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最新资讯

朱军新书总结职业感悟:主持人人格应放在第一位

2013年10月24日06: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朱军新书总结职业感悟:主持人人格应放在第一位

  中新网10月23日电 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新书《朱军荧屏悟语》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由主持人撰写的关于主持传播的专业著作。虽然本书作者自谦为“荧屏悟语”,但是,与以往主持人的随笔、散文、栏目纪录不同,本书是其二十年来在央视主持的职业感悟的一次理论升华。他在自序中写道,我们只有将主持人的人格放在第一位,首先去探讨如何让一个人去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一名主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新网特别刊发《朱军荧屏悟语》自序,以飨读者。

  自 序 思索与前行

  作为国家舞台上的一名传播者,我愿以这样一个标题为引领而展开论述。近二十年在中央电视台(下文简称“央视”)的从业经验常常让我反思、总结主流媒体和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明确的使命,以及整个主持行业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前行发展的方向。身为一名国家舞台上的主持人、某些场合里国家和民众的代言者,我也深刻认识到,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传播者在身份、角色、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及新媒体的影响在现代生活中的渗入,更对传统的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挑战—主流媒体中的主持人和主持传播活动迫切需要提升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环境,发挥有效功能。

  在主持《艺术人生》之前,我曾经在舞台上站了十几年之久,从演员到报幕员的经历,使我对舞台非常熟悉。但是,在长达数十年的晚会类节目中,主持人与节目的关联度不强,仅仅是提供节目的基本信息。主持人于观众也是高高在上的疏远距离。因此,要想树立主持人自己的品牌,就必须使自身融入节目并形成节目的重要部分,甚至代表所主持的节目的形象。从一定程度来说,作为主持人的我,代表了《艺术人生》的很多价值理念和审美情绪。

  我在著作《时刻准备着》中曾经写道:“《艺术人生》诞生在我人生变故和事业也亟待转型的2000年,当我珠光宝气地站在隆重的舞台上感受星光灿烂的时候,我这个穿哥哥姐姐剩下衣服和绿军装长大的孩子曾经深深地不安,被华服包裹并没有让我感到人生发生了变化。在这同时,中国的电视文艺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则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当我们都以为舞台就是‘那样’的时候,人们开始学会审视生命中朴素和诚意的美丽,而华丽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我那流利的表达、浑厚的男声成了一个浅见的符号,飘扬在CCTV之后;当我一年承担着数十台晚会的主持,习惯了星光熠熠的时候,我甚至可以预见自己最终会有的失落的一天。恰好,《艺术人生》来了,及时雨一般,淋湿也点醒了风光的我。”

  这段话写于《艺术人生》给我带来改变之后,我也期望这样的改变能够给同行们带来启发。主持人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来参与节目,才能说明是参与营造了节目的品牌形象?作为《艺术人生》的主持人,与嘉宾谈话的意图不是就某一观点展开解释与说明,而是要通过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情感取向,折射出整个社会较为广泛的背景,甚至进一步上升至人的价值及终极意义的回归。这就要求主持人作为节目代言人表现出更多的文化气质,呈现出智慧性和理性色彩的个人形象。

  在我看来,一名主持人的品牌一定是他(她)极大程度上参与了整个节目的创作,也就是说,这个节目凝结了主持人的想法,主持人与节目之间产生了最紧密的联系,也只有这样,这个节目才具有主持人的烙印,才能说主持人品牌成功地建立了起来。节目主持人在成功完成角色定位后,观众会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节目的代言人,形成一个固定形象。这种形象的确定性使主持人具有品牌价值。每一个品牌节目的背后,都站立着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很多观众是通过主持人来记住某个节目的。

  但是,随着电视手段的日新月异、电视新节目及新主持人的不断涌现,以及电视观众口味和需求的逐渐升级,主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挑战。这足以让主持人们应接不暇。在主持人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的今天,观众对千篇一律的主持人的遗忘、“喜新厌旧”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受众的心中站稳脚跟,成为每一位主持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名主持人的品牌需要在保持自我风格的同时不断地超越原本的自己,稳中求变,进行转型。另一方面,节目永远是理性和客观的,电视节目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甚至是最不像艺术的,它客观的记录,理性的表述,让人迅速地记住,也迅速地忘记、更新。在这一前提下,品牌转型后的可持续发展又成了主持人们的一大困惑。电视的制作中有太多必须遵照的客观和理性,也有很多主持人必须做到的规则。当谈到主持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时候,我害怕听到年轻而经历少的同事因一种规律而判断人生,因为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往往和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尤其是当节目的素材是“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即将经历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人生,突然发现那些书本和资料上的关于“采访、主持”、关于交谈的技巧都变成了失效的过期药,甚至产生了副作用,让嘉宾产生了抗药性;而当我丢失技巧甚至都忘记了看镜头的时候,我常常想,“主持”就是我的职业,而后缀那个重重的“人”字才是真正的目标。我选择了一个和生命浑然一体的事业,即使做好了工作也不能心安,让我永远沉浸在与节目一致的人生的态度中而不能自拔。在主持中,我经常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切换,我不是一个西医的外科大夫,能将人的喜怒哀乐化验成一个个生硬的英文字母或数值,甚至摘除他的顽疾而缝合成健康的躯体,我也许仅仅是中医,用含蓄的望闻问切打通生命脉络的共鸣。因此,我其实害怕分析任何人的人生,我保留着自己可以“恍然大悟”的愚钝,我不想因为老练、精于提问而被赞赏。当新的主持人与我交流采访心得的时候,我只说的“真诚”,仿佛在敷衍后生,虚无缥缈,但是除了分享、诚意这类的言辞之外,多说一词仿佛就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在人的面前,是找不到规则的,我的非科班的职业背景,我的“不专业”,我的“原生态”甚至帮了我,生命中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悄无声息地帮助我积淀了为人处世的经验。这个职业,也许太适合我了,风格就是人格,我的职业评价就是我的道德评语,难得的是二者合一了。

  以上一些是我在《极端制造》这本书中所写下的话,也是我对于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给出的答案。一名主持人发展道路和一个人的发展道路常常有惊人的契合之处,我们只有将主持人的人格放在第一位,首先去探讨如何让一个人去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一名主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