出版項目獲獎單位代表紛紛舉著這樣的卡片在“2019年度數字出版精品項目展”前合影留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有聲讀物、“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台——航海教育生態圈”、“中國臨床決策輔助系統——‘人衛助手’系列知識服務數字平台”、“中國音網——中華傳統音樂數字典藏平台”、“中國思想與文化名家數據庫”……這些項目的精品策略、創新亮點和示范價值充分顯示,一個以內容為根本、以技術為支撐的數字出版產業新生態正在形成。
95個項目“各有所長”
示范帶動作用明顯
今年5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了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375家出版單位和文化科技企業申報517個項目,經科學評估、嚴格評審,95個年度精品項目脫穎而出,涵蓋主題出版類、大眾出版類、專業出版類、教育出版類、少兒出版類五類,代表了我國現階段出版融合發展的綜合水平。
“通過這樣的檢閱和整體的評估評價,特別是多維度地構建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對未來發展標准、發展方向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的意義,要遠遠大於推出一份年度榜單,或是一批年度獲獎項目的意義。”曾承擔了過去6年行業數字出版轉型示范評估工作的華聞傳媒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馮玉明說,95個年度精品項目特色鮮明。這也表明在新媒體環境和閱讀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數字出版單位主動適應用戶多樣化、個性化、分眾化消費需求,適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互動化趨勢,不斷創新內容表達方式和服務形式。
95個項目中,屬於音頻類數字出版產品或含有音頻類內容模塊的項目達39個,屬於視頻類數字出版產品或含有視頻類內容模塊的項目更是多達52個。其中,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和少兒出版類數字出版產品或服務對音頻方式的運用更為普遍,而專業出版類應用視頻方式較多,音頻方式的應用則很少。
“精品項目在表達方式上創新,優化用戶體驗。同時,其內容載體形態呈現多端呼應、相互引流的特征。”馮玉明說,多數項目實現了跨平台、跨終端的產品集合與內容分發。“很多項目融入了動畫、漫畫、互動游戲等多種元素,運用H5、MR、AR等技術,把傳統二維、三維的閱讀體驗全面升級,給予用戶更加生動直觀、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感官享受。”
傳統資源優勢
變身數字服務優勢
“對我們而言,目前融合出版的問題不是技術、平台、渠道的問題,而是內容建設的問題,是數字化運用的問題。”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佘江濤坦言,融合出版有兩個基礎:傳統出版的專業化水平、切實的數字化運用水平。
“內容為本,聚焦精耕。”馮玉明說,許多項目是將內容資源優勢轉化為數字內容服務優勢,同時厘清資源稟賦和能力邊界,形成穩健有效的創新突破。如《新華字典》APP、“皮書數據庫”、“中國臨床決策輔助系統——‘人衛助手’系列知識服務數字平台”等項目,將內容資源優勢轉化為數字內容服務優勢,轉化為內容時代的發展優勢。“本草風物志·中草藥數據庫”“‘數字水’知識服務平台”“中國建筑出版在線”“通關大神修煉記”等項目,則小處入手、垂直深耕,實現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的突破。
新經典新表達。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數字出版精品項目中,涉及傳統文化類內容產品和服務的項目就有10余個。其中,有將圖書與衍生的音頻、視頻、VR、互動游戲、用戶交流完美結合的四大名著數字出版工程,有讓古老的敦煌壁畫“活”了起來、讓傳統文化成為時尚生活方式的敦煌歲時節令,有聚攏融合優質京劇資源的藝術信息傳播平台國韻承傳APP,有將優質教學資源與先進的人工智能測評技術相結合的AI書法教學系統京師書法等。這些項目以數字化手段開發出創新性表達與呈現方式,讓產品從學術研究圈層走入普通大眾,以高質量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創意,激發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融合出版產品在傳統出版單位的數字出版業務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很多紙質圖書的銷售也借助數字化內容來實現。”馮玉明說,目前在新興出版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台將線上音頻類優質內容結集出版,讓電子書、有聲書、紙質書聯動發售。“文本、音頻、應用與圖書四者相結合的融合出版模式,已經成為數字出版的新常態。”
適配技術讓內容
可看可聽可視可玩
“本年度95個數字出版精品中,51個精品項目申報單位運用了人工智能技術,71個精品項目申報單位運用了大數據技術。”在馮玉明看來,先進技術為內容生產、聚合、分發、用戶畫像提供了更多選擇。積極應用新型適配技術,目標市場更精准、運營更精細、產品更精致。其中,“基於大數據的少兒原創音頻內容智能雲開放平台”“新昆虫記: 基於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軌道在線AR數字教育平台”等項目應用先進適配技術,形成一批可看、可聽、可視、可玩的新產品、新服務。
“從內容生產到資源聚合、內容消費、增值服務,把產業鏈條完全打通了,而且每天都可以更新。”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副秘書長王勤表示,從用戶需求到資源聚集,以及最后業務流程的變現,已形成了一個消費閉環。王勤舉例說,入選項目“法信——中國法律應用數字網絡服務平台”匯聚了目前國內容量最大的法律知識和數據資源,囊括法律職業群體業務所需的法律文件、案例要旨、法律觀點、裁判文書、圖書論著、學術期刊、文書范本等。平台以兩小時一次的頻率每天更新最新發布的法律文獻和案例,其存量資源的容量和增量資源的更新速度國內領先。還有“中國臨床決策輔助系統——‘人衛助手’系列知識服務數字平台”“中國建筑出版在線”等。
“閱讀原來跟真正的知識消費是若即若離的,是弱消費的,現在成了強消費,是剛性消費。而且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信息數據,又為管理部門的決策和行業服務提供了決策支撐。”王勤說。
跨界共生是項目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聽書類、教育類項目中,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平台公司和出版單位、內容生產者通過跨界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數字出版全新產業鏈。
“把握好融合出版的內容建設,將其放在融合出版工作的首位。”佘江濤表示,要將項目產品化、產品市場化。這次入選的鳳凰數字教材和“農技耘”APP就是代表性產品。
武漢理工數字傳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堅則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融合的知識服務新生態正在逐步建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