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黨報“硬”新聞如何“軟”著陸

聶偉霞
2020年08月11日11:2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黨報“硬”新聞如何“軟”著陸

在海量信息扑面而來的后媒介時代,讓黨報新聞更有可讀性,打造品質化、精品化黨報新聞,做大做強黨報的權威性,是新時代背景下不變的命題。黨報新聞由於存在政治性、政策性強的特性,讀者不免覺得“生硬”,需通過多元化手段推動“硬”新聞“軟”著陸,讓枯燥乏味的工作報道變得生動、有趣。

新視角抓好素材

不同的新聞角度,寫出來的新聞稿件價值完全不同,找准了視角,一條條活蹦亂跳的“活魚”就會躍然紙上。新聞視角是一項主觀內容,包括新聞有什麼樣的內涵、蘊含怎樣的深刻道理、能產生什麼樣的社會意義等。

跳出常規報道,聚焦新領域,探尋新視角,用新視角捕捉新聞。新時代黨報記者應該及時學習掌握好國家新戰略、新方針、新政策,並練好深度挖掘各個新領域中新人、新事、新經驗的本領,從而跳出常規會議報道,到一線去抓“活魚”。

2019年3月,浙江省麗水市全面實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國家試點建設。記者緊緊抓住“綠水青山有價轉換”這個新視角闡釋了村級GEP核算對生態績效考核、生態補償標准確定等重要參考價值,以及對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2019年5月31日,《浙江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題為《麗水發布全國首份村級GEP核算報告 1.6億元!這個村的綠水青山“有價”》的新聞稿件,以生態產品價值如何實現這一新視角挖掘的報道,讓讀者感覺耳目一新。

通過探尋新視角,老套的工作也能做出“鮮活”的新聞稿件。老套工作就是熟悉的、經常報道的工作領域與方法措施,雖然老套的工作也會不斷推出新經驗新舉措,但作為新聞報道來說新聞性不是很強,不妨換個視角,從更具新時代特征的切入點和內涵出發,同樣可以捕捉“活魚”。

2018年2月26日,衢州市常山縣制定了一套“孝老標准”。原本這是一篇“孝老”的工作性報道,但記者突破傳統的報道內容,從“盡孝,可否用標准來衡量”這一角度來報道,讓讀者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讀出了很多新意。

不論從新領域探尋新視角,還是從老套工作中尋找新視角,都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敏銳的眼光。不僅要見人、見事、見精神,更要見可復制、推廣的工作經驗。這個新視角,往往是站在新時代理念、政策、戰略的大背景下,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社會生產生活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等。

在新聞的深藏之地,找出來的新聞是“廢石”還是“金子”,是由什麼樣的新聞視角所決定的,需要透過事物的表象尋找蘊含的本質,隻有這樣才會找到新聞價值所在。

好故事“講活”工作成就

讓“硬”新聞“軟”著陸,需要挖掘新聞背后生動的故事、豐富的思想。通過生動的故事,結合豐富的思想,將普通的題材提煉出深刻的主題,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景交融,揭示人性的閃光點,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實現有效新聞傳播的社會價值。

2019年,《浙江日報》創新性地推出了“新三版”(“深讀”“親歷”“人物”),為黨報講好“硬”新聞中的好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載體。

一版一主題,圍繞中心工作,將“硬”新聞通過鮮活的故事,生動解讀熱點難點。2019年10月31日,刊登在“深讀”版上題為《安吉探索基層改革落地機制——“微改革”打通微堵點》的稿件,通過講述安吉一老人上街撿煙頭、“煙頭換雞蛋”等生動鮮活的故事,深度解讀了安吉是如何從微小處著手,通過破除不合理的機制、簡化繁瑣的程序等,打通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把基層一個個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一點一點地把改革由上而下推向深入。僅一天時間,該稿件閱讀量就達38萬多人次。

以“走轉改”調研式、體驗式的報道,通過一線新人新事來展示雋永精神和深刻道理,將黨報“硬”新聞講透,講得更生動。例如,2019年8月15日,《浙江日報》“親歷”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發了題為《和鋼筋水泥說話的人》的稿件。杭州亞運三館(主體育館、游泳館和綜合訓練館)是杭州市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當時正逢場館結頂的時刻,記者沒有按照工作性報道模式來做報道,而是通過記者親歷體驗的方式,烈日下跟著工程管理部的經理“火線”巡查,圍繞著場館建設這一主題,講述工人們與鋼筋水泥世界的故事。

創新人物報道,讓許多“硬”新聞通過人物故事來折射時代進步,賦予人物強烈的時代感和生機與活力,反映出時代精神與面貌。例如,“雲和師傅”是麗水雲和的一個勞務品牌,近年來成為該縣一項重點中心工作。記者沒有用枯燥乏味的工作性報道來報道,而是轉變報道思路,追尋2000多公裡,以“雲和師傅”通過種香菇幫扶內蒙古的牧民們發展致富的故事,闡述多年來雲和縣培育“雲和師傅”這個勞務品牌的工作成效,讓讀者回味無窮。

通過這三種不同的形式,圍繞中心工作講好新時代新故事、傳遞新思想新內容的品質新聞,讓“硬”新聞實現了“軟”著陸,新聞可讀性非常強。

新技巧“磨”精品

讓“硬”新聞“軟”著陸,可以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精品力作。目前,在新聞語言、形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各地黨報都有了新嘗試。其中,消息作為新聞最基礎的文體,精品創新依舊是個難題。短短幾百字,看似很簡單,但要把幾百個字寫好,不但見人見事,還要見精神見經驗,內容多面,確實很難,字字要斟酌,句句要推敲。

寫新聞可以借鑒一些文學寫作技巧進行創新。

詩歌的簡潔。寫消息要簡潔明了,這是很關鍵的要素,寫消息就要像寫詩一樣,字字推敲,句句斟酌,可以刪除的內容盡量刪除,可以省略的句子盡量省略。文章內容盡量用短句、短段落表達。

散文的形式。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消息也是如此,如果把一篇消息比作一個人,標題是眼睛,導語是腦袋,內容就是四肢,但它們都需要血液貫通,血液就是主題,所有的東西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寫。

小說的生動。可以借鑒小說對細節的描寫方式,將“八股文”式的消息寫得生動、活潑。比如2019年5月31日,刊登在《浙江日報》頭版題為《一斤橘樹枝 賣出5萬元》的短短700多字的稿件中,“這廂老鄭正喜滋滋地算著賬,那邊象山縣農業農村局柑橘專家徐陽卻直呼‘這價賣低了’”,通過現場對人物的細節描寫,生動地把主題思想凸顯出來。

雜文的邏輯。議論文對邏輯性要求很高,消息對邏輯性同樣要求很高,把文章上下段位置調換也能有“順理成章”的神奇。消息在短句和短段落的運用上並非可以隨意安排,有時一定要考慮到文章的邏輯性,運用雜文邏輯的嚴密和周密思維寫好消息。

形式多樣、多元化推動黨報“硬”新聞“軟”著陸,生產出更多品質化、精品化黨報新聞,今后還有更多探索的空間。

(責編:趙光霞、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