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媒體時代需要創新傳媒教育

杜一娜 常湘萍
2020年05月19日08:45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新媒體時代需要創新傳媒教育

5月15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調整辦學和擴大碩士生招收規模的消息在媒體圈傳開,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討論。《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周葆華,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浩,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首任院長、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監事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劉衛東,請他們做同題問答,闡釋了各自對一些焦點問題的觀點,也表達了如何在媒體變革的當下做好傳媒教育的思考。

新聞學門檻並不低

黃楚新: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重點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門科學。從新聞學的定義可以看出其門檻並不低,之前有一個觀點是“新聞無學”,事實恰恰相反,新聞學屬於交叉學科,包羅萬象,是伴隨著現代新聞業的發展而誕生的,在研究解決新聞傳播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而且新聞業務往往會涉及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哲學、文學等學科。因此,不管是從學科定義還是業務實踐來看,新聞學的門檻都不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學科。

沈浩:新聞學是否門檻比較低這個問題,要看怎麼理解“新聞學”這個概念。學界和業界一直都在討論新聞學跟傳播學是否相同。中國傳媒大學目前設有三個學科,一個叫新聞學,一個叫傳播學,一個叫新聞傳播學。我們一直說,過去的新聞學如果讀到碩士,你應該學傳播學,在新聞學裡很多解釋不清的東西在傳播學裡可以得到解釋。

過去的新聞學要跟傳播學與社會學聯合,才能保証它是個“學”。新聞學從“術”的角度可以說門檻低,但從“學”的角度來說門檻就沒有那麼低。任何人都可以進入新聞領域從事新聞工作,但進入新聞學領域則需要較強的專業素養。

從學術的角度來講,新聞學較之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門檻相對低,但新聞學畢竟是一個學科,它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與學科體系,因此進入新聞學領域還是有一定的門檻,而碩士、博士的培養就體現在他們的理論水平上。

做出改變適應新需求

黃楚新:當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新媒體的興起,給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但也猛烈沖擊了傳統新聞業,重塑了媒體業態,給理論創新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新聞傳播學中的一些基礎理論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媒介環境帶來的顛覆性改變,媒介技術的進步,使在舊有媒介環境、媒介體制,以及媒介運行機制之上建立起來的傳統新聞學理論由於跟不上時代的快速發展而失去權威性的指導意義,各種概念也在媒介生態的不斷更新中被賦予新的意義和特點。很多經典理論在當前的新聞傳播活動中是缺乏解釋力的,僅僅對具體的理論觀點做出修正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需要在方法論、研究范式、理論范式方面做出突破。新聞學正視新環境新問題,積極做出改變,才能適應新的傳播需求。

沈浩:這個問題要看怎麼去定義“新聞學”。當前的媒體融合應該也是新聞學自身學科發展的過程,不是說我們甩掉了新聞學去獨立地發展新媒體環境,發展新媒體傳播。《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自媒體環境下的探索其實都應算是新聞學的發展。

但從新聞教育的角度來說,我們傳統的新聞學教學和培養體系確實已經落伍於新媒體環境。在人才培養方面,國內約70%的新聞學院還在沿用傳統的新聞學教學體系,另外30%的新聞學院則不斷地嘗試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性教學模式,這也是新聞學院的發展導向。

隨著AI的發展,語音、文字互轉在傳媒行業中已普遍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及5G現在已成為新聞傳播學領域談論的熱點,今后還將有更多的科學技術應用促進行業不斷發展,新聞學應該研究這些現象,發展完善自己的學科體系。下學期,我們新聞學院可能就要開始教直播平台的構建,不僅是講我們要直播什麼,還要講做直播需要什麼樣的設備,這些設備怎麼用,同時還會講視頻編輯、直播推流等專業技能。

劉衛東:當下,自媒體可以通過技術便捷的隨意粘貼、改寫編造假新聞,無視嚴肅的新聞報道規律。不負責任的自媒體眾聲喧嘩恰恰說明廣大網民急需媒介素養教育,應該在全社會普及新聞與傳播學知識,或者將新聞與傳播教育工作正式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學科需堅守也需拓展

黃楚新:新聞與傳播學在新媒體環境下必將向其他學科和領域拓展。首先,技術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比如,在新聞傳播教育隊伍中,一些懂程序開發及運用的技術專家進入教師隊伍中,教授學生如何掌握新的技術傳播手段﹔在新聞媒體中,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多、越來越新,如VR、AR、機器人寫作等。其次,數據分析能力愈發重要。先進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收集很多數據,但是,數據的分析、理解以及根據數據做出預測,卻都離不開人的參與。擁有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新聞人才在新媒體環境下大有可為。最后,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新聞傳播學怎麼拓展,我們都要牢記新聞傳播學中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

沈浩:新聞學其實一直在尋求拓展,現在不少新聞學院拓展的一個主要領域是輿情,做科技類拓展的並不多。因為做科技類拓展需要學科融合,這對學校固有的教育體制來說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有一些標准。從新聞教育的角度來看,可以找到很多拓展的閃光點,找到很多拓展的閃光領域和教師。但是從大方向上來講,新聞教育的轉型涉及學科融合,需要有一個過程,無法立竿見影。

新聞與傳播學的教育應該在智能媒體和大數據這樣的領域拓展,另外還應加入科技助力。5G應用解決了不少社會問題,也改變了很多生產生活方式,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我們在用自然科學的技術和方法助力新聞與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的同時,更應該強調新聞記者的人文關懷與國家立場。

周葆華:新聞傳播教育在新時代,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一是要堅持和守護新聞傳播行業的核心價值,包括對事實和真相的尊重,並通過實証精神去挖掘和報道﹔二是需培養“專家型記者”,即具有學科復合背景的寬闊視野,使得對某一領域的新聞報道可以更深入﹔三是適應新傳播形態的新能力,如融合報道、數據挖掘與統計分析、可視化、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理解新傳播形態下的受眾與用戶,以及產品思維能力等,但歸根到底,是運用專業能力和復合能力,服務社會公共利益。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