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新闻”与新闻真实性--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5期

“和平新闻”与新闻真实性

刘鸿英

2013年05月15日14:09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美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历来是新闻媒体注的焦点和专家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美国媒介在战争新闻报道方面的立场片面性、以及美国媒介屈从于本国政府而阐述的观点而大多是在反映华盛顿和五角大楼所倾向的看法,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和指责。近年来由具有国际战事记者背景的英国学者率先发起的“和平新闻”报道思路,倡议新闻学教育在课堂上向未来的记者传授如何试图做到与“战争新闻”大相径庭的“和平新闻”报道,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气候”,但目前似乎尚未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本文拟在梳理美国媒体于近年来的战争新闻报道现状的同时,也试图对“和平新闻”这个新生理论及其职业实践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讨论。

关键词:战争新闻;和平新闻;新闻真实性;新闻学教育

一、国内外媒体的战争新闻报道

有关战争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国内有不少描述与评论。有人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与新闻报道密不可分,战事新闻成为当事国和其他国家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而有些国家的新闻媒介又可能成为推进或阻碍战争的舆论力量。这是印刷新闻时代、电子新闻时代战争报道的基本特征[1]。也有人坚持,虽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准确、公正,这些都是新闻报道最基本原则;但在战争时期,新闻的基本原则有可能会使舆论脱离政府的掌控,因而它往往会受到根本性的摧毁。所以,从新闻传播本身或是从现代战争和新闻传播的关系及其影响上,对历史经验和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和探讨,并对国际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与新闻传播关系的新趋势、新动向进行不断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2]。郑保卫更是直截了当地再现战争新闻的恐怖:

“通过电视画面,人们能亲眼目睹巴格达街头燃烧的房舍、熊熊的火光和遍地的瓦砾;亲耳听到呼啸而过的导弹轰响、受伤儿童的痛苦呻吟和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能切身感悟战争给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所带来的恐惧、悲伤和灾难……特别是2003年3月22日下午联军攻打伊拉克南部城市乌姆盖斯尔的现场直播,让人们实时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对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在人们眼皮子底下发生和进行的战争所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有了切实的感受和体会。[3]”美国新闻媒体在美—伊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媒体每日里对其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炫耀以及对美军在快速反应、精确打击、适应战争能力等方面的夸赞,凸显作战双方在军事实力上存在的悬殊。美国媒体大肆渲染新式武器的作战威力和作战功效以及其杀伤效能,制造恶劣的战场恐怖氛围,对瓦解敌方斗志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致伊军大量下层官兵开小差、自伤或临阵脱逃,严重削弱了伊军的作战意志。伊战中美国媒体的表现,为我们研究新闻媒体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张菊祥,2004]

二、“和平新闻”概念及其始发

战争新闻报道是记者对枪林弹雨和战火硝烟的记录,而读者在阅读这些新闻时的心情也不会轻松,反而可能会感到压抑甚至恐惧。通过战争新闻报道及时反映整个战争进程是必需的,但有人意识到,美—伊战争中,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媒体在进行激烈的新闻争夺战的同时,有些英语媒体通过渗透着浓郁人情味报道,来反思战争的残酷,表现对和平的期待。比如从平常人的心态出发,从家庭的温馨气氛出发;将视野放到士兵的亲人和朋友身上,感受他们的担忧和期待;士兵们自己作为正常人的渴望,对家人、对女友的思念,甚至对家旁小店中某一道菜的怀念[4]。但这种“另类”的战争新闻报道显然不能使受众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探讨战争新闻的报道也要坚持新闻基本原则的同时,也避免战争新闻对受众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压力,英国的两位资深战地记者,杰克?林奇(Jake Lynch)和安娜拜尔?麦格迪瑞克(Annabel McGoldrick)率先提出了“和平新闻”这一新概念,并于2005年合作出版了《和平新闻》一书;林奇还在伦敦的大学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按照他们为“和平新闻”拟出的定义,即记者与编辑做出的有关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决定,应该是向全社会提供一个对冲突行为(事件)采取“非暴力反应”(non-violent responses)展开思考和评价的机会。

该书作者林奇和麦格迪瑞克在著书时(2004)做了调查:将打了双引号的“peace journalism”(“和平新闻”)作为关键词在google网上搜索,引出14,000项条款。目前中国对于“和平新闻”尚未有人做出任何学术性研究,笔者开始撰写这篇文章时(2010-02-23)也做了调查:以“peace journalism”英语作为关键词在google.com搜索,引出14,200项条款;以“和平新闻”中文为关键词在google.cn搜索,引出相关条款数为0;以同样的中文关键词在baidu.com搜索,“找到相关网页约10,500,000篇”,均与以上定义的“和平新闻”不相符合或无关。根据《和平新闻》一书的作者所言,和平新闻应该能够具有以下功能:

1.通过对冲突行为的分析和解释,升华新闻报道中“公平、公正、准确”的概念。2.在记者的新闻线索、报道内容及其效果方面提供新途径。3.提高新闻报道日常工作中对“非暴力反应”的认知和实践

(一)撰写新闻报道的模式对比

作者将“和平新闻”的写作实践总结为17个要点,比如:1.避免把冲突看做由两个参与方为了一个目的而构成,而其逻辑结局即为一方得胜、一方失败;而应试图把参与两方分解为具有各自需求与兴趣、追求各自理想的多个小团体,为达成更加富有创意的多种结局提供更大的空间。请你解答以下问题:参与方还有什么其他人?为什么?2.避免只从可观性的表面现象来估量暴力行为或暴力政策所能产生的价值。应试图寻找报道暗藏效应的方法,比如,长期的心理和精神损伤所引起的后果,可能会导致这些人将来更易于采取暴力行为,或是对其他人,或是作为一个群体对其他的群体或国家。3.只报道暴力行为和描述“恐怖”。如果你只局限于报道这些,你做出的是对付暴力的唯一出路就是武力报复、唯一纠正办法就是更多暴力(强制/惩罚)的建议。应展示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暴力行为中如何受到困扰、如何倍受压力以及遭受的损失,把它作为解释因暴力而引发这一切的一种方式。4.指责某人是“事端挑起者”。应试图寻找参与方都说自己从来无意于此的、又可将事端引向结局的共有问题与事件。5.只把注意力单单集中在某一方的受难、恐惧和怨恨上,这样做只会把派别划分为“坏人”和“受害者”而引发出将强制、惩罚坏人作为解决手段的建议。对所有的受难、恐惧和怨恨现象都应该一视同仁地进行报道。6.不当之词,如“毁坏的”、“无助的”、“可怜的”、“悲剧的”等,这些字眼只能告诉我们,一群人对另一群人所已经做出的事实或可能成为事实的现象,它只能削弱和限制为争取改变而发的言论。应该对将其成为事实或可能将其成为事实的人进行报道。不要只问他们感觉如何,还要问他们如何对待现实和他们的想法。他们能提出什么实质性解决方案吗?7.使用妖魔化形容词,如,“邪恶的”、“残忍的”、“野蛮的”、“不开化的”,等。这些词汇往往是参与甲方对参与乙方的所作所为所持有的看法,使用这样的字眼是把记者置于参与甲方的一边,并帮助暴力升级提供了证词。应对你所了解到的错误行径进行如实报道,并对其他人已做出的报道中提及情况的真实性提供尽可能多的讯息。如果该案正在调查中,也应如是说,对尚且未知的真相做一个提醒。8.使用诸如“恐怖主义者”、“极端主义者”、“狂热者”、“正统基督徒”之类的标签,它们是“我们”送给“他们”的词汇,没有人会使用它们来形容自己。用这类字汇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难的(比如,“正统基督徒政权”是什么?一个有效的定义可能就是——由持有宗教信仰的领袖领导的未经选举而成立的政府)。实际上,使用这样的标签就会偏袒一方,被贴上标签的人一般被看做是非理智的,因此降低了与他们协商的可能。应试图以人们赋予自己的名称来称呼他们,或者在你的描述中更加确切一些——比如,“爆炸者”和9?11事件中的“自杀性劫机者”,后者更显中立,并且比“恐怖主义者”更能说明问题。

(二)案例及案例分析

1.第一组图像与新闻报道表现的是“战争新闻”——暴力被反映为是自然生成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系列性行为,注意力集中在“是谁先扔的石头”;是“反应-等待暴力发生之后的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得出的判断就是:应该受到谴责的是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因为爆炸者是复仇的哈马斯“派出去杀人”的。

2.而在第二组图像与新闻报道中表现的是冲突的其他方面:除了暴力,还反映了一贯受到阻碍和挫折的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状态,以及在军事检查站发生的不受任何惩罚的枪杀事件而鼓励“先斩后奏”的问题处理手段。重要的是,受到谴责的应该是冲突本身和以巴之间的双边关系。

3.随之发生的一些情况:这次袭击事件在英美两国媒介中受到广泛报道,称之为“结束了平和时期”,而此间在通往和平的“道路图”计划实施中已开始发生了好的转机。但是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确切…在整个停火期间,巴勒斯坦方每日都发生着流血事件。此次自杀爆炸事件已成为美国政府发生重大转折点的标志——以国家安全顾问赖斯为首的更加公开支持以色列立场的主张一经提出便占了上风。

4.问题解决的对策:第一件报道所提出的解决性建议是“镇压那些好战分子组织”;第二件报道则对镇压措施可能会引发更多暴力行为做了预测性的见解。我们现在的理解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它都应该是有利于缓解处于军事占领下的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状况的。第一件报道把冲突形容为处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两个纠集力量之间的战争暴力,所有的人被看做是两派,而唯一的控制力量来自政治领袖和手中拿着枪的男人们。第二件报道有效地使两派得以分化,使用的手法只不过是让一个巴勒斯坦康复医生和以色列人的维和行为出现在镜头前。我们得到的提醒是,每一个人的想法、反应或行为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

三、不是结论的结尾

从整体意义上来讲,“和平新闻”是希望以对冲突做出分析的形式来处理新闻报道的方式,以此来鼓励新闻报道中“无暴力”语言的体现。“和平新闻”的焦点集中在引导暴力发生的构建与文化致因上;这些可能存在的致因对于一个冲突发生地的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对于冲突的发生可能会做出一些解释。“和平新闻”立足于把冲突视为有多个组织而不是只有两个组织参与的、力图达到的目的是多元性的而不是二元的。“和平新闻”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推进和提倡和平的发起,同时使受众得到对(冲突中的)现状及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做出辨认的机会。“和平新闻”是对传统的“战争新闻”观念以及新闻报道的对应。“和平新闻”的倡议者们认为,传统的战争新闻报道手段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当前的冲突现状,忽略的是引发冲突的致因或冲突之后的结局。

根据维基百科,成立于1991年的《战争与和平新闻研究协会》,是一个国际媒介发展研究的学术机构,主要的活动项目集中在阿富汗、高加索山脉、中亚洲、伊朗、伊拉克、菲律宾、东南欧、叙利亚、乌干达和南非等地。他们的项目提供大量的实用性训练、报道和发表活动,并试图以此来影响和加强当地媒体的实力。该机构目前由四个组织联合组成,组织成员为资深记者、和平倡议学者、地方性专家和商务人员等,并也注册于英国、美国和南非,都属于非盈利性免税性组织,通过网络每周向很多国家免费发送由组织成员发来的新闻。

当然,任何新生的理念或理论都会引起反面意见的指责和争论,“和平新闻”也不例外。有人认为,以专注冲突为主的新闻会经常对暴力事件进行报道,只简单将其视为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连锁反应。和平新闻则在报道事实的同时,也会对构成暴力的潜在致因和对冲突的众多周边原因的存在性进行挖掘。新闻报道可以避免产生伤害性作用。也有人认为,该理论似乎使人对新闻的客观性和牛顿力学进行比较,后者即媒体传播与受众之间的线型关系。该理论提出者将系列理论中的相应范式移动视为非线型方式和反馈回路的基础。由此,该理论视“牛顿力学”新闻为正常情况下提供准确效应(accurate effects);而“量子”新闻是在高速情况下(比如,冲突)提供准确性(accuracy)。但这个推理并未得到支持。很多记者和新闻教育者也许对“和平新闻”这一提法会感到不舒服;但也会有更多的人对该概念进一步加以认识,愿给“和平”一个机会[5]。“和平新闻”理念的正确理解和在实践中得以广泛的认可和运用与否,目前可能还是个未知数,或许需要一个充分认知和体验的过程。无论它将来的前景如何,目前它或许能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即在和平年代中大众媒体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反映含有血腥和死亡因素(如自然灾害、凶杀事件)的新闻报道。

(作者简介:刘鸿英,女,美籍华人,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随雯茜.从现代战争看美国的“新闻自由”[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4).

[2] 陈敏直.战争与新闻控制[J].理论导刊,2006(3).

[3] 郑保卫.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闻战[J].国际新闻界,2003(3).

[4] 张卫华.人情味:让战争新闻充满温情[J].中国记者,2004(2).

[5] Bill Kovarik.《和平新闻》书评.2006[EB/OL]. http://proquest.umi. com/2009-12-26.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燕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