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传媒>>传媒专题>>传媒期刊秀:《新闻实践》>>2013年第8期

全媒体背景下,摄影记者的“进”“退”策略【3】

陈侄辉

2013年11月18日11:11    来源:新闻实践    手机看新闻

“进”、“退”相宜的转变策略

图片和视频是新媒体最主要的两种传播方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延伸的手机报、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如果在传播中不依仗图片和视频的力量,那是不可想象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都不约而同地把橄榄枝伸向新闻摄影,看重的就是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人日报摄影部主任于文国在一篇名为《深度变革已经开始——简析影响2009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的博文中,提出“全能型摄影记者”概念,其本质是让摄影记者拿相机的同时,承担“摄像”功能,为报社和网站同时供稿。

从技术层面来看,摄影记者长期从事影像拍摄,熟悉视觉传播,完成从一专(摄影)到多能(摄影+摄像+网络视频)的转变具有优势。让摄影记者拍摄视频可谓转变策略中“进”的一种方式,即“开拓形式”。

“开拓形式”还体现在拍摄手法上,适应“屏幕阅读”需要。2013年3月底,在浙江嘉兴举行的浙江省新闻摄影工作年会上,受邀讲座的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提出“新媒体形势下的新闻图片拍摄应适合屏幕阅读”的观点。这也是网络阅读的特点,点击一张图片理论上可以无限放大,由读者自己寻找视觉落点。这样一来,摄影记者必须要在拍摄手法上多变,在裁剪上留有余地,并就一个新闻事件拍摄足够丰富的多视角图片。

普通手机摄像头的像素是800万,普通数码相机像素是1000万,而现在,你还可以看到最高可达10亿像素的影像。南都网“机场界的‘苹果’”是一张深圳T3航站楼的全局鸟瞰图,点击图片可以不断放大,看到非常多的细节,甚至可以看清机场灯柱上的照明灯数量。亿像素给读者全新视觉体验,既是“开拓形式”的尝试,也是专业性的体现。

很多人都拥有一台相机,但不见得他们都能成为摄影家。越是在“全民记者”时代,越是影像“纷飞”,越需要专业的视角和思维。在不断开拓新形式的同时,摄影记者不能忘了“攻深度”,转向更有观点的影像表达。这也是转变策略中“进”的一种。今年2月,温州都市报摄影部在整合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增设了视觉专栏《看见》,每半月一期,每期两个通版,用传统的纪实摄影手段呈现并解读热点事件。《被捆绑的童年》、《寻获“新生”》、《城市钻探工》……每期在报纸上刊出后,通过微博微信和温都网等平台互动播发,都能引起不少反响,引来了新浪、腾讯等大型网站的合作。

媒体融合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与解读能力。面对庞大的“平民记者”大军,摄影记者在无力维持固有地盘的情况下,应顺势而变,“退”居二线,学会“整合”这些资源,甚至组建图片销售渠道,使之成为报业盈利新的突破点。网络图片大量涌现,报纸借助网络技术的图片投稿渠道相继完善,图片编辑不仅要从大量图片中挑出好照片,还要参与前期策划,并依据报道需要,积极与作者沟通,协商补拍照片,补充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把编辑思维贯穿到整个新闻图片生产流程中去。因为,后期编辑是图片能否出彩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图片生产流程的核心。

(作者:温州都市报新闻摄影部主管)

分享到:
(责编:王立娟(实习生)、宋心蕊)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