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8期

浅论方言娱乐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以《噶是噶非》为例

邱 玮

2013年11月18日11:03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噶是噶非》是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于2011年开播的一档方言小品剧综艺栏目(2012年改于公共频道播出)。栏目语言风格多样灵活,立足江浙一带方言,以杭州话为主体,间杂绍兴话、苏北话甚至天津话,演绎时下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最热门的新闻事件。

《噶是噶非》两年多来成长迅速,收视率不断攀升,最高收视达到2.6,2012年平均收视率达到1.3。2013年节目扩版,从一周一播调整为一周双播(周六周日21:15档),每期时长35分钟。扩版以来,节目收视依旧保持良好状态。随着收视率的不断走高,栏目不断引起关注,观众也是好评不断。2013年被评为浙江广电集团的品牌栏目之一。

走平民路线 立足本土打造方言个性品牌

方言节目是语言表达多元化在广播电视领域的表现,是对普通话节目的补充,也是对主流电视节目的一种调剂。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反映着每一地方居民的情感、民俗等。方言生动,表现力强,在幽默传神等方面比普通话更胜一筹。传授双方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地域符号的共同理解十分重要。这也是方言节目在本地区域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噶是噶非》以江浙方言为主,讲述发生在西兰花饭店的故事。节目坚持走平民化路线,在选题、人物设置及语言运用上,立足本土,打造方言个性品牌:

1、 栏目的选题大多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为主,大善小非,十分贴近生活,同时也不乏百姓关注的热门新闻事件。比如《顶罪》、《小西施恋爱了》、《减肥》、《同学会》、《如此促销》、《节后综合症》、《“情”流感》等,大多来自平常生活以及对新近新闻事件的演绎,很适合平民的欣赏口味。

2、 栏目角色设置合理,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节目中所设置的角色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小人物,但大多性格开朗、乐观善良、喜欢快人快语。《噶是噶非》一共设置了七个常规人物(甲鱼、西兰花、小西施、山山、西红柿、小叶子、李大婶)。言为心声,人物鲜明的个性往往通过角色富有个性的语言特点展现出来。讲杭州话的老甲鱼、西兰花、西红柿,操一口地道天津话的山山以及间杂杭普和苏北方言的李大姐,每个角色的语言极富地方特色,因此也成了角色的重要标签之一。人物台词继承了方言朴实无华的特点,这些质朴的家常话,表达了十分丰富的含义,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另外在语言的运用方面,除了南腔北调的混搭,经常运用方言俗语、歇后语,同时也关注热门流行词汇、网络用语,紧跟时代潮流,寻找跟观众的共鸣。其幽默风格,也为节目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成功拉近了节目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比如《“情”流感》说的是今年H7N9禽流感刚开始流行之际发生在饭店里的故事,更多在于刻画大家对禽流感的情感体验和变化(标题得名):甲鱼意外“捡”来一只鸽子,让厨师大勇帮他烧炖鸽子,当西兰花得知后,告诉甲鱼目前食用活禽特别是野外活禽患禽流感的风险很高,从而展开对禽流感的一番讨论。剧本结合网络热议,引用很多网络语言和段子,比如有关板蓝根的打油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出门请喝板蓝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一袋板蓝根”,在成功营造轻松幽默搞笑氛围的同时,与观众形成良好互动。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