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发言摘编【4】

新老媒体“此长彼长”
融合发展合作共赢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何东平
当我们在信息传播的“光与电”“数与网”中越来越游刃有余的时候,一夜之间,“芯与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传媒业业态的调整、格局的变化,需要我们深入辩证地思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
纸质媒体因为专业、权威、深度和可回顾性,不仅具有不可代替性,而且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没有理由现在就放弃纸质媒体。同时也要看到,新媒体、新传播技术提供了灵活多样的传播渠道,为越来越多的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所需要。纸质媒体的受众本身也在变化,互动交流的需求增强。从这个角度讲,纸质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将使受众在获取新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动态平衡。融合之后的纸质媒体,将成为网上海量信息的导航仪,为受众提供最重要、最精华、最可信的阅读引导,并为新媒体提供源源不断、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和思想根源。纸质媒体也将运用新媒体互动便捷、阅读灵活、传播快速等优势,借船出海、造船出海,获得更大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
我们相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完全可以“此长彼长”,合作共赢,共同为受众提供完整、精彩的新闻信息服务。融合发展,要通过观念转变和流程再造,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水乳交融。这个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理念、流程、产品、队伍、渠道、市场。我们在实践中引入了“融媒体”概念。2014年10月,我们成立融媒体中心,以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包括报纸、网站、移动互联网产品、社交媒体平台、楼宇信息屏在内的多载体、多层次传播报道体系。
此外,传统媒体涉足“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尤其要适应移动化传播的需要,以用户为本,在语言风格、视觉呈现、互动分享等方面,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
搭建智慧融媒体
提升传播影响力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 聂辰席
中央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要求,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为总目标,探索“电视+”与“互联网+”的契合点,以视频为重点,以新闻为龙头,以用户为中心,以媒体融合工程为抓手,打造“智慧融媒体”。
一是生产理念之变:面向全媒体做节目。坚持导向为魂、新闻立台、内容为王,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的传播技术和社交化、分众化、精准化等新的传播理念,不断提升内容传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最大限度将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表达方式之变:着力推进“四个转变”。由传统的总结提炼概括为主,向超前策划、突出主题、逻辑链接、亮点聚合并重转变;由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主,向渗透式、感召式与菜单式转变;由传统的以播发为主的单项过程,向多媒体、多元素、新手段、新技术综合运用和全过程展现转变;由传统的单向管理、事后处置为主,向双向互动、超前引导、过程控制转变。
三是传播方式之变:电视与受众双向互动。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补效应”不断增强、“动态聚合”特征不断凸显的新趋势,积极运用新的社交媒体技术,加强电视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四是传播平台之变:努力实现“央视无处不在”。积极构建新型传播体系,努力实现用户在哪里,央视的服务就在哪里,央视的覆盖就在哪里。
中央电视台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以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见成效、有突破。
借鉴国际经验
探索融合发展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浩
中国日报是面向国际受众、面向国内高端读者的一个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我们有3个“早”。
第一个“早”,融合的时间比较早,大概在2009年就开始接触融合发展这个题目。中国日报有语言优势,利用学习互鉴的机会,我们与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每日电讯报、费加罗报等欧美大报以及亚洲20家主流报纸建立起了全媒体合作关系,积极“借船出海”。除了直接落地的报纸海外供版,还在多家报纸的英文、法文网站开设了“中国观察”(China Watch)频道。下一步,我们要拓展和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全媒体供版是中国日报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的全新实践,效果也很突出。据华尔街日报网站的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中国日报在该网站推荐的中国新闻点击量是BBC同位置英国新闻的近10倍。
第二个“早”,全媒体平台建设比较早。2011年,我们在海外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定了Methode系统作为中国日报的融合采编系统,这套系统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南华早报等国际大报中使用非常广泛。2012年,我们着手对系统进行本土化改造,到去年系统一期建设已经完成,基本实现了报纸、网站、移动、社交账号的内容统一生产、分发统一调度和数据统一管理,“中央新闻厨房”初步形成。以社交媒体为例,在“中央新闻厨房”的推动下,中国日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月均增长近10万,粉丝总量已经超过260万,其中欧美粉丝占比达到1/4。微博账号粉丝每月增长超过90万,目前中国日报新浪法人微博粉丝超过1100万,在中央新闻单位中名列第四。
第三个“早”,对前沿趋势的研究比较早。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共建新媒体研究室,以媒体大数据为主要研究方向。我们利用全球的媒体网络,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建立新闻事件库,对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评价,效果较好。
新闻报道全媒体操作在中国日报社已经变成一个习惯,大家心有灵犀。
更新思想观念
推动融合发展
科技日报社编委 王秀义
科技日报社于1986年成立,是一家从事科技宣传报道的主流媒体,承担着报道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进程的重要任务。媒体融合发展,其实给了科技日报社再上新台阶的机会。
在媒体融合重大战略发布一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和深圳市委市政府举办这样的论坛,有其独特价值。在此次论坛上,我们交流做法、更新观念、引发思考、拓宽思路,对推进媒体融合成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经验介绍中,我们发现了科技日报社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要有明确的认识。首先,统一思路,达成共识。促进媒体融合有效发展,要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新时期需要。在这个方面,我们有一些尝试。第二,加大改革力度,营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包括优化产业、组织再造等。第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稳妥有序地推进融合工作。
在这个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首先对内容的传播手段进行了梳理和引导。今年年初,我们关于全国两会和科技大奖的报道,就初步实现了内容和传播手段的融合。第二,网媒和纸媒身份互换,资源共享。第三,采取组合式采访,一次采访,可以在多个平台发表。
当然,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对此次论坛的学习理解,不断完善自己。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投入,使科技日报社的媒体融合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合力推进媒体融合
“加减乘除”一起做
经济日报社社长 徐如俊
融合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媒体人遇到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去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年来,我们围绕传统媒体如何迎接变革、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不少体会。
媒体融合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而应当共同以迎接变革的态度、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合力推进。回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总会迎来一次又一次重大技术突破,产生新的媒介形式。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从电视又到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形态越来越丰富。新兴媒体的产生丰富了媒介生态,但不是谁颠覆谁、谁取代谁。融合发展把新闻传播事业推到一个谁都不能固步自封、谁都必须适应变革的新阶段。传统媒体不仅要看到新兴媒体带来的冲击,更要看到技术创新给传播事业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创新理念、重构模式,合力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媒体融合不是多几种传播形式,而是要巧用新技术新载体,形成各显所长的立体化传播格局。经济日报坚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媒体互动,在重大报道中加快媒体融合,在创新发展中壮大主流舆论,逐步形成“快在微博、深在报纸、广在网络”的立体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不是“追风赶场”,而是要着力经营特色,以特色彰显自身优势。现在,媒体融合可以说已经风生水起。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内容同质化日益突出,“千报一面”的现象也出现网络版。经济日报坚持“特色优势”和差异化定位原则,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加,也不是简单地减,而是要加减乘除一起做。媒体融合发展要学习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思维方式。经济日报重视做加法,专门成立了“两微一端运营室”,组建了新媒体部,在机制体制上保证新媒体平台的建设,跟上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也重视做减法,优化调整了采编流程,减少不适应媒体融合的环节,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我们更重视做好报道资源整合,实现“一种原料,各自加工,同步推广”,在信息采集上产生“乘法效应”。此外,提高了单个采编人员的劳动绩效,在信息运用和展示上实现了“除法效应”。
打造军媒“航母工程”
创建高效采编发方阵
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 张海平
今天的解放军报以全新姿态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有每天早晨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有代表中国军队在互联网上权威发声的“中国军网”,还有作为中央政府网站之一的“国防部网”,而这两个网站旗下已经拥有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才网、中国国防动员网、西太平洋海军论坛网以及军报记者网、总后勤部网、总装备部网、中国海军网、中国空军网、中国武警网和解放军七大军区网在内的横跨总部与部队、囊括我军各军兵种、涵盖我国全部武装力量的官方军事新闻网群“家族”。当下每天阅读解放军报的人,也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订户,同时还有数百万“解放军报客户端”的读者、近3000万“军报记者”微博微信的粉丝。
如何进行媒体融合?这个难题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版,只有靠我们自己当开路者、拓荒牛。
这场大考,将考验老报人能否战胜本领恐慌,考验领军人是否善于将经验与智慧在互联网的界面上进行彻底刷新,对机构与编制、流程与制度、资源与利益进行重组和再造。我们将媒体融合发展当作中国军事传媒的“航母工程”,对传统媒体的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进行创新,在思想观念、战略规划、组织结构、技术发展、内容产品、人才队伍、运营管理等方面“摆兵布阵”。随着军队调整改革即将展开,军队媒体融合将迈出历史性的步伐。不远的将来,解放军报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实现军事新闻生产流程集约化。我们将创建集约高效的采编发方阵,逐步实现:策划——高水准智囊团队化,采访——全媒体专业分队化,编辑——资源充分共享化,发布——区分平台个性呈现化,保障——集中科学统筹化,监管——全域统一规范化。
实现军事新闻生产结构一体化。我们将改变按传播平台分“户”设“腿”的布局,以媒体融合重组新闻生产结构,从体制上根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的乱象,创造一个具有高效传播力的“变形金刚”。
媒体转变角色
制度倒逼融合
法制日报社总编辑 伍彪
法制日报是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的机关报,既是党在政法战线的喉舌,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报纸,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比其他普通媒体更大一些。我们集中精力做了法制网和普法网,力争打造法制门户网站,市场反响比较好。
但总体来讲,我们的媒体融合工作做得还不够。根据“加强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创造新的模式,占领舆论阵地的制高点”的指导思想,去年年底,我们开始酝酿一些新的尝试。今年1月份,成立了融媒体中心,作为独立部门运营,安排专人做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面的工作,在融合方面取得比较大的成效。但面对一些大的突发性事件,仍感觉力不从心。
为此,我们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一是转变观念。所有采编人员,要从“法制日报采编人员”的角色向“法制日报传媒采编人员”的角色转变,为媒体融合打下基础。第二,融合发展面临着原有体制不同,会带来行动方式上很多不同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做好思想的转变、观念的转变,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来倒逼自己改革。比如,我们制定了《突发事件报道应急办法》,把报社所属媒体,包括纸媒和网站,从策划、实施、指挥,到最后产品的发布等整合成统一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的建立,以此促进在管理上、考核等方面不统一的地方实现融合。第三,再造一个体系。按照机制灵活高效、产品市场稳固、盈利模式健康可期的目标,剔除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的体制。下一步我们将在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真正推进媒体融合。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0日 10 版)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