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行军五年心得——写在《对外传播》杂志200期--传媒--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对外传播》>>2013年·第5期

负重行军五年心得——写在《对外传播》杂志200期

林良旗

2013年05月23日10:17    来源:对外传播    手机看新闻

2008年6、7月间的某天,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姜加林约我面谈。她开门见山地提出,希望我能够“重出江湖”,担任《对外传播》杂志的主编,帮助中心实现《对外传播》杂志内容和形式的一次“转型”。所谓“转型”的内涵主要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把这本以反映我国外宣战线情况和信息为主的杂志,往理论和学术方面进行一定的开拓,争取在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有一定的发言权。那时,我刚刚退休,退休前几年,我曾受局长委托,对《对外传播》杂志的方向问题长期做过“关照”,因而深知,要实现这个“转型”,对我和编辑部而言,决非易事,而是一次任重道远的“负重行军”。但当时我没有退路,原因是,几十年从事新闻和对外宣传工作,养成一种关心、关注外宣事业的惯性,或者说是使命感;另外,姜加林的邀请,显然是出于对我的信任,我难以推托。思考再三,我提出在两个前提下可以考虑担当:第一,不管人(事),第二,不管钱。我提出这两个不管,是为了从客观环境上获得保证,使我能够排除干扰,把全部精力放到杂志的编辑工作中去。当我的要求获准后,我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便开始进入“转型”的长途跋涉。

杂志编辑部人数很少,却大部分是刚从其他岗位“转业”过来的,可以说,多数同志对杂志运作不但不能说熟悉,甚至可以说基本是“门外汉”。但是,大家都憋足了一股劲,从零做起,努力奋斗,不怕挫折,力争更好,其精气神筑成《对外传播》新的编辑部文化。而对于大家的努力,外宣战线的同仁们日益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可以自信地说,五年前对外传播中心领导提出的目标,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基本上达到了。回顾起来,这主要归因于我们在四个方面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要坚持做“纯外宣”。我主持编辑工作之初,就反复强调,这本刊物名称就叫“对外传播”,是我国目前“硕果仅存”、为外宣而生、为外宣而长的一本刊物,应该百分之百地刊登与外宣有关的文章,如果本刊不能集中全部精力服务外宣,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而且,我特别强调,我们的刊物谈论的绝对不是所谓的化的存在。中国文化怎么存在?如果只在非洲的工地上从事建设,中国的文化扩散力就有限,所以,亟需探讨怎样才能增加中国文化在非洲的有效存在,而不是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关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这种新型的公共外交就值得探讨。作为一个兴起的大国,中国在非洲必须面对的现实任务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展示中国的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使得政府、企业、媒体、旅游者等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参与到大外宣中,但是如何收到良好的效果,关键还得有人关注和探讨这些问题。另外一类是实践案例文章,我希望能够更加丰富。这不局限于中国的官方媒体报道和各级政府组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视野要更加开阔,对非政府和民间的组织,包括企业、NGO等的活动案例也可以收集报道。《对外传播》迎来了创办200期,风雨兼程中,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努力打造杂志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中国和变化的世界,需要我们办好这样一本杂志。在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下,相信杂志会有更大的作为。“广义外宣”——有的同志说,对本地、本部门以外的宣传都可以叫做外宣,即“广义外宣”——其实那就是对内宣传。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在办刊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被一些打着“广义外宣”旗号的对内宣传稿件所困扰。稍不坚定,同意一篇登了,以后就不要想坚持住。绝不动摇、绝不开口子,这是五年里我对编辑部每一位编辑提出的“铁”的要求。

二、要坚持把外宣理论做实。理论要贴在实践上,外宣理论源自外宣工作实践,要回过去服务于外宣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检验并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空谈误国,空谈也对杂志无益。与大专院校新闻传播学科创办的学报不同,《对外传播》杂志虽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的色彩,但不是“纯”理论、“纯”学术刊物,它主要开展对外传播理论的应用性探讨和研究,它面向中央对外宣传单位、面向我国驻外机构、面向地方各级党委外宣办,也向人民解放军有关外宣单位、研究机构,以及大专院校新闻传播及涉外院系敞开大门,刊载他们的工作经验、心得,以及由实践向理论升华的成果。因此,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它的鲜明特征。与外宣工作实际保持距离的纯学术文章,不应该是本杂志刊载的重点。

三、要坚持“拿来主义”,拒绝“搬来主义”。如何正确对待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开展对外宣传的经验,是本刊遇到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国外的传播理论和实践,多有借鉴。这本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扬弃过程。也就是说,对于国外的经验,理应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一切对我们有利、有用的理论和实践,我们都可以拿来,但需要进行鉴别和改造,使之能够与我国的对外宣传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然而,我们接触到为数不少的稿子,介绍国外经验时往往不加鉴别和扬弃,翻译过来,原文照录,采取了简单的“搬来主义”的态度。这对我国外宣事业和理论的发展而言,并不是健康的做法,甚至会耽误青年,贻误事业。当我们的杂志编辑面对这种现象时,要坚持用鉴别的眼光,挑出那些有见地、能帮助我国外宣事业健康发展的稿子刊用,不被那些所谓的新鲜观点搞糊涂了,以致迷失办刊的方向。

四、要坚持良好的文风,善于用外宣语言来总结外宣。这些年,人们生活优裕了,浮夸、浮躁的风气也在不断滋长,一些媒体跟风,追求假大空成为时尚。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不时发现,有的来稿,半是干货半是水,挤干了就显得分量不足;有的稿子,行文就像政府文件,洋洋洒洒,官腔十足;有的来稿形容词堆砌,花里胡哨;有的文章的论述故作高深,夸夸其谈,看半天却仍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一种“新八股”,是文风腐败的表现。作为为外宣服务的杂志,不能把功夫下在追求外表的华丽光鲜上,而要坚持用外宣语言来总结和体现外宣:平实有据、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给人启迪。

岁月匆匆,不觉五年已经过去,《对外传播》杂志已办到200期。主办者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领导希望纪念一下,并以此为新起点,迈入下一步的改革进程。我的杂志主编生涯在200期也应该就此打住,画上句号。为此,我写了上面的一些话,算作心得,也是纪念。我也愿借此机会,与本刊读者、作者朋友们道别,感谢大家五年来对杂志的感情投入和无私的支持;同时向曾经或仍在编辑部工作的所有同仁致以诚挚的敬意,感谢五年里各位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感谢各位为我国外宣的理论建设付出的辛劳、做出的贡献。我希望并相信,我们今后还可以有机会在《对外传播》杂志这块园地上一起耕耘、共同切磋。

谢谢!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