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揭示了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推进新闻宣传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将把握时、度、效作为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切实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肩负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
把握好“时”,在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及时适时发声,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
实践证明,同样的宣传内容在不同的时机推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有的问题需要及时引导,却来个拖拖拉拉的报道,就可能引发议论;有的事件刚刚发生、后续发展有待观察,却从媒体小利益出发来个抢首发,就可能给问题的解决或事件的处置带来不利,反而造成被动。只有选准、抓住适当的报道时机,才能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充分表达权威意见,也才能有效回应公众对新闻事件的重大关切。
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对舆论引导的时效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主流媒体都应强化时效意识,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做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主导权。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就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决不拖拖拉拉。不仅要发出正面声音,还要增加发声的频率和幅度,最大限度挤压负面信息的空间,防止发生“沉默的螺旋效应”。
把握好“度”,在综合考量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拿捏好分寸,汇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
凡事都要有“度”,把握分寸、火候,把握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舆论引导也是如此。适度,是保证新闻真实性、权威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项把握报道平衡的艺术。适时适度的舆论引导,可以起到平衡矛盾、消除冲突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的作用。反之,舆论引导出了偏差,会导致公众思想的混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会受到不利影响。把握好了“度”,才能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是面上的问题,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是整体问题,不把局部问题说成是全局问题,实现微观真实性与宏观真实性的统一。
把握好舆论引导的“度”,首先要站稳立场,把握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正面宣传做大、做强、做足、做优,多反映改革建设的显著成就,多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和火热生活,多报道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不断唱出改革发展的好声音,凝聚奋进崛起的正能量。要树立问题意识、辩证思维,既报足“喜”也解好“忧”,理性引导民生热点,理性开展舆论监督。紧紧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大气污染、教育、就业、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深度引导,讲清楚原因、背景,讲清楚党和政府正在做出的努力,讲清楚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措施办法,引导人们多看主流、多看本质、多看光明面,做到理性干、齐心办。
把握好“效”,以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为基本指向,发挥舆论引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
有效的传播才能达到引导受众的目的。舆论引导的通畅性和有效性,就体现在既能及时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广大群众,又能把人民求富、求美、求乐的心声及时反映给党和政府。
在大局和民生的结合点上彰显舆论引导之效。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部署与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与民生报道结合起来,突出重大活动宣传报道的思想内涵,注重回应关切、细节展示、情感表达,使正面报道更加鲜活生动。
在百姓的兴奋点、关注点上彰显舆论引导之效。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展开对象化、分众化的内涵式引导,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新闻报道更加入耳入脑入心。
在改革创新中彰显舆论引导之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传播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打造并拓展主流舆论传播平台,使舆论引导更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艾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