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目前是中国对外传播空前的好时机--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对外传播》>>2013年·第5期

赵启正:目前是中国对外传播空前的好时机

王眉 李倩

2013年05月23日10:16    来源:对外传播    手机看新闻

4月6日—4月8日举行的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中,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是首次由中国高校承办的分论坛活动。4月3日下午,在即将启程赴海南参加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前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也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这一分论坛的主要策划者赵启正,在北京就“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这一话题与媒体积极交流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中国的对外传播在不断进步

《对外传播》:《对外传播》杂志即将创刊20年和200期。这20年中,您既是对外传播的实践者,又能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您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目前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

赵启正:这个题目不好回答,这个不是个人能答的。我只能说中国的对外传播在不断进步中,在报道方式上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也更能为外国人所接受。在网络时代,我们的文章特点有很大变化,比以前简练、生动。另外在文风方面,如果是给外国人看,也注意到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并不是先有理论。知行关系是先行而后知,知道以后再推动行,而不是先有了理论,才改善传播,是这样一个过程。你们杂志在传播理论上做了很多的探讨,这些探讨都是很有用的。可惜的是,《对外传播》没有英文版,但是你们帮助了中国读者,读者当中有很多人是对外传播工作者,你们是通过这些对外传播工作者起作用的。

《对外传播》:您认为当前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与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赵启正:现在的中国与三十年前的中国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世界发生的事情作为中国的外部条件,它可能产生对中国发展的助力,也可能产生遏制,所以中国对于外部环境的关切,比以前增加了。而中国的发展恰恰是其他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是重要环境,所以他们对中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空前关注,外国媒体报道中国的比例也大幅度增长。中国需要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真实的中国,回答外界对中国的质疑,为他们解疑释惑,而正好外国又特别关注中国,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向外表达的机会,这种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成全我们的需要,所以这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空前的好时机,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机遇。

《对外传播》:您觉得外国媒体、外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有变化吗?

赵启正:外国舆论对中国的认识脱离了中国的现实,远远落后于中国的现实,有大量的不解、误解和歪曲。这个原因呢,是我们对外的表达仍旧不够及时、充分和有说服力。了解这么大的中国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再加上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外国媒体报道中国失真或者说不准确这个现象将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如果希望改善这一现象,主要是加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发扬、发挥我们媒体的潜力,改善我们的报道,同时也给外国的驻华媒体提供更充分的环境,不要拒绝他们的采访,而要支持他们的采访。我们的回答,我们的表达,要多讲中国的故事。什么是中国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儿。

仍然缺乏跨文化沟通的本领

《对外传播》:您说我们应该加强传播能力,但目前的现状是,虽然这几年中国主流媒体纷纷走出去,在海外设点,扩充规模,但中国在国际舆论的竞争中还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启正:我们还是缺乏跨文化沟通的本领。好的记者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中国立场,国际表达;讲究逻辑,注意效果。对外传播工作者一定要想到你面前的听众或观众是外国人。比如,你给中国人讲颐和园,你说我到颐和园玩去了,就完了。你跟外国人得说,这个颐和园可是中国的一个古典的园子,它是多么的大,多么的美丽。你跟外国人讲,就不能够讲的跟听众是中国人一样,你得注意他是个外国人。翻译有两种,一种是语言的翻译,一种是文化的翻译。语言可能是对的,但是人家却听不懂。咱们从小是辩证唯物主义,净是些马列主义词汇,翻译的是对的,但人家从来没听说过,从来没用过。你就这么给人上课、讲“哲学”可不行,你得讲故事,多讲故事少上课,故事往往是哲学的载体,故事往往离真理最近,讲中国的故事才能感动人。

每个人都是媒体

《对外传播》:除了我们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之外,中国媒体希望提高影响力还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些发达国家自己本国的媒体就已经很强大了,他们的民众一般都通过自己的媒体获取信息,又凭什么看中国的外语频道、外文报刊?

赵启正:不一定看外语频道。你看美国怎么影响你,通过打球的、游泳的运动员,还有好莱坞的电影。美国人跟我说了,我们公共外交,没有领导,好莱坞谁领导啊。谁能代表美国啊,是好莱坞。所以呢,中国的对外表达是文化的表达,当人家喜欢你这个民族的文化的时候,人家就会喜欢你这个民族。

英国的一位哲学家说过,文化是民族的全部性格和偏好。我喜欢你的性格,我才喜欢你。他喜欢中国的文化才喜欢中国,绝不是你说教好了他就喜欢你。因此,你讲你的经济多好的时候,人家会嫉妒你。你讲你的军事多发达的时候,人家会害怕你。只有讲你的文化多可爱的时候,人家才会喜欢你。现在我们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低,为什么呢?国际新闻你是二手的,比人家晚了很多小时。除非是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新闻,比如中国的经济政策突然变化了,中国的外汇比例突然变了,这是他感兴趣的。他们更多地关注当地的报纸、当地的股票、当地的电影、当地的枪杀案,就好像我们在中国,当然要看中国的报纸。

《对外传播》:所以中国要搞对外传播仅仅靠媒体肯定是不够的。

赵启正:正确。每个人都是媒体。有一本书叫中国人,一共13亿页。一个外国人想认识中国人,他不可能读13亿页,他读五页十页,会得出结论,这就是中国人了。你受过某国人一回气,受过一回骗,你就恨死这国人。你受过某国人一次帮助,就会说这国人真好。你不可能认识13亿人,甚至130个。你说你有日本朋友,你能认识130个日本朋友吗,是不是?比如说某个中国人认识十个美国人,如果这十个美国人是好人,他(她)就觉得美国人不错;如果这十个美国人不怎么样,其中有两个人还挺缺德,完了。1981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对美国人印象很不好,因为他瞧不起中国人啊,但后来我发现也有好的,我就一分为二吧,有好美国人,也有坏美国人。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读本的一页,这叫真正的文化走出去。我又要举例子,有人在飞机上打架,让人飞机开回来;还有人在飞机上偷人六瓶红葡萄酒,人家告诉他这酒是在飞机上喝的,不能带走。他说,我就要带走。人家说,好吧,你带一瓶。他说,不,我就要带六瓶。这样的中国人比你什么对外传播都“有用”,这传播的厉害着呢,人家上网了。

《对外传播》:《对外传播》即将迎来创刊200期,您对我们杂志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要求和建议?

赵启正:《对外传播》任重而道远。第一,要注意在公共外交的领域内来提升对外传播,因为公共外交是比对外传播要大的词。第二,要注意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传播,要重视跨文化的方法论,就是怎么跨越文化障碍,讲好跨文化故事。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