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中国梦的纵深感--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社领导研究文集

把握中国梦的纵深感

——谈任仲平文章《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写作

张研农

2013年05月10日10: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手机看新闻

4月1日,任仲平《筑就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人民日报报一版见报。十八大之后,任仲平首次亮相就推出中国梦这个举国关注的主题,在读者中激起强烈共鸣。

有读者评价,注解中国梦的文章很多,但此篇任仲平堪为翘楚。为什么?因为它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环境和人心的凝聚三个方面,让中国梦这一概念立体化,具有纵深感。

任仲平的历史视野,一直备受称道。这次对中国梦背后的历史情愫,既有细节的刻划,也有整体的描摹,分析中国梦是上下五千年的深厚积淀,是170多年奋斗、60多年探索、30多年发展的结晶。站在这样的时间轴上,更能理解中国梦的来之不易与难能可贵。

国际视野,同样是任仲平十分注重的观察角度。文章对照美国梦、英国梦等一些发达国家在走向强盛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阐释了中国梦的国际背景与全球意义。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后发国家,中国实现梦想的道路不同于其他国家,这必将进一步丰富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更大贡献。

这篇任仲平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还在于挖掘出了另一种纵深感——亿万中国人民心灵的广度与深度。正如文章所说,中国梦“绝非一人一地一时的空想,而是回荡在全体国民心中的共同旋律”。文中引述的两联诗句:“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分别来自评论部詹勇在湖南乡村的发现和国际部吴成良在美国采访所得。言为心声,一内一外、一“土”一“洋”,更能感知中国梦在亿万同胞心中引发的共鸣,让人心潮澎湃。

实际上,去年11月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评论部就已开始这篇任仲平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就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求教于各方专家。两会前,曾形成一篇4500字稿。3月17日两会结束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对实现中国梦提出“顶层思考”,任仲平的思路得以更清晰地呈现。

可以说,“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道路”,这三者,正是深刻着眼于中国梦这一概念的纵深感。“中国精神”指向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着眼于历史纵深;“中国力量”指向的各族人民前赴后继的团结奋斗,着眼于心理纵深;“中国道路”更多关注发展的理念与方式,着眼于国际纵深。任仲平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的论述和分析,成为全文的主干内容。

这篇任仲平,由张铁、范正伟、詹勇三位同志各拿出一篇初稿。在此基础上,卢新宁同志挂帅,与杨健和三位初稿作者进行整合和提升,最后再集体进行推敲和打磨。从酝酿到成文,再到根据新情况进行解构修改,一篇稿件的成形,就是一个从毛坯房到精装修的蜕变,这个过程必然有思索的艰辛、有出灵感的欣慰和成功的喜悦。

任仲平如此,中国梦又何尝不是如此?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