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编辑在促进期刊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就不断凸显出来。尽管期刊国际化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但是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仍亟待提高。任何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首先要从编辑的素养抓起,编辑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基础。因此,编辑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
关键词:国际化出版;学术期刊;编辑素养;发展措施
一、国际化:必然趋势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术期刊也面临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挑战。如何能在强者如林的国际学术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是各家期刊近年来思索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我国被国际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仅207种,且95%的入选期刊影响因子低于2.0。其中,以SCI为例,2012年SCI共计收录期刊3750种,我国仅占33种,不足1%。由此看见,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道路还任重道远。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期刊的数字出版规模飞速增长,传播速度与成本都远远高于传统版本。这些都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国际化奠定了技术性的基础。作者也会通过网络与数字化方式更快捷地接触到期刊,了解和认识期刊。但是,归根结底,期刊是由编辑来组织和驾驭的。期刊能否“走出去、站得稳”依靠的是高质量的选题,优秀的编辑以及严谨的排版。编辑作为一本期刊的操作者,其主体意识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对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术期刊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期刊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顺应国际形势,提高自身期刊品质,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要首先顺应国际化的大潮,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编辑素养的重要性
“编辑的素养,包括编辑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工作经验和态度等方面,是编辑在从事出版工作时具备的知识和修养”[1]。在编辑工作中,编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整理。这一工作特性决定了编辑素养的重要性。首先,作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必须熟悉出版物的相关法律与法规。出版业,尤其是期刊出版,时效性很强,有时会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中,编辑应尽量避免政治性的问题,集中探讨学术研究。其次,编辑技术是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技术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比如,编辑校对的符号。如果编辑技术掌握的不好,就会对后续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这样会间接影响期刊的出版时间与质量。再次,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技术是形式,知识是内容。只有技术而没有知识是很难编辑出具有思想性的文章。只有编辑具备相关的学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稿件的内容,进而完善稿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最后,编辑在工作时要具较强的耐心。编辑不仅要与稿件打交道,也要与作者打交道。这就需要编辑不仅具有很好的文字与学术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理解能力。这些都是以工作热情与耐心为基础的。由此看见,作为一名编辑,较高的素养不仅体现在学识渊博、工作敬业,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专心,才能打造出一流的文章与期刊。
三、学术期刊国际化与编辑素养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可以为编辑部带来很好的直接效益,也可以为推动我国的学术走出去贡献力量。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内容通常被分为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两类。实质性的内容包括论文水平国际化、稿件来源国际化、发行市场国际化和出版效率国际化;非实质性内容的包括编委成员国际化、审稿专家国际化、编辑标准国际化和出版语言国际化。但是,无论是实质性的,还是非实质性的内容,都与编辑的作用密不可分。如果编辑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可以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在实质性国际化内容与非实质性国际化内容之间形成平衡。这样可以使得学术期刊尽快步入国际期刊的行列。
(一)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编辑具有不断更新的意识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需要编辑具有不断更新的意识,主要体现为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更新。期刊质量与编辑工作密切相关,编辑是学术期刊的生产者。编辑的专业意识决定着学术期刊的未来。学术期刊想在国际学术出版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高质量的稿件。“中国有许多优质稿件外流,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学术期刊的总体质量不高,缺少足够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学术界、学术期刊界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认知度”[2]。因此,学术期刊要走国际化道路首先编辑要提高质量意识,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吸收好的稿源,严把质量关,认真编辑加工。在具有一定质量保证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出精品,要有精品意识。精品文章不仅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也可以进一步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作者投稿,进而循环往复地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形成品牌效应。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编辑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知识更新,不断学习,关注自身领域的前沿动态,严格坚持三审制。只要在平时工作中以高水平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通过敏锐的学术嗅觉发现好的稿件。当编辑能与高水平的作者形成共鸣,理解作者的学术立意,肯定作者的前沿意识,才能获得作者的肯定,赢得作者的心。同时,编辑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囿于重复性的工作,而要善于思考,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好的编辑意识可以为好的文章锦上添花,编辑与作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只有编辑与作者的通力合作才能创作出学术水平高、编校质量也高的作品。
(二)提高数字化办公水平
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是以期刊出版的数字化为基础的。目前,中国的学术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的学术水平还亟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规模还是经营理念上,我国的学术期刊都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我们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期刊的出版方式。传统的出版方式以纸质版为依托,传播速度慢、成本高、出版周期长。因而使得我们的期刊很难走出国门,要面临层层筛查。而国外的期刊较早就开始采用数字化出版,以互联网为依托,大大加快了期刊的传播速度。这样就为期刊赢得了宝贵的时效性。因此,编辑不仅要对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与规范具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网络操作技术。不仅能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搜索与编辑,也可以利用大量的网络学术信息对审稿中存在疑虑的问题进行筛查与解决。此外,编辑还可以通过提高数字化办公的水平,以网络为沟通媒介与作者对相关稿件进行协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外语能力
数字化的网络办公是编读往来的物质媒介,语言才是编辑沟通工作中最重要的交际媒介。在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中,编辑不可避免地要与外国的作者与审稿人进行沟通,这就需要编辑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目前,我国学术出版作品在国际上的引用率和影响力还相对较低,这其中有很大程度上是语言障碍问题。以语种为例,英语是目前流行的“科学语言”,用其他语言发表的大量论著难以被英美学界纳入评价范围。这要求国际化刊物的编辑必须具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必要时还要聘请以英语为母语的兼职编辑。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日常英语交际能力以便应对与作者之间的沟通以及工作协调,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学术英语水平。这也是学术期刊特殊的刊物定位所决定的。学术论文通常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因此其所使用的英语也与日常英语在词汇、搭配以及句法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在英语研究界,学术英语已经被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分支进行独立研究。这足以说明其与日常英语的差别。因此,学术期刊的编辑需要经常阅读国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期刊,注意观察他们的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母语者的词汇选择与表达方式。这些都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编辑的学术英语水平。当然,如果能够进行相关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将对编辑水平的提高有更大的帮助。在当今以英美为主体的学术大环境下,我国学术作品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过语言观,能够用英语与国际学术界加深交流,是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同的必由之路。
(四)职业道德素养
学术期刊的特点是读者群小,却相对稳定。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是,学术期刊的读者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读者与作者群相对平稳。在期刊档次相当的情况下,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为期刊挣得更多的口碑,进而吸引更多的投稿。编辑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职业。“只看质量,不问来源;只讲原则,不徇私情;只对学术负责,不向关系妥协”应当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基础[3]。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出版市场,服务意识的优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作者的投稿选择。每一本期刊都不缺稿源,但是每一本期刊都缺好的稿源。而好的稿源恰恰是期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物质基础。那么,如何能够让好的稿件在众多的投稿中脱颖而出?这不仅要考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编辑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编辑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能偏私。其次,编辑要良好的服务意识,将作者视为我们的“上帝”。再次,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对待稿件,认真负责。最后,编辑要严格自律,不能以权谋私。
四、结 语
“就规模而言,我国已经是学术出版大国,但还没有成为学术出版强国”[4]。国际学术界强者如林,西方国家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很多方面都领先我们很多,如何能让我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我们认为,学术期刊与大众读物不同,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与数量小却稳定的作者群,因此,要求编辑不仅要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很强的学术修养。在熟练掌握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同时,还要能用英语进行日常沟通与学术交流。这些都是在期刊国际化的过程中编辑们需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方向。此外,期刊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们去适应国际市场,那么编辑在具备以上素养的同时,还有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孟耀.社科期刊的编辑素养与编辑意识[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2] 周士琦.书名慎用“大典”与“儒藏”[J].出版广角,2003(11).
[3] 关华.学术期刊的编辑素养问题[J].新闻爱好者,2008(5).
[4] 郝振省.学术出版如何由“大”到“强”[N].光明日报,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