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社:不建機構建機制,撬動深融新模式
編者按: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國家治理高度,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來,各級各地媒體如何貫徹落實中央要求?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取得哪些新進展新成效?敬請關注“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專欄報道。
人民政協報社由全國政協辦公廳主管主辦,是中央主要新聞單位之一。報社成立37年來,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為宣傳人民政協和統一戰線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民政協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方位和使命,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人民政協報社立足自身優勢,從理順體制機制入手,以建設服務型媒體為重點,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傳統媒體融合發展之路。目前,人民政協報社已經形成報、網、端、微、屏五位一體的全媒體格局,日均發稿量在200篇左右,閱讀量多次創造10萬+,影響力穩步提升。
從頂層設計入手,成立融合發展中心,重構策採編發流程,為融合發展筑牢制度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加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通過流程優化、平台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
融為一體、合而為一是融合發展的關鍵。如何做到?從頂層設計入手,相當於牽住了“牛鼻子”。
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有著一整套運行有序的採編機制,這套機制在保証安全高效完成傳統採編業務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面對新的媒體發展趨勢,這套機制迫切需要作出變化調整,人民政協報社黨組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從著手大力推動融合發展時,就下決心在頂層設計上狠下功夫,融合發展中心應運而生。
2018年4月,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到人民政協報社調研,對報社融合發展寄予厚望。隨后,報社融合發展多點開花,經過一年多的摸索,2019年兩會后,報社黨組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籌備成立融合發展中心。
這一中心旨在整合全社資源,重塑策採編發流程,推動融合發展真正做到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結合傳統媒體多年發展的實際,這一中心採用“建機制不建機構”的核心模式,在保持報社現有人員服務原部門工作不變的前提下,將大部分人員結合工作特點納入新設立的策劃、內容、設計、運營、推廣等專項小組,以每周一次的策劃會為龍頭,統籌整個融合發展的全流程。這一機制的建立是在我們積累多年的兩會報道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特點所打造的,因為有基礎,所以運行起來非常順利,2019年我們就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人民政協成立70周年兩項重大報道為重點,對這一機制進行了“運行測試”,非常成功。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利用這種機制圍繞澳門回歸20周年進行了策劃布置,從傳統媒體的特刊到微信公眾號、微博、大屏的推送一攬子統籌考慮,運行非常順利。今年兩會我們把這一機制制度化、規范化,作為核心設計,推動報社融合發展繼續走深走實。
融合發展中心作為頂層設計,報社黨組在研究討論時就確定了“立足本報、眼光向外”的總體思路,因此雖然秉持“不建機構建機制”的理念,但為充分借助“外腦”的智慧,在融合發展中心下設了一個實體機構:人民政協報社融合發展研究院。這一機構將約請全國政協委員中的精英人士,中央主要新聞單位新媒體負責人,各省、副省級政協秘書長和研究室主任,以及商業網站負責人等擔任特約研究員,每年確定與全國政協重要協商議題有關或媒體融合相關的研究課題若干,開展自主調研或小規模調研,形成研究成果,報送相關部門決策參考。目前,這一機構已經和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聯通研究院等進行了戰略協作探討,成為報社融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立足核心優勢資源,多終端齊發力,一次採集、多點發布成為常態
人民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是公認的新聞報道富礦。傳統媒體時代,“立足統戰、面向社會”是我們的辦報方針﹔融合發展時代,我們也堅定不移貫徹這一策略,在多種傳播終端上,致力於提高統戰政協聲量。
政協的重要會議我們在第一現場採集新聞,並針對不同傳播終端的特點進行加工制作,一次採集、多點發布已經成為常態。比如2019年9月20日中央政協工作會議開幕會一結束,我們就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總結提煉為“813”速記法,在微信公號推出,閱讀量很快上萬,對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起到了良好的導讀作用,報紙則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從第二天開始陸續推出6篇評論員文章,微信公眾號予以及時推送,打了一場非常漂亮的融合報道戰。
圍繞全國政協的年度重點協商議題,我們推出了“有事漫商量”微信公眾號,用受眾易於接受的漫畫圖文形式,幽默詼諧講述這些議題的前世今生,並搜集網友針對議題發表的意見建議整理呈報承辦相關議題的全國政協專門委員會辦公室,使議題討論形成“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的良好氛圍,形成網絡議政的閉環,2019年篇均點擊量過萬,成為報社微信矩陣的“領頭羊”,深受網友喜愛。
充分利用報社33個駐地記者站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優勢,推出“天下政協”微信公眾號,及時推送各地政協的好經驗好做法,在各級政協系統及委員中產生良好的反響﹔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是周恩來同志提出並堅持至今的一項獨具特色的工作,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親歷、親見、親聞”的第一手文史素材,人民政協報《春秋》周刊以此為依托,在業內享有盛名。利用這一基礎,我們打造了“掌千秋”微信公眾號,多篇文章一經推出,便成爆款,訂閱量和閱讀數逐日攀升﹔我們立足熟悉醫療衛生界委員的優勢,結合當下人民群眾對健康話題的關注,推出“尚醫曰”公眾號,不僅關注醫療健康領域的熱點話題,還重在對一些關於健康問題的流言約請專家進行批駁,很有權威性,推出短短數月,便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
此外,我們還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推出代表“政協聲量”的榜單——“商靚榜”和“政能量榜”,兩個榜單分別針對全國各省及地市政協的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及每周最受歡迎的政協新聞報道進行排名,每周各推出一期,因其數據採集的專業性及評選規則的公正性,很受各級政協歡迎,也成為報社融合發展的新動能。
疫情期間,為彰顯中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確保疫情重大新聞實時報道,講好統戰政協系統的抗疫故事,我們迅速組織部門聯動,加大融合報道力度,立足政協優勢特色,推出了一系列權威“硬”新聞和溫馨“暖”報道,亮點紛呈——在網頁和政協號APP同步上線“萬眾一心 戰‘疫’必勝”專題,時事要聞滾動推送﹔聯合策劃“戰疫時期特殊作業”“第一書記在‘疫’線”“委員在‘疫’線”、戰“疫”日記等欄目,同步在報網端微屏及所屬新媒體平台落地,僅1月23日至3月19日期間,人民政協報微信公眾號就推送稿件近1200篇,累計閱讀量310余萬,閱讀量過萬的稿件50篇,閱讀量過10萬+的稿件4篇﹔發起《中國醫生,我想對您說……》活動,聯動社會各界和一線醫護人員隔空對話,共收到300多個短視頻,200多份禮物照片,在抖音、快手、微視、央視頻等短視頻平台點擊量超500萬﹔開設獨家視頻欄目“連線‘疫’線”,高密度視頻連線對話權威疫情防控專家委員,如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協和醫院院長胡豫,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院長王建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大內科主任孫鐵英等,第一時間介紹“疫”線情況,傳播更具價值的科學防控信息。
面對現實獨辟蹊徑,以“假如我是委員”為龍頭打造虛擬服務性平台,讓服務和宣傳形成完美閉環
不佔有渠道,沒有一定規模的流量,就不會真正擁有核心用戶。於是,我們另辟蹊徑:面向人民政協組織和各級政協委員這一最大的核心資源,開發了“假如我是委員”這款小程序。
這一平台我們對它的定位是:公眾有序政治參與的網絡議政平台,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網上實踐基地,政協組織、政府部門、人民團體等踐行網上群眾路線的有效載體。
在用戶建設的初步階段,我們把核心用戶鎖定為青少年群體。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讓他們通過一個有效的平台或渠道體驗中國民主政治、有序政治參與,能夠增進他們對國家治理體系的直觀感受和認同。在研發階段,我們組織了一些線下活動,大家的反應出乎意料的積極,這也驗証了我們當初的設想。
2019年9月1日平台正式上線,我們希望在吸引社會公眾注冊成為虛擬委員的同時,能夠讓真實的政協委員和政協組織,甚至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各類學校和新聞單位也能加入進來,讓他們在這款應用內直接交流、協商,既讓虛擬委員能夠體驗其他社交軟件無法得到的獲得感、成就感,也能讓政協組織和委員,政府部門和新聞媒體多了一條直接了解社情民意、收集提案或新聞線索、推動民生問題解決的渠道。
為了增加這款應用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我們設計了委員小助手引導虛擬委員了解這款產品的功能。並專門設計了一套積分系統,用戶注冊之后自動成為所在地的虛擬縣級政協委員,通過簽到、提交虛擬提案、瀏覽、評論或參與活動等行為獲得積分,當積分達到一定標准,且符合提案數量、粉絲數量、關注數量等條件后,就可以升級為虛擬市級政協委員,虛擬省級政協委員乃至虛擬全國政協委員。2019年12月,一位來自山東濱州的虛擬委員達到全部條件,從虛擬縣級政協委員升級成為虛擬市級政協委員,最后升級到了虛擬省級政協委員。我們及時對此作了報道推送,期望以此激發其他虛擬委員的參與熱情。
小程序上線至今已經有120000+用戶注冊了虛擬委員,共計提交3300多件虛擬提案,140000多條評論點贊。75位真實的各級政協委員、8家地方政協入駐並與虛擬委員積極互動。有的省級政協還專門下發通知鼓勵委員入駐。隨著真實委員和政協組織的入駐,虛擬委員們的熱情被進一步調動起來,初步感受到了網絡議政的樂趣和意義。
服務型平台做出一定規模后,具有積極的反哺作用——其產生的內容也成為新聞報道很好的素材。部分周刊圍繞自身的策劃選題從虛擬提案中遴選了一些優質提案進行深入報道,邀請全國政協委員進行點評,效果遠遠超過了傳統報道方式,為融合報道探索出一條有效的途徑。
“假如我是委員”這款小程序,讓我們發現了融合發展的大舞台,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全力打造一些其他能夠承載和凸顯政協優勢的服務性平台,繼而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把報社打造為“服務型媒體”,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融合發展之路。(王相偉 作者為人民政協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