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越来越清晰——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入数字新闻阅读,新闻移动化和多终端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为适应这种变化,传统媒体纷纷转向网络。新媒体时代,时政报道运用新技术、新渠道在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等方面创新突破,发布及时、准确、权威的新闻信息,时政报道跃上新高度,传统媒体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关键词:时政新闻;新媒体
2012年年末,新华社微直播“习近平、李克强深入基层看望群众调研实情”,让广大网民和受众第一时间见证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亲民风范、务实作风,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极大反响。
【习近平会见美前总统卡特100字新闻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3日在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中美双方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积累正能量,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创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局面。@中国网事
【李克强冒雪再访老朋友】时隔近5年,李克强再次来到恩施龙凤镇龚延强家。他与龚家人围坐火塘边,问收入多少,口粮够不够,儿子打工能寄多少钱回来。他还到卧房和灶间察看。他说,收拾得比五年前干净,年货也开始备了。“来,咱们以茶代酒,祝你们生活越过越好。”@新华视点
……
这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努力改进报道文风,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实现新华社时政报道的历史性突破。
一、时政报道拥抱新媒体 即时跟进现场直播
长期以来,时政报道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备受关注。但是,时政报道有严格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模式,而新闻价值被“隐藏”影响传播效果成为它的“痼疾”。
怎样既挖掘新闻价值,又成功引导受众“可读易读悦读”时政报道呢?新闻学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Show,don’t tell)要表现,不要陈述[1]。
2012年年末,新华社充分运用微博新媒体手段,对习近平和李克强中央领导同志活动全景式实时报道,进一步增强中央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有效性、覆盖面。报道内容真实、权威、专业水准高,在新媒体时政报道中占据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微博突破了传统时政报道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实时直播报道中央领导同志活动,密集报道最新动态,同步跟进,时效快,促进了传统媒体与网民受众的互动,让广大网民和受众在第一时间见证新一届领导人亲民风范、务实作风。
时政报道拥抱新媒体,对时政报道传播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报道理念上,它坚持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报道原则。在采编模式上,它强调采、编、发合一的采编模式,要求编辑记者具备采、编、发过硬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稿件内容上,从事实到用词、表述都要做到准确无误,从而准确地传递中央的声音;在传播形态上,追求准确、时效和受众体验。
二、改变表达方式 突破传播风格
针对一些时政报道刻板的语言,受众反感,既不爱听,也不爱看的问题,新华社善于挑战,敢于创新,突破传播模式和报道风格,丰富报道内容,改变话语体系,清新文风扑面而来。
(一)内容配置
根据新闻产品中各部分的定位和风格特色的规定而操作的,或者说,新闻产品的局部设计与新闻报道策划中已经包含了稿件配置方面的设计,新闻编辑不过是在编排稿件时按照方案中的设计对稿件加以配置。稿件配置,以灵活的表现手法,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个思维融合,深入挖掘新闻信息资源,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客观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过程,可以弥补报道形式单一和信息量不足的缺憾[2]。
新媒体稿件注重呈现细节、记录实况、传达真情,融新闻性、可读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稿件捕捉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富有感染力的直接引语。配发精彩画面,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手段融为一体,在新媒体上全景式密集释放,让受众同步见证事件全过程,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也是新媒体无法抗拒的魅力。
(二)标题制作
新闻标题,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新闻标题出新出彩,围绕受众关切,提炼新闻核心观点和有效信息,使用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新颖醒目、引人入胜。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要避免出现空洞呆板,反对玩弄词藻甚至庸俗的标题。
(三)文风清新
一些报道中的“官话套话空话”多遭到网民反感。新媒体报道语言应多用平视与受众交流,少用俯视命令与网民互对话。多用故事化叙述,少用工作化语言。多讲细节场景,少作笼统概括。多作客观表达,少作评价判断。多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要多用群众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汇,少用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口语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亲切表达,“短实新”的清新文风,进一步拉近了彼此距离,受众信服,增强传播效果。
(四)短句式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交互性,微博主不受时间、地点、写作格式的限制,只要有发布的终端设备,即可随意上传内容到自己的微博页面上。这种便捷的信息呈现形式,非常适合现代都市人碎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忙碌的生活状态。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进行时态句式,少用过去被动语态句式。
三、主动设置议程 灵活的内容策略
时政报道是传统媒体权威地位的集中体现,在引导舆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传统媒体作为权威新闻机构和高度专业化行业,以强大的内容资源和内容生产引以为傲。站在桅杆顶端上的瞭望者,传统媒体从业者善于观察、发现重特大新闻事实,精心组织策划设置议程,不断推出热点事件报道,影响、塑造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根据大众传播理论中“议程设置”学说,新闻媒体总要根据自己报道面的选择、报道量的多少,来突出某些新闻事实,引起受众注意,使之成为舆论的中心议题,并进而影响大众的观念与行为。“议程设置”手段之一就是新闻报道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本质上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2]”
尽管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不同,但是新媒体传播形态是从传统媒体中发展起来的,新媒体把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作为自己的传播来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通过聚合、配合、整合、融合,对传统报道议程设置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在提高原创率、首发率,加大加工、包装和利用非原创稿件力度,扩大报道影响力;精心策划组织好有新媒体特色的采访活动,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网络热点问题引导,唱响网上主旋律;进一步强化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策划报道与深度追踪报道特色,拓展发展空间;确立“市场倒逼采编,受众决定内容,效果检验影响”的生产、发布、评价体系上,从相对静态变为连续、动态、细化的过程,更多地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快、人快我深的新闻报道。
四、在多元中彰显主流 在众声中坚守品质
新媒体,每个人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微博用户在创造信息时是生产者,接收所关注用户信息时是接收者,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发给其他用户时是传播者。因此,新媒体报道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其互动性、多元性和反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上微博看新闻”已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一种生活习惯。
新媒体,流动的个体倾向以求新、求变为追求,不再以产品或产量为卓越的标准。有人称之为追求速度、不追求意义。网络技术使新闻以对话和互动的方式组织内容,“微博体”使新闻内容“碎片化”引领人们进入“浅阅读”时代。
新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庞杂信息,受众需要高质量的信息,需要“一锤定音”的意见领袖,而这,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
新媒体,网络不仅是一种媒介,更是一个发布平台,很多重大消息都是通过互联网,以博客、论坛、留言等形式实现“首发”的同时,权威性大打折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拼的核心看似是时效,背后更重要的比拼是谁更迅速逼近真相、谁掌握更核心的事实、谁的观点更能引发受众共鸣。对事件性质的及时、准确评价,成为报道成功的重要基础。
专业性成为传统媒体的法宝。新闻编辑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采集、选择、过滤、分发、制作、审核全程监督控制。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传媒在向受众传递信息过程中起着监督作用,对稿件必须“经手必核”,审核稿件政治性、导向性、原则性差错外,还消除稿件中的各类事实性差错、文法性差错、技术性差错。
新媒体虽有其独特的影响力和舆论效应,但是也离不开传统媒体对整个事件的详细报道和实地探访等。以及对照画面中容易引起误解或不良后果的问题负责。传统媒体记者以自己权威的身份进一步核实和调查了解,使得事件一步步接近真相。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增强竞争能力,传播形态完成一次次华丽转身。
新媒体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受众转入数字新闻阅读,新闻移动化和多终端化的时代正在到来。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必须明白: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播时代中,如果不甘于放弃领导者的角色,不愿成为追随者,就必须深刻认识数字化对媒体的种种挑战,并调整自己,拥抱新媒体。面对竞争和挑战,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没有固步自封,坚守不保守、应变不随波。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通过适应和借助新媒体渠道,报道观念、采编模式、稿件内容、传播形态完成一次次华丽转身。在多元中彰显主流,在众声中坚守品质成为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永恒的追求。
(作者简介:郑艳华,女,新华社办公厅主任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编辑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凯利·莱特尔等著.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蔡雯.新闻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