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3年·第5期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

——评《娱乐至死》

马丽娟

2013年05月15日16:50    来源:今传媒    手机看新闻

摘 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甘心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人们关注的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而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1]中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奥威尔过错,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而波兹曼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而他在这本书中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媒介即隐喻

1.媒介即信息。文章的开始就引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作者毫无避讳地与这位学者联系在一起。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2]。如果追溯到更早时期,柏拉图提出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对事物的明确说明,以一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实中的媒介并不具有这种功能,它更像是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看待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结局。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2.媒介即认识论。正如早期部落首领通过口述的民法为控诉人伸张正义;大学中通过口试考核学生等等,说明了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文化前进。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每个阶段的媒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新的媒介的产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赋予词语新的内涵,打破原有的话语结构。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时间被放大。纸质阅读的时代让更多人感受到媒介的无形力量,正如托马斯?潘恩代表了他那个时代高度的文化教育程度,一个胸衣制造商可以写出如此强有力的文章。媒介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表现形式是严肃的、是意味深长的。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报纸、书籍的出现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人的体内,伴随着各种宣传广告也登上了文化的舞台。

二、娱乐时代的到来

19世纪中期,电报、报纸的结合为“娱乐业时代”奠定了基础。电报的发明在通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的质的改变。它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和报纸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报纸过去的形象,报纸的时效性发挥出来,开始了所谓的“今日新闻”,电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快捷、更加有效地形式出现。

摄影出现以后一直被作为另一种“语言”使用。它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文字所描绘的东西。人们开始从接触简单的文字信息转变为这种图文并存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接触信息。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电报式新闻的绝好补充,这种传播更加感知、具体。这种全新语境的产生,人们更多地关注娱乐化的东西。

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它在很多方面充当了指挥中心。我们对媒介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电视的影响。电视已经成为文化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电视作为指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引领人们走向娱乐时代。人们对报纸、广播的痴迷开始衰减,电视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途径,它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这种传播模式包容了话语的所有形式。

娱乐时代的到来,让人们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调查人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些都证明了赫胥黎的观点,我们进入了纯娱乐时代,在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我们沉溺在娱乐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广播和电视节目不在是主观地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它以一种近乎迎合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电视成为了解公众信息的渠道,在美国,电视告诉杂志“新闻是一种娱乐”,杂志转告电视“只有娱乐才是新闻”。这种新闻娱乐化的氛围让人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广播电视为了寻求出路也开始走向娱乐化,原本广播适合播放比较严肃的新闻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达全世界的新闻动向,但在这种娱乐至上的国度里,广播变成了音乐电台。这种快餐文化的到来无疑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它更多的是关注新闻所带来的娱乐效果。在各种媒体争相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传播娱乐成为了首要任务。只有满足观众的需求,媒体才会得到市场占有率。而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娱乐至上的国家,各种媒体在改变人们话语方式的同时,也同样受人们的支配。

三、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

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指出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在书中对文化娱乐化的现象更加倾向于赫胥黎的观点,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造成精神毁灭的不是灾难与战争,真正影响人们的是大家所热衷的事物。读图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的不断更新,这种娱乐氛围下的文化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观念。这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的文化走向衰竭,淹没于笑声当中。通讯模式的每次变革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些远比其他变革带来的冲击要大的多。不管是口述时代、印刷术时代、摄影时广播时代、以及电视时代,这种话语方式的改变都会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对文化的扭曲传播,才会出现娱乐至上的社会现象。

电视也许是改变人们话语方式的最有力的论证。这种快乐的媒介一旦进入人们的生活,再想通过任何方式把它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去就变得不那么可能了。父母会告诫孩子应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人们也会自我警醒克制自己,但这些都抵挡不住电视大摇大摆地继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他们的想象,这种媒介好像是他们与外界互通的窗户,所有的社会讯息、人际关系都是通过这扇窗户传达进来的。赫胥黎的预言警示人们,我们不应该被电视所掌控,应该学会如何利用电视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如何影响文化,怎么才能成为电视的主导者。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学会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如何在短时间内选择有效信息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是电视的傀儡,整个生活也不能围绕着电视展开。电视只是一种传播工具,一种向受众传播有效信息的工具。

解决这种文化娱乐化的现象可能要从三点着手。首先,电视自身应该给予适当的调整,这种信息结构和效应不应该是建立在娱乐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作为三大主流媒体,应该给予受众正确的引导,让公众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除媒介的神秘感。媒介的作用不是倡导一个娱乐的世界,只有正确发挥自身的正能量才能更有效的感染到受众。其次,受众应该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这种快餐文化的传播并不能代替传统文化。人们渴望与外界沟通、互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可以建立在一个正常的传播平台,文化的传播需要的是一个良性的传播渠道,新闻信息要有新闻的内涵和新闻本身的特征。娱乐不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沉溺其中不仅会让人们丧失思考,更严重的可能是整个时代的倒退。人们在欢笑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却很少在思考为什么笑,这才是最可悲的。再次,唯一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现象的是学校,其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学校应该充当起引导学生的作用。只有从学校出发,从根本上教育学生怎样判断接收到的信息、学习如何解读文化、怎样充实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娱乐致死》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这个信息过剩、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每天都会出现新奇事物的时代,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娱乐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娱乐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都在娱乐。当年炙手可热的电视随着科技的发展被电脑所取代,而手机的出现又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电脑。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讲究的是方便、快捷。人们对电脑的热爱超过了电视,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电脑更加的娱乐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们被网络所包围着,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更加需要受众严格筛选,信息拥堵、垃圾信息过剩都成为网络传播的一项诟病。网络以一种纯娱乐、堆积的形成出现在受众面前,不管你接受也好,摒弃也罢。人们对新闻的获取开始由广播电视转向电脑、手机,而更加快捷的方式是微博的出现,人们不再看大段的新闻稿件,取而代之的是140字的内容概要。娱乐充斥的时代,文化成了一种奢饰品,人们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看书读报,快餐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

作者的预言显然在现代社会变成现实,我们处在一个娱乐化的社会,信息传播不是按照人们需求的方向,而是如烟花般四散开来。但是真正的文化不是娱乐环境下传播的文化,那些心灵的洗涤不是网络时代、微博互动所能做到的。如果整个社会都充斥在娱乐的大环境下,那么这个时代究竟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人类、社会又能如何进步?这是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作者简介:马丽娟,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奥尔德斯·赫胥黎.王波译.美丽新世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2] (美)尼尔·波兹曼.章艳,吴燕莛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燕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