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打开江西卫视,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张稳重而帅气的面孔,他浑厚洪亮的声音已经传遍祖国的千家万户。他是吃过大苦、经历过挫折的人,从高考落榜而后转做厨师。然而,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暗暗积蓄着向上的力量,期待有朝一日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不经意间走进电视,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并成为江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他那张富有朝气的脸和沉稳厚重的声音,每天和江西最重大的新闻一同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成了江西的“省脸”。他就是翟量,2012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播音员主持人奖获得者。他用自己创造的神话证明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成功永远只垂青那些有准备、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他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需要一种力量,一个信念。只要把生活的悲苦和对命运的不满化作向上的力量和信念,就一定能够成功。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翟量,让我们一同关注这位优秀主持人的励志人生。
翟量,男,197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硕士,江西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播音科科长,《江西新闻联播》节目主播,主任播音员职称,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从业十七年,2010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播音作品金话筒奖提名, 2012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十余次获得省部级奖励,2005年入选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优秀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9年入选江西省省直文艺新闻优秀年轻人才,担任江西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理事,2010年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翟量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摘得2012年度“金话筒奖”,能给我们谈一谈您获奖的感受吗?您觉得获得此奖对您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激励和促进呢?
翟量:首先非常感谢贵刊的祝贺和关注,大家都知道,金话筒奖是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最高奖,对于播音主持从业人员来说不仅仅是个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这是金话筒奖一种独特的魅力,因为它既是传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也赋予了传播者在这个时代的奉献和担当精神。
虽然颁奖典礼上是那样的热闹、隆重,但是我更愿意做这样的思考:去光环化、更加职业、更加精准、更加稳定、更加有效的传播(新闻传播)以及带好队伍(本人是新闻中心播音科科长),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事业。颁奖晚会结束后,我曾在微博上说:我想起了入校时,北京广播学院小礼堂橱窗里的一句话: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一切重新开始,荣誉属于昨天。把荣誉和成功都一起留在昨天,伤感和郁闷也一样留在昨天,今天是新的开始。
记者:据说您做新闻主播之前是一名优秀厨师,拿到了国家三级厨师证书。但是您事业稳步上升的同时你却放弃了厨师行业,而选择了传媒行业,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您毅然走上播音主持道路的,这其中您有什么难忘的经历呢?
翟量:这是我的个人经历,我是在江西的钢铁企业里长大的,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在钢厂里就业了,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做厨师,这个职业给了我很多历练和感受,比如说:刚步入社会的艰辛、对于职业的尊重,对于前辈的尊重等等。直到现在我经常回去看望当年的同事,还称呼当年手把手教我的厨师为“师父”。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钢厂电视台招播音员,因为自己的普通话在当地算不错的,也就误打误撞地考上了,此后才知道播音主持是一门学科,带着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努力终于梦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毕业后就一直在江西电视台工作至今。
要说人生的跳槽经历,我可能就是那么一回,在江西电视台工作期间,也有很多机会跳出去,到发达地区工作,但是正是有着这些经历,我认为作为新闻主播,还是要能耐得住,有坚守,甚至有着忠诚度。频繁的更换地域和岗位实际上不利于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成长。现在很多台把播音主持从业人员当做品牌打造,品牌的塑造是要时间积累的。有着不同的职业经历,甚至反差特别大,我觉得是个好事儿,特别是曾经做过厨师,我总是和朋友们说:“很生活!”闲暇时候,特别愿意自己下厨,做几个好菜,三五朋友聚聚。
记者:您在江西电视台工作已十年有余,总是以端庄稳重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眼前,被称为江西的“省脸”,能谈一下您对播音主持工作的认识吗?您的主持风格还会有什么样的创新和突破呢?
翟量:对于播音主持工作,我不想从大的层面去谈,对于它的特点和作用,教科书里都有,在这里,我首先想说:它是一个职业,正如社会上有着许许多多千差万别的职业,我们靠着这个职业在生存,所以要敬畏职业,敬畏它给予你的一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没有理由不做好它,否则就会在当下传媒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被淘汰出局。其次播音主持工作其实是辛苦的、寂寞的,对于我们新闻播音员来说,处于一种轮替值班的状态中,早新闻要早起、晚新闻要熬夜,而有声语言创作中,你的面前只有一张白纸黑字的稿件,一盏台灯、一支话筒,却要表达出万千世界的纷纷纭纭,这当中的寂寞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播音主持工作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无论是独家新闻的权威发布的自信、饱满,还是直播中的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的精准表达,甚至是在不同与新闻播报样态的其他节目中,处处充满着挑战,我没有把它看成是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去思考、去应对。再有的是播音主持工作充满着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媒体人应有的情感价值体现,我时常会被节目中那些闪光的东西感动,自己在节目传播中也会不自觉的融入这些情感的东西,让审美的意识不断升华。播音主持工作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力,任何轻视语言功力的表达显得是如此的苍白。当然还要有强烈的表达意识,我能说、我会说、我愿意说。
如何创新和突破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自从新闻媒体实践“走、转、改”以及改进新闻报道以来,我注意到不仅仅是报道方式的转变,而是我们的新闻语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更多的关注着基层、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生活。比如新闻事件的叙事性更丰富、人物更鲜活了。由此我认为如何转变语态,如何将生动、鲜活、亲切的新闻语言传播给大众是现在必须去思考和探索的。
记者:大家知道,新闻讲求时效性、真实性,那您是如何将新闻如实快捷地传达给广大电视观众而被观众接受呢?这其中有什么技巧呢?
翟量:播音主持是一门学科,它与传播学、新闻学、语言学、艺术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的许多范畴互为融合碰撞。我认为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播音工作在理性的层面理清楚,在实践中学习前辈的丰富经验,二者结合,就会循序渐进,使得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主持人在节目制作前期有效参与程度高,主持时才能游刃有余。在播音的过程中要通过准确的语势、语态把新闻播得“真实可信”、“毋庸置疑”。在实效性方面,通常体现在突发新闻的报道,比如刚刚收到的消息,这个时候就是考验播音员平时的积累了,只有平时注意政策、信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熟记编辑、记者平时的编稿特点,才能对这种突发状况从容应对,有序播出新闻,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记者:直播间和基层是与大众交流的两个不同平台,那么二者之间您更倾向于哪一个呢?
翟量:我觉得两者是不可割裂开的,我们所播稿件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林林总总。自从“走、转、改”精神下达以来,我们都参与其中,受到了教育,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播音员、主持人首先是新闻工作者,本来就应该投入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希望播音员主持人走基层不要跟风似的走过场,而是常态化的去见证和记录时代发生的深刻变化、关注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甚至有些新闻报道能为政府决策起到作用。这样当我们走上主播台才会更加有底气。播音主持专业理论中提到的广义备稿指的就是这些。
记者:您是江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首席播音主持,不仅在业界名气十足,在学界也有很大的声誉。以您的经验,您认为在播音主持工作方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
翟量:这个问题前面也谈了一部分,这里再总结一下。一是要有准确的职业定位,要站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职业,这对当下播音主持艺考热,大多数是带着明星梦儿去考试的,对于职业的理念比较淡化。二是要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胜任。三是要有挑战不同节目类型、不同语言样态的勇气。主持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与节目整体和谐,同时又不乏个性,并得到观众认可,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
记者:目前,新兴媒体占领广阔市场,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当今市场情况,您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有什么样的理念和心态,应该如何去应对后媒体给自身带来的压力和影响?
翟量:法国思想家萨特曾经说:存在即为合理。如果用这句话聊以自慰当然是一种消极。虽然传统媒体现在还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但是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创新才能发展。当然现在也都有着融合发展的趋势。我认为传统媒体应该最大的发挥它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经验优势融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整合媒体资源,创新发展。传统媒体要创新发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当然我们也不用杞人忧天,片面地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会置传统媒体于死地。网络媒体自身也存在着很多不足,而这些不足大多数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网络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网络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传统媒体雄厚的品牌资源是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网络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面对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传统媒体适时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网络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应积极应对,主动出击。比如改革新闻机制,向多媒体新闻发展,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传统媒体也可以与网络媒体联姻,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互相推进、共同发展。
记者:能否给我们讲讲,依您对纸媒的了解,一本传媒刊物该具备怎样的优势才能在市场中独树一帜?
翟量:我认为传媒刊物是传媒人在专业领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如贵杂志,以专业、前沿、专注的精神办杂志,在同质化的专业杂志领域一定能取的更好的效益。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传媒业的经营内容和产业发展面临了极大的挑战,与其他类型杂志相比,我认为传媒杂志在产业链延伸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瓶颈,与市场化杂志相比差距很大,与行业刊物相比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需要正视的问题。一本刊物要想长久立足于优秀刊物之林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稿件资源,只有严把质量关、追求专业性才能提高档次、提升品位。作为传媒刊物来说,要立足于传媒专业,多关注传媒学界、业界动态,多刊登权威稿件和前沿信息,我相信这对打造一本品牌传媒期刊是很有必要的。
要想取得持续良好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打造德才兼备的队伍,提高团队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还有就是实行品牌的延伸战略,通过几大资本向传媒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产业链,这样才会在市场中独树一帜,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作者简介:雷小毅,女,今传媒杂志社社长助理,主要从事传媒研究;刘亚军,男,今传媒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传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