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屏時代:視頻新聞的畫面革新與沉浸傳播
——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

摘要:伴隨著網絡的加速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適配手機屏幕的豎屏格式成為視頻新聞的新形態並呈現爆發式增長。豎屏時代重新定義了新聞類視頻的影像規則,它以輕量化的內容、個性化的敘事和適應移動端的元素編排,帶來了視頻的畫面革新﹔又以流暢便捷的操作和沉浸式的體驗,滿足了用戶的社交和心理需求。本文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其作品內容、形式等,觀察傳統媒體如何適應當下的短視頻平台新形態,試圖探究豎屏給視頻新聞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背后的問題與挑戰,並為未來豎屏視頻新聞的發展方向給出建議。
關鍵詞:豎屏 視頻新聞 移動端 “人民日報”抖音號
引言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視頻的理解就是寬大於高的橫式結構,從電影到電視,發明者根據人們橫向視域的生理構造確定了水平長方形的景框,在百余年的歷史變遷中,形塑了人們對影像的理解與接收。
然而伴隨著網絡的加速升級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移動端的消費成為主流。手機觀看的視頻最初只是傳統視頻的縮小版,需要在畫幅上下加黑色背景以適應屏幕,通過旋轉才可以全屏播放。如今,一種全新的、為手機屏幕而生的視頻格式——“豎屏視頻”正變得越來越普及。它突破寬高比4:3或16:9的傳統要求,以完全豎直化、小取景的新穎形態成為短視頻領域的新風口。
起初豎屏視頻是在直播、自拍等娛樂休閑領域興起,但嚴肅正式、信息量較大的新聞類視頻介入較少。自2015年起,美國社交軟件Twitter推出“Moments”選項卡,採用豎屏格式顯示照片和視頻。Snapchat推出Discover版塊,將視頻統一以豎屏模式展示,吸引了《華盛頓郵報》、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眾多主流媒體的入駐。2016年末,BBC(英國廣播公司)也將豎屏視頻引入其客戶端中。 我國的豎屏視頻新聞發展和世界基本同步,也是從泛娛樂類節目逐漸擴展到新聞等各種領域。人民日報、人民網、央視新聞、新京報“我們視頻”、梨視頻等新聞媒體紛紛在客戶端以及抖音、微博故事等平台上做出豎屏嘗試。
豎屏時代重新定義了視頻新聞的影像規則,這不僅僅是畫面的剪輯加工,更是一種全新的影像話語。本文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研究對象,截至2019年9月15日,其發表作品848個,粉絲數達4028.1萬,獲贊數達14.1億。根據《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在1344個媒體號中,“人民日報”的粉絲量、累計播放量均為第一。 更重要的是,與其他新聞媒體相比,“人民日報”脫胎於傳統的紙質媒體,積極投身媒介融合的大潮,在技術、內容、平台等多方面進行產業延伸,從平面媒體進軍視頻領域,從嚴肅正式的國家媒體轉換到娛樂輕鬆的抖音平台,其中的變化可以更有代表性地展示出豎屏視頻新聞的全新業態。本文將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試圖探究當下豎屏視頻新聞的畫面與傳播形態特征,以及背后的問題與挑戰。
一、豎屏視頻新聞的畫面革新
(一)內容輕量化
新媒體時代,網民的閱讀習慣越發碎片化與移動化,面對海量信息,人們隻有零散片段的時間進行閱讀,而且往往在地鐵公交、步行等快速移動的場景中完成。豎屏視頻作為由短視頻衍生來的形式,天生就具有時間短、內容少、節奏快的特點。“人民日報”抖音號的視頻絕大多數時長為十幾秒,符合“抖音視頻15秒”的一般規律,且多是社會、生活、個人宣傳等類型,結論明晰不復雜,文字、視頻一目了然,配合左下角的三四十字的標題、概括,保証信息精簡易懂,用戶可以第一時間了解主題,決定是繼續觀看還是快速上滑。在節奏上,省去傳統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串詞、空鏡頭與慢鏡頭,緊緊圍繞主題,滿足用戶輕量化的閱讀需求。
(二)放大細節,以個人為敘事中心
橫屏視頻的視野開闊,能呈現的主體層級多,符合人體兩眼視域的排布讓觀眾有能力同時獲取很多信息,但也帶來了視覺負擔。與之相比,豎屏視頻可容納的畫面非常有限,縱深感和層次感很弱,需要將畫面的重點集中在一個對象上,常用近景、特寫鏡頭,通過放大主體細節來更深入地刻畫對象。(圖1)此外,與以人的身高為寬的橫屏視頻不同,豎屏以人的身高為高,人像在畫面中比例更大 。豎屏更適用於展現新聞裡的個人,他們被放大到畫面的100%,動作、神情、外貌等細節更容易被捕捉到。(圖2)由此帶來了一場新聞話語的革新:新聞不再使用宏大敘事、背景延伸,而是關注個體發展﹔邏輯不必嚴格按照導語到正文的順序,而是直接切入細節。這是一種對快節奏、碎片化趨勢的回應,也是當代個人主義興起、去中心化要求增長的表現。
(三)畫面的全新編排
1.背景、字幕的量身設計
在橫屏視頻中,字幕置於畫面下方,觀眾按照“先看畫面主體——瀏覽字幕信息——再次補充畫面主體”的順序完成影像的接收。在豎屏時代,畫框的變化需要對視頻各元素進行重組。一部分視頻沒有改變原有的橫屏樣式,於是在畫面上下加黑色背景,“人民日報”充分利用了這部分黑色空白,在上面補充文字信息,且對字號、顏色也有精心選擇(圖3),既豐富了畫面內容,又彌補了因豎屏空間有限而無法展示新聞全貌的缺陷,同時加快了事件的敘述節奏,縮減時長。而“真正”的豎屏視頻,改變了字幕置於下端的傳統。豎屏的重點在畫面中間,頭部和底部處於易忽略的位置﹔此外,因為抖音的發布者、內容梗概、音樂信息都在下方,再加上字幕會引起重疊混亂,所以“人民日報”會將補充字幕較為靈活地放在空間充裕的上中部,保証干淨的視覺與有效的傳達。(圖4)
2.評論區的輿論引導
抖音視頻本身承載的信息量較少,用戶常常依賴隨手就可打開的評論區來了解其他人的看法,排在最前面的熱門留言,已經成為視頻的一部分,其觀點能影響人們對事件的第一印象。“人民日報”的熱評裡時常有其他政務號的身影(圖5),政務號借勢“人民日報”強大影響力的同時,也幫助構建了正面積極的評論空間,加強正確輿論引導。然而,“人民日報”抖音號自身並沒有主動運營評論區,少有發言和回復,對一些偏激錯誤的言論沒有進行引導或刪除,默認激進情緒的擴散,其實是有損其公信力的。(圖6)在“兩微一端”矩陣中,很多主流媒體隻專注內容發布而不重視評論區的運營,缺少對留言的回復反饋﹔或者只是強制地對評論進行“清掃”,爭取表面上的和諧。未來,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上,應該利用好評論區,開展良性的互動。
二、豎屏視頻新聞的沉浸傳播
“沉浸”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使用者進入一種共同的經驗模式,在其中使用者好像被吸引進去,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不相關的知覺和想法都被過濾掉,隻對具體目標和明確的回饋有反應。” 豎屏視頻新聞正是一種極具沉浸感的傳播,將用戶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窄屏上,從技術上實現了高專注度的觀看互動,從內容上創造了私人親密的體驗。
(一)高專注度的觀看與互動
根據Scientia Mobile發布的移動設備報告,智能手機用戶有94%的時間是以豎直的方式拿著手機。英國社會化視頻營銷機構Unruly的調查顯示,53%的手機用戶不喜歡在觀看視頻時將手機橫過來,有34%的調查者稱會將手機鎖定到豎屏狀態。 傳播學者施拉姆曾提出選擇傳播渠道的或然率公式:選擇或然率=報償的保証/費力的程度。豎屏視頻新聞有更輕鬆的觀看方式和更流暢的互動體驗,保証了極低的費力程度,滿足了當代人的視聽消費需求。
首先,人們觀看豎屏新聞時保持著把握手機的一般姿勢,更加舒適慣性的操作確保觀看體驗不打折扣,讓人們即使在移動擁擠的環境下也能較為專注地瀏覽。此外,人們觀看資訊視頻的消遣時間一般零碎而短暫,經常要切換到別的軟件進行工作、聊天等操作,與橫屏相比,豎屏視頻不會太嚴重阻礙新聞信息獲取的連貫性。最后,當一個人橫放手機,周圍的人就會立馬發現他正在觀看視頻,但豎屏可以隱藏這一行為。現代人利用移動設備營造了一種“在場而不交流” 的情境,身體處於同一空間下,但通過觀看手機的行為實現意識的“離場”。橫放手機的動作過於冷漠和游離,而豎屏視頻可以較好地抵抗這種“在場的壓力”。從固定的電視新聞,到移動端的手機新聞,再到豎屏的風行,視頻新聞的形態其實是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移動規律和社交場景的變化而變化。
豎屏視頻新聞還帶來了極其便利流暢的互動體驗。觀看豎屏視頻時,點贊、切換以及截圖等大多數動作僅需單手即可完成,非常便捷。評論、轉發的同時,視頻仍在背景中播放,用戶可以同步進行多種操作,與媒體及時互動、給出反饋。用最少的動作、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操作,這給了人們一種對技術的強烈把控感和投入感。
(二)私人親密的觀看體驗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豎屏視頻新聞以個人為中心展開敘事,放大個體在屏幕中的佔比,加之人眼與手機的近距離視角,讓觀眾產生一種與新聞主體一對一近距離交流的錯覺。由於畫面裡沒有多余信息,個人成為絕對的前置主角,營造了一種封閉又親密的氛圍。“人民日報”抖音號將新聞發言人等官方形象放大,從橫屏畫面的約1/4處一下子變成畫面的全部,個人特質非常突出,形成一種面對面交流的感覺。(圖7)從前新聞主播、發言人是冰冷遙遠的形象,其言語的重要性高於個人的外在表現,但在豎屏新聞中,他們開始像演員明星一樣地被放大觀察,更加拉近了與用戶的距離。普通的新聞人物也是一樣,觀眾與畫面內人物形成了一種兩人對話的私密交流體驗,人們不再以一種抽離的視角去看待遠方發生的新聞,轉向沉浸其中,聆聽新聞主播的講述和新聞人物的訴說。(圖8)
三、問題與挑戰
豎屏視頻正處於快速的發展中,給傳統的新聞、資訊、綜藝等各種視頻帶來了一場畫面和內容的革命。從粉絲數量和作品質量來看,“人民日報”抖音號表現突出,給同類視頻新聞做了一個較好的引導。但是總體上,豎屏視頻新聞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首先,無論是專業媒體或個人還是習慣於橫向的拍攝模式,原始視頻素材的橫屏大場景構圖並不都能調整成豎屏樣式。目前“人民日報”的作品主要還是裁剪后的橫屏視頻,內容“水土不服”的同時,畫質也會受到損失。第二,豎屏新聞由於畫幅、時長的有限,不能涵蓋所有的新聞類型,它適用於簡單故事,卻不能進行宏大敘事﹔適用於展示信息,卻不能深入地解釋。最后,豎屏視頻新聞的確滿足了當代人碎片化、移動化的閱讀習慣,但也加速了新聞資訊閱讀的娛樂化、淺顯化。對於人們失去長時間深刻閱讀能力的憂慮尚未消除,如今是不是連觀看內涵豐富的長視頻的能力和耐心也要喪失?新聞不同於直播和搞笑視頻,尤其是重大新聞,需要背景知識的補充、需要邏輯的推理,不能全部依托主觀情緒和個人訴說。
豎屏新聞作為方興未艾的新形態,出現問題是一種正常現象,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需要積極迎接挑戰。豎屏視頻新聞帶來的是一種新選擇和一種新思路,而不是對橫屏的完全取代。拍攝視頻前,就應該對最后的橫豎呈現做出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拍攝,方便后期的分別編輯。剪輯豎屏視頻時,以15秒的短視頻為准則,突出特寫、近景鏡頭,重視字幕、邊框等的設計排布。最后,要利用橫豎視頻的分別優勢,推出“豎屏展示介紹+橫屏解釋分析”的組合,既抓住豎屏新聞的風口,搶佔用戶群﹔又深耕傳統新聞領域,做出精品優質的橫屏作品。進而讓豎屏成為橫屏的入口,豎屏要完成介紹新聞概要的使命,更要能引導用戶進入全景式的深刻分析。
結語
進入5G時代后,互聯網的發展將從爭奪流量的上半場,進入理解用戶、洞察用戶的下半場。除了解決傳播渠道即“被用戶看見”的問題,還要進一步解決“讓用戶看下去”的問題。 豎屏無疑是新聞類視頻吸引用戶看下去的最佳形式,它以輕量化的內容、個人中心的話語形態和適應手機端觀看的形式,帶來了視頻的畫面革新﹔又以流暢便捷的操作和沉浸式的體驗,滿足了用戶的社交和心理需求。豎屏視頻新聞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將成為短視頻新聞生產的主流模式。未來,更新制作思路、創造優質內容將是豎屏視頻新聞吸引觀眾的重要途徑,同時要與橫屏視頻“平分秋色”,分別承擔介紹展示與解釋分析的任務,共同打造全新的視頻新聞消費圖景。
參考文獻
[1]曹晚紅,丁蓉.豎屏資訊類短視頻的瓶頸與趨勢分析[J].東南傳播,2018(10):7-10.
[2]賈艷芳.豎屏模式對短視頻新聞的多重影響及前景探析[J].傳播力研究,2018,2(30):56.
[3]張爽,王若羲,李斯文,周喆人,鄭曉彤,萬鴻嘉,孫浩,胡昊昀.豎屏新聞:資訊傳播在豎屏時代的一次“試水”[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2):3-9.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