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街头宣传册、大型推广活动,还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虚假医药广告铺天盖地,以机构、专家、患者名义轮番现身说法,其效果被吹得神乎其神,实际效果却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对违法虚假医药广告,我国一直予以严厉查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发布《违法广告公告》等方式,通报并移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的违法药品广告36747条次、违法医疗器械广告3828条次、违法保健食品广告4834条次。
尽管打击和查处力度不断增强,但虚假医药广告花样百出,无孔不入。记者调查发现,在传统的传播渠道之外,虚假医药广告已经借助互联网特别是搜索引擎等新兴渠道进行传播,而中老年人由于缺乏医学知识,更容易轻信虚假广告。与此同时,一些劣质保健品还包装成“包治百病”的万能药品,大肆宣传其神奇疗效。
治理虚假医药广告,要有针对互联网时代造假的新手段,开展专项整治,并对中老年人群的用药安全给予更多关注。对隐蔽性更强的虚假保健品广告,需要相关部门重拳狠抓方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